*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多維度在場-當代藝術展覽空間及其審美意義的生成機制 ISBN:9787507853230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 著編譯者:劉琛 頁數:25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688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基於當代藝術展覽空間的嬗變來對其審美意義的生成機制而作的專題性學術研究著作。作者在本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當代藝術審美意義的生成方式已經不再拘泥於單一的線性模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藝術展覽空間的影響。當代藝術以豐富多樣的展覽形式表達對不同主題的關切。面對當代藝術形形色色的實踐形態,展覽空間早已不再是陳列藝術作品的場所,而是蛻變為一座情感交流的橋樑。它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出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海洋,吸引著觀者駐足停留。本書通過考察當代藝術在不同展覽空間形態中審美意義的生成機制,揭示了當代藝術實踐及其發生的理論性問題。作者簡介 劉琛,漢族,哲學博士,山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藝術史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當代城市美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華美學學會會員,山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市藝術美學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美學、藝術批評與展覽策劃、當代藝術琿論等。目錄 緒論 當代藝術展覽空間與藝術審美意義生成機制關係之思考第一節 問題的緣起和選題的意義 一、問題的緣起 二、選題的意義 第二節 概念的界定與闡釋 一、當代藝術展覽空間 二、審美意義生成機制 三、藝術形式語言 第三節 文獻綜述和研究方法 一、文獻綜述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當代藝術展覽空間的生成背景及其形態歸類 第一節 當代藝術展覽空間的生成背景 一、獨立策展人的興起 二、為展覽而生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出現 三、體制批判的推動 四、互聯網和移動媒體的產生 第二節 當代藝術展覽空間的三種歸類及其形態特徵 一、展館空間形態及其特徵 二、臨演空間形態及其特徵 三、虛擬空間形態及其特徵 第二章 展館空間:藝術的形式語言與「編碼—解碼」審美意義生成機制 第一節 展館空間藝術的形式語言 一、藝術創作語言的獨白性 二、藝術形式的自律性 三、審美風格的建構性 第二節 展館空間藝術的「編碼—解碼」審美意義生成機制 一、世界的再現與表徵 二、藝術家主體性的構造與「天才說」的綿延 三、藝術作品的格式塔質 四、觀眾接受的觀照範式 第三節 展館空間「編碼—解碼」審美意義生成機制的特徵及概念圖示分析 一、展館空間「編碼—解碼」審美意義生成機制的特徵 二、展館空間「編碼—解碼」審美意義生成機制概念圖示分析 第三章 臨演空間:藝術的形式語言與「劇場性」審美意義生成機制 第一節 臨演空間藝術的形式語言 一、藝術創作語言的對話性 二、藝術形式的他律轉向 三、審美風格的解構性 第二節 臨演空間藝術的「劇場性」審美意義生成機制 一、世界的世界化之際 二、藝術家權威主體性的消解與逃逸 三、事件作品與作品的事件化 四、作為「臨時演員」的觀眾 第三節 臨演空間「劇場性」審美意義生成機制的特徵及概念圖示分析 一、臨演空間「劇場性」審美意義生成機制的特徵 二、臨演空間「劇場性」審美意義生成機制概念圖示分析 第四章 虛擬空間:藝術的形式語言與「擬像性」審美意義生成機制 第一節 虛擬空間藝術的形式語言 一、藝術創作語言的超文本性 二、藝術形式的交互性 三、審美風格的多維綜合性 第二節 虛擬空間藝術的「擬像性」審美意義生成機制 一、「媒介本體論」轉向與「四要素」的裂變 二、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共存 三、藝術家真實主體的「缺席」與虛擬主體的「在場」 四、藝術作品的「前—后」分裂與「光暈」再生髮 五、觀眾作為「參与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身份 第三節 虛擬空間「擬像性」審美意義生成機制的特徵及概念圖示分析 一、虛擬空間「擬像性」審美意義生成機制的特徵 二、虛擬空間「擬像性」審美意義生成機制概念圖示分析 餘論 當代藝術展覽空間與藝術審美意義生成機制關係的學術展望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