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事父母」之當代傳承與創新 路丙輝 978756766655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善事父母」之當代傳承與創新
ISBN:9787567666559
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路丙輝
頁數:26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446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此書試圖通過建構當代家庭「善事父母」的踐行模式,幫助人們走出「難盡孝道」「難得善事」的現實困境,進而為當代中國家庭「善事父母」提供盡孝的方法與路徑。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中國社會養老的若干問題,結合「善事父母」傳統孝道的內涵、歷史價值、悖論與現實困境進行理論分析,通過對一正一反兩個家庭典型樣本的經驗教訓進行解析和梳理,提出「敬」以尊重父母、「愛」以關注父母、「養」以陪伴父母等「善事父母」的創新理念。同時,從理論上闡明只有努力倡導「善事父母」與「善待子女」「善待愛人」「善待自己」「善待社會」相統一,才能推動社會與人相得益彰的和諧發展。在此基礎上,本書提出實事求是、尊重差異地構建「善事父母」傳統孝道當代傳承的踐行模式之原則和要求,群眾活動、家庭教育、完善機制等構建踐行模式的方法,「善事父母」的行為規範、禮儀規範及表達規約等踐行模式的具體內容。

作者簡介
路丙輝 中共二十大代表,安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師德師風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安徽省倫理學學會會長,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安徽省思政課教指委研究生思政課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社科聯第八屆委員會委員,安徽省第十一屆黨代會黨代表,安徽師範大學第十一屆黨委委員,安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點負責人。長期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職業道德、家庭倫理學的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最美思政課教師、全國師德標兵等各級各類獎項或榮譽四十余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項目等各類項目二十多項,在《教育研究》《思想理論教育導刊》《道德與文明》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六十余篇,出版著作二十余部。熱愛教育事業、關愛學生成長的相關事?先後被央視新聞聯播、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人民網、新華網等國內多家主流媒體報道,多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母親的呼救」引發的思考
第二節 家風的討論為新時代家庭道德建設奠定思想基礎
第三節 尋找「最美家庭」為新時代家庭道德建設營造氛圍
第一章 中國社會養老的若干問題
第一節 老年人被「邊緣化」的現實困境
第二節 當前中國社會養老的困境
第三節 當前中國社區養老的困境
第四節 當前中國家庭養老的困境
第二章 「善事父母」傳統孝道的內涵、價值、悖論與困境
第一節 「善事父母」傳統孝道的內涵
第二節 「善事父母」的歷史價值
第三節 「善事父母」的道德悖論與困境
第三章 「善事父母」傳統孝道當代傳承的實證研究
第一節 正反兩面樣本及其代表性澄明
第二節 「善事父母」當代傳承的經驗
第三節 「善事父母」當代傳承的缺憾
第四章 「善事父母」傳統孝道當代傳承的觀念創新
第一節 「善事父母」觀念創新的原則與要求
第二節 「善事父母」觀念創新的方法
第三節 「善事父母」觀念創新的標準
第四節 「善事父母」觀念創新的內容
第五章 「善事父母」傳統孝道當代傳承的踐行模式
第一節 建構「善事父母」踐行模式的原則與要求
第二節 建構「善事父母」踐行模式的方法
第三節 建構「善事父母」踐行模式的內容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善事父母」之當代傳承與創新》:
一、堅持實事求是、尊重差異的原則
養老問題雖然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但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關涉個人的問題,「善事父母」的踐行模式好不好,關鍵要看老年人滿不滿意、舒不舒服、樂不樂意。長期以來,關於「善事父母」問題,我們多從家庭和社會的角度出發,不斷追問家庭和社會能不能和有沒有提供必要的養老條件,而往往忽視了從父母的角度出發,問一問老年人的真切感受。由於生活的環境不一樣,人與人之間的思想觀念存在很大差異。例如,有的老年人特別看重子女的孝心,而對物質供養沒有太多要求;有的老年人習慣在家庭中養老,而不願去社會養老機構;有的老年人習慣了鄉村生活,而不能適應城市生活;等等。因此,構建「善事父母」的踐行模式,必須實事求是,尊重差異,尤其要充分考慮和尊重老年人的個體差異,讓老年人生活得快樂、幸福。
首先,尊重老年人的習俗。風俗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和行為傾向,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人們在自己熟悉的習俗環境中能夠輕鬆地找到身份的認同和情感的歸屬,反之則會產生精神緊張和不適。以60歲作為界定老年人的標準,當今中國的老年人以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人為主。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中,安土重遷、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比較重,即使到了新時代,這種觀念仍根深蒂固,不容易改變。「善事父母」的實踐必須考慮老年人的習俗,子女的任何孝行、任何「善事父母」的踐行模式都要以不讓父母感到精神不適為原則和底線,這樣才能算是孝。
其次,尊重老年人的選擇。擁有自主自覺的選擇是自由的重要表現,尊老愛親就要讓父母享受更多的自由,擁有更多自主自覺的選擇,這是由孝的內在本質決定的,也是對父母作為獨立個體的尊重。人步人老年以後,逐漸退出社會生產活動,身體各項機能不斷下降,生活自理能力逐漸降低,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和不斷變化的生活,他們能做的選擇越來越少。「善事父母」要盡量幫助父母創造更多的選擇機會,留給父母更多的選擇權,讓父母體會到他們人格的獨立性和完整性,而不應該只讓父母被動接受子女的安排。子女在選擇「善事父母」的方式時,要多徵求父母的意見,洞察父母的意願,讓父母自主自由地選擇,不能以各種手段強迫父母。
最後,尊重老年人的尊嚴。「善事父母」的核心在於尊老,尊老要求讓父母的晚年生活夠體面、有尊嚴。對於大多數老年人來說,他們對子女並沒有太多的物質性要求,只要基本生活能夠保障,能夠得到子女的照料和關愛就已經很滿足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就不需要尊嚴了。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老年人特別是生活和勞動能力缺失的老年人常常感到內心恐慌和不安,這種恐慌和不安的真正來源並不是身體的衰老,而是對失能后自己的尊嚴的擔憂。很多老人認為人老了不但不能幫助子女,還會給子女添麻煩,成為子女的「累贅」。有的老人認為自己是「無用之人」,凡事都要子女照顧,非常難為情,甚至產生厭世情緒和想法,嚴重的還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孤獨症等心理疾病,對老年人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這就要求子女維護父母的尊嚴,讓他們意識到自身的價值。
「善事父母」既是每個子女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國家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處在一定環境中的,事物的發展總是和它所處的環境緊密相連的,而事物與事物之間是有差別的,每一個事物所處的環境也是有差別的。當然,這裏的環境既指地理環境、物理環境,也指事物內在的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關係等環境,對於人和人類社會而言,還包括心理、思想、習慣、習俗等方面的環境。
近幾年,為了落實國家養老政策,各地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有了不少好的做法。除了一般的敬老院外,在一些老年人口比較密集的村莊或社區,人們因地制宜,集思廣益,「抱團取暖」,形成了「互助養老」的模式。這種做法一般由若干家庭共同商定,按比例出資,租借村莊或社區空閑場所,聘請服務人員,為老人提供集中服務,很好地解決了因子女工作繁忙等不能全天候照顧老年人的問題。與群眾自發形成的「互助養老」相比較,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市場化的「托老所」逐漸在我國特別是城市中出現。「托老所」是以家庭養老為基礎,針對城市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由市場主體創建和負責,供居民自主選擇的社會養老機構。與「互助養老」相比,「托老所」提供的服務更為全面,質量較高,靈活性強,養老費用也比較高。針對一些特殊的家庭,一些機構還提供上門服務,家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聘請專門的陪護人員和家庭醫生為老年人提供一對一的服務。據有關資料,一些高校還推出了大學生提供社會服務的舉措,要求在校大學生到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免費的服務。這種形式不僅鍛煉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養老難的問題。
當然,上述做法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畢竟各有局限。「互助養老」要求子女高度自覺,「托老所」要求子女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而能夠享受到大學生免費服務的只能是居住在大學附近社區的老人。也就是說,養老的具體模式往往受制於家庭條件。而農村與城市的地理差異和思想文化差異,使城鄉「善事父母」的踐行模式表現出更大的不同。即使同一農村或城市的不同地區,條件也不盡相同。例如,在信息化欠發達地區,建立社會監控網路就比較困難。對於步人社會的成年子女而言,進行學校孝德教育往往就不切實際。面對各種差異,規範「善事父母」的踐行模式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尊重差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搞「一刀切」,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的實際情況予以恰當引導,形成適合地方習俗的、符合家庭經濟條件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善事父母」的模式。

前言/序言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國家的細胞,家庭好,社會才能好,國家才能好,無論哪個時代無不如此。所以,家庭是社會發展狀態的縮影,是反映社會問題的窗口。通過對家庭問題的研究,解剖麻雀,探討解決社會治理問題的路徑,為社會發展作出應有貢獻,不失為理論工作者為社會服務、實現自我價值的捷徑。
弟子丙輝多年來一直從事家庭倫理的學習和研究,成就如何,可以從他完成的這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中略見一斑。他圍繞中國社會養老的若干問題,結合「善事父母」傳統孝道的內涵、歷史價值、悖論與現實困境進行理論分析,通過對一正一反兩個家庭典型樣本的經驗教訓進行解析和梳理,提出「敬」以尊重父母、「愛」以關注父母、「養」以陪伴父母等「善事父母」的好學易行的創新理念。同時,從理論上闡明只有努力倡導「善事父母」與「善待子女」「善待愛人」「善待自己」「善待社會」相統一,才能推動社會與人相得益彰的和諧發展。弟子丙輝提出並闡明這些理念,可見他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結論也言之有據。難得的是,他還在此基礎上,提出實事求是、尊重差異地構建「善事父母」傳統孝道當代傳承的踐行模式之原則和要求,群眾活動、家庭教育、完善機制等構建踐行模式的方法,「善事父母」的行為規範、禮儀規範及表達規約等踐行模式的具體內容。這些踐行模式聽起來雖是理論建構,但都能夠在大量的零散的實踐中有據可查,通過整合和推廣,皆可學可行。他試圖通過建構當代家庭「善事父母」的踐行模式,幫助人們走出「難盡孝道」「難得善事」的現實困境,進而為當代中國家庭「善事父母」提供盡孝的方法與路徑。應該說,這是一個學者關注社會應有的情懷。從整體上看,這個成果通篇尊崇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認識邏輯,不失為一部為當前我國家庭道德建設建言獻策的好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中關於家庭孝道涉及孝心、孝行和孝法的提法,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孝的智慧等,都是值得推崇的創新理念。傳統孝德多以孝心和孝行為重,基於《孝經》和《弟子規》等傳統文本,對子女的孝行多有嚴格的規範,甚至以「二十四孝」中的部分民間故事為藍本,世代相傳,曲解「孝」的內涵,宣揚愚忠愚孝。很多具體的行為規範從古至今,大同小異。隨著朝代的更替,在孝的表達方式上可能有一些變化,而在行為規範的本質要求上卻少有創新。事實上,孝文化的生命力如果只有簡單的一脈相承的代際傳遞,是遲早要遇到危機的。新時代的中國,快速的城鎮化發展進程打破了傳統社會的生活方式,「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出現成為一般農村家庭的普遍現象,老人被「邊緣化」甚至難得「善事」成為一些家庭難以破解的困局,傳統孝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此情況之下,還照著老經念,讓新時代的青年人抱著傳統的孝心和孝行來表達對父母家人的「親親」之愛,顯然是不能與時俱進的。針對這個問題,丙輝提出要把孝心、孝行和孝法有機統一起來,要有孝的智慧,就顯得十分有價值。
中國人向來講究行為的智慧,並不簡單地推崇行為規範的刻板模仿。行為的智慧強調的是在完成某種任務或目標的過程中應注意行為的方法,有益於目標或任務達成的恰當方法就是我們所說的智慧的方法。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可見方法之於任務的重要性。「善事父母」既是子女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應完成的任務,也是子女應注意的孝行。不能用恰當的方法表達對父母的孝敬之心,其實是不孝。在一些家庭中,獨生子女成了眾星捧月的寶貝,大多數父母都捨不得對子女進行行為規範的要求,傳統孝文化在家庭中的傳承日漸式微,以至於個別子女在與父母的交往中,行為隨意,甚至忤逆,一些不孝之行還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認真反思傳統孝德,確實少有引導子女行孝應注意孝智的相關論說。在孝行中不推崇孝的智慧,可能是擔心子輩在行孝時將智慧與投機取巧、耍滑頭、逃避孝敬父母的行為相混淆。事實上,孝的智慧不是玩弄技巧以逃避「善事父母」的責任,而是相反,它更強調通過一定的方法,既避開在孝敬父母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矛盾,又能夠很好地完成「善事父母」的責任。因此,書中關於「善事父母」還要做到充滿智慧,應努力將孝心、孝行、孝法統一起來的提法,應該更方便新時代長大成人的子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