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物 詠物 造物-六朝「藝」「文」設計思想比較研究 鐘志強 978752280656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感物 詠物 造物-六朝「藝」「文」設計思想比較研究
ISBN:9787522806563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
著編譯者:鐘志強
頁數:38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308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六朝時期,感物美學、造物藝術和詠物文學共同根植于萬物有靈與人本主義思想。感物作為詠物文學和造物藝術的起點,在人的自覺思潮影響下,主體能動性顯著提升。六朝造物藝術觀與詠物文學創作思想緊密相連,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詠物文學對六朝造物藝術中的時間性特徵產生深遠影響,使造物藝術在空間表現中融入情感表達和時間敘事,通過線條、時空結構與詩文題材的結合,會通詠物詩創作觀念。就六朝「造物」而言,其有著較為突出的特色:精神內涵層面試圖擺脫儒家教化等束縛,以多元化的藝術元素為創作核心;在形式表現方面追求清秀風格與瘦長造型,器物裝飾中植物、山水成為主流;而在地域風格上,南方清秀輕巧,北方渾樸厚重;另外,造物者還注重在所造之物中融入個性化的色彩。這些特徵共同塑造了六朝造物藝術的獨特風貌。

作者簡介

鍾志強,男,南昌師範學院教授,青年井岡學者,文學博士,文藝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先唐文學、古典設計學、美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等多項課題。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河北學刊》《宋史研究論叢》等核心報刊發表論文多篇,已出版學術專著四部。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物」:「藝」與「文」理論範疇的交融點
第一節 共通於「物」:「藝」與「文」的概念探源
第二節 對「物」的追問
第三節 研究對象:詠物文學、感物美學及造物藝術
第四節 感物、詠物、造物等藝術文化根源的共性
第二章 「感物」與六朝「藝」「文」設計觀
第一節 前提:先唐「屬人之物」觀念的析出與展開
第二節 「感物」的哲學基礎
第三節 「感物」說史論
第四節 六朝「藝」「文」設計中的感物:心物互動的伊始
第三章 六朝造物觀生成史論
第一節 先秦:造物藝術之源
第二節 秦漢:造物藝術體系的形成
第三節 融合與通變:六朝造物藝術觀
第四節 六朝造物藝術觀的生成
第四章 相因相生:六朝造物觀與詠物文學關係析論
第一節 異同與借鑒:六朝造物觀中的詠物元素
第二節 唯美:對「物」形式審美的一致追求
第三節 變與不變:傳統程式與多元文化的博弈
第四節 獨樹一幟:北朝造物藝術與詠物詩的比較
第五章 比較與借鑒:論六朝造物藝術與詠物賦的關係
第一節 六朝「藝」「文」設計內容比較分析
第二節 詠物賦與造物藝術的空間性比較
第三節 「以形寫神」:詠物賦與造物藝術的殊途同歸
第六章 六朝「藝」「文」設計主體比較
第一節 六朝工匠群體的身份來源、類別與創作情境
第二節 設計主體間的交往場域
第三節 六朝「藝」「文」設計觀念碰撞與調節的場域
餘論 六朝「藝」「文」精神對當下藝術設計和文學創作的
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