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內容簡介《國際區域認同研究》是我為國際區域學理論構建主編的第三冊書,前兩本分別是《國際區域學概論》《國際區域治理概論》。該書邀請了來自全國高校、研究機構的20多位學者參與,按照分工和個人研究專長,分別就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南亞、非洲、中東、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區域認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每位作者選擇一個區域或者國家,從其國際區域認同的歷史形成、發展演變、區域認同與區域合作之間的關聯等進行分析,並提出相關的理論性問題,目的在於使讀者能夠對國際區域認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和認識。國際區域認同是一個很複雜的理論和現實問題,不同的國家、區域在區域觀、區域定位、區域政策和區域合作參與等方面都不盡相同,這裡只是選擇部分區域和少數國家進行了分析。
目錄
國際區域認同概論東亞區域認同與區域合作的互動實踐東北亞國家區域認同的基本特徵東北亞區域認同與區域合作日本區域認同的歷史嬗變及其原因東南亞區域身份認同形成的歷史演變以東盟為中心的東南亞區域認同構建南亞區域認同與區域合作南亞區域認同中的文化因素印度區域認同的歷史、現實以及演化歐洲認同構建的歷史與現實歐洲區域認同與歐洲一體化俄羅斯區域認同的歷史與現實海灣國家的區域認同與區域合作泛非主義在非洲區域認同中的角色南部非洲區域認同與區域合作東部非洲區域認同與區域合作美國區域認同的歷史演變拉丁美洲區域認同的形成與演變南美國家的區域認同與區域合作
精彩書摘《國際區域認同研究》:三、區域共識的構建歷史上,由於國家的性質和形態不同,區域認同對於不同國家來說有著很大的差別。對於強者來說,區域成為勢力拓展的空間,甚至可以”一統天下”,造就橫跨廣袤區域的大帝國;而對於弱者來說,則可能成為被強者征服的對象,成為其附庸,甚至被吞併。因此,區域共處的生態是建立在實力對比基礎之上的,區域認同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國家實力基礎之上的。歐洲創建了現代民族國家制度,國家具備了獨立的法權地位,領土和國家治理的專屬權得到法律的保護,這種現代國家制度在二戰之後通過《聯合國憲章 》成為世界公認的制度。在此情況下,區域成為各國存立和平等共處的地緣空間,由此產生了國家對區域的新認同,同時也開啟了區域構建的新進程。新區域認同的基本特徵表現為以下三方面:其一,國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區域獨立實體。因此,國家對區域的認同是”我的認同”,形成有別於他者的敘事方式。其二,區域作為相鄰國家共處的地緣空間,向各國提供擴大的利益。因此,區域認同有著受益的基礎。其三,基於共利的基礎,各國間形成具有共識特徵的集體認同。新區域認同既是矛盾的,也是統一的。其統一性體現為,有著不同利益訴求的獨立實體,共處一個區域空間,各國間形成不可分離的共同體。重要的是,這個共同體是現實存在的,並非是”想像的”。新區域認同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各國認同的共識性增強,建立在區域共識基礎上的區域合作獲得深度發展。區域合作的內在動機是創建有利於區域國家和平共處與協同發展的區域環境,通過建立區域層次的治理機制,改善區域共處的綜合環境。歐洲確立現代民族國家制度的初衷是創建區域和平共處的秩序,但並未能如願,其後一些國家間仍然戰亂不止,兩次世界大戰均起源於歐洲,主要戰場也在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一些國家就在區域構建上形成了一些共識,但沒有成為行動議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基於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歐洲國家特別是西歐主要國家在區域構建上形成更為強烈的共識,並且以此為基礎,開啟了歐洲區域構建的歷史性進程。區域構建由少數國家先行,從局部開始,逐步吸引更多的國家參加,逐步提升構建的水平。基於區域共識推動的歐洲區域制度構建不斷擴大和深化,對歐洲國家的區域認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其一,區域認同感增強。這不僅體現在國家對歐洲身份歸屬性的認知,也體現在對區域作為國家利益提供者的重視。其二,區域認同意識範圍擴大。區域合作所體現的巨大收益,使得更多的國家加入區域合作的進程,特別是冷戰結束後,更多的歐洲國家加入歐盟,彌合了因歷史特別是冷戰產生的區域分割。其三,區域認同內涵深化。對區域超國家制度構建的認同增強,統一大市場、單一貨幣、歐洲法院、歐洲議會,以及越來越多的區域治理規制等,把國家-區域的內在連接建立在區域共識和區域制度的穩定基礎之上。歐洲區域認同的發展大大增強了”國家-區域”和”區域-國家”之間的協同性。東南亞區域共識的凝聚有其自身的特色。基於多方面的原因,東南亞國家本來有著比較模糊的區域認同。二戰後的民族獨立運動和現代民族國家構建,為東南亞國家的區域認同提供了新的環境。對東南亞國家區域認同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主要有:一些國家面臨共同的安全威脅,歐洲區域聯合受益提供的啟示,以及國家發展對區域合作的現實需求。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國家對於東南亞作為共生區的認同性逐步提升,並且在區域認同增強的基礎上增進了區域共識。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簡稱東盟)的成立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其後的發展對於東南亞國家的區域認同和區域共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其一,各國對東南亞的區域身份認同性不斷增強,區域身份認同成為一個既定的符號;其二,積極參與和推動東盟的建設,在區域層次上實現了更多的國家利益目標;其三,在對外交往中,維護以東盟為中心的原則,這不僅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區域利益,更是為了體現東南亞國家的區域集體身份認同。在發展進程中,東盟逐步把所有東南亞國家都吸納進來,不以政治、宗教、發展水平劃線,實現了”和而不同”的區域共識。東南亞國家作為新生的現代國家,更重視國家主權和治理上的獨立性、自主性。東南亞國家區域認同的前提是維護國家的獨立和自主。因此,東盟方式的區域共建不是立足於對國家權力的制約,而是著重構建區域共處規則和增加區域共享利益;不是構建強有力的區域治理制度,而是著重實現協同的區域共處、共享目標。在亞洲大區域層次,由於地緣廣袤,諸多方面差別巨大,不僅次區域特性強,而且相互關聯性弱。因此,各國的區域認同性和歸屬感更多地體現在次區域層次,基於區域共識的合作也主要體現在次區域層次上。東亞地區由東北亞和東南亞次區域組成,基於近地緣鏈接和不斷增強的區域性經濟、政治、社會利益,各國對東亞的區域認同不斷增強,參與和推動區域共識基礎上的區域合作與合作機制構建。中亞國家在獨立以後對次區域的認同性增強,從以與俄羅斯鏈接為重點的歐亞認同向以中亞為重點的次區域認同轉變,各國基於區域共識的區域合作與合作機制構建得到發展。俄羅斯基於其橫跨歐洲和亞洲的特殊性,對歐亞區域情有獨鍾,通過推動歐亞區域框架的合作,增強相關國家對歐亞區域的認同。不過,由於地緣鏈接的模糊性和對俄羅斯地緣戰略意圖的疑慮,歐亞區域共識並不強。非洲長期被歐洲國家殖民,現代國家構建主要是從二戰後的民族獨立運動開始的。殖民制度瓦解,非洲現代民族國家制度逐步得到確立。獨立後的非洲國家面臨兩個認同的構建:一是國家認同,二是區域認同。前者是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依託。為什麼非洲國家的區域認同成為國家認同的依託,為國家構建和治理提供支持?其原因主要是區域認同可以提高民族國家的地位,區域共識可以為非洲國家在世界立足和爭取權益提供支持。從泛非主義運動到非盟的建立,非洲國家對非洲區域認同的共識性不斷增強。非洲國家的區域認同一方面具有很強的次區域情結,由此推動了非洲次區域的合作;另一方面對整體非洲的構建也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在當今世界上,非盟是唯一把所有大區域國家納入一個統一區域組織框架的組織。儘管受到多方面的制約,非盟在區域治理上所發揮的作用有限,但卻有著很強的韌性和認同基礎。
前言/序言本書是我為國際區域學理論構建主編的第三本書,前兩本分別是《國際區域學概論》《國際區域治理概論》。本書邀請了來自全國高校、研究機構的20多位學者參與,按照分工和個人研究專長,分別就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南亞、非洲、中東、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區域認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每位作者選擇一個區域或者國家,從其國際區域認同的歷史形成、發展演變、區域認同與區域合作之間的關聯等進行分析,並提出相關的理論性問題,目的在於使讀者能夠對國際區域認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和認識。國際區域認同是一個很複雜的理論和現實問題,不同的國家、區域在區域觀、區域定位、區域政策和區域合作參與等方面都不盡相同,這裡只是選擇部分區域和少數國家進行了分析。我相信本書還是能為區域國別學學科教學和研究提供豐富參考資料的,也能對區域國別學理論構建起到有益的推動作用。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