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抵抗- 自由法國海軍史 呂克-安托萬.勒諾瓦 978751174568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央編譯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海上的抵抗- 自由法國海軍史
ISBN:9787511745682
出版社:中央編譯
著編譯者:呂克-安托萬.勒諾瓦
頁數:23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366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法國海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軍之一,本書以「自由法國海軍」的獨特視角重新描述二戰歐洲戰場中的著名歷史事件,並客觀展示「自由法國海軍」的功過是非。作者用生動而準確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不一樣的二戰法國海軍史。

內容簡介
法國海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軍之一,由樞機主教黎塞留於1624年創建。本書選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法國海軍作為敘述對象,首次完整呈現了「自由法國海軍」這一歷史特殊產物的誕生、發展與消亡。本書以海洋的戰事為走向,按照時間順序敘述戰事經過,以「自由法國海軍」的獨特視角重新描述二戰歐洲戰場中的著名歷史事件,並客觀展示「自由法國海軍」的功過是非。作者用生動而準確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不一樣的二戰法國海軍史。
本書雖然以二戰時期的事件作為敘述背景,但內容觀點都十分新穎,2018年出版以來,在法國本土作為軍事歷史類書籍十分受法國讀者的歡迎,並於2019年獲得德蒂安納?多爾韋獎,該獎表彰對於法國海軍研究工作做出的傑出貢獻。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呂克-安托萬?勒諾瓦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歷史學系,曾擔任法國海軍儲備官員。目前作為法國第一大報的專職記者。

:李亞莎,畢業於天津外國語大學。現為哈爾濱工程大學教師,從事法語教學與研究工作十余年。
張文智,畢業於法國奧爾良大學,現為哈爾濱工程大學教師,從事法語教學和翻譯工作多年。

目錄
第一章從法國海軍到自由法國海軍1
1海洋戰爭的角色缺失2
2首次登陸挪威4
3法國戰役的潰退6
4停戰機制8
5繼續戰鬥?第一批法狙擊手12
6桑島:從「天頂」號到「鸕鶿」號14
7米塞利埃17
8仍屬自由的法國海軍21
第二章洛林十字下的軍隊24
1萬難的開局26
2法蘭西危機27
3「弩炮」行動29
4米爾斯克比爾港的慘烈海戰30
5紳士協定33
6驚警之時35
7重啟協同作戰37
8戰鬥,不顧一切41
第三章重現外海之時47
1「威嚇」行動47
2自相殘殺的爭鬥54
3不列顛之戰55
4防空戰中的老「庫爾貝」號戰列艦58
5「紅寶石」號潛艇的搭載任務59
6「密涅瓦」號接替「獨角鯨」號作戰61
7自由法國總參二局64
8英國人的監獄69
9後勤處:陸上的基地76
10自由法國海軍學院80
第四章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82
1大西洋上的深海狼群82
2以花為名的護衛艦們85
3集訓87
4首次護航88
5首次出航89
6被同胞殺死的德特羅亞90
7德蒂安納·多爾韋的悲劇收場92
8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 法國的自主行動96
9以「自由法國」之名103
10控制群島107
11自由法國海軍的新基地110
12米塞利埃和戴高樂的首次對抗112
13自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歸來,及3月3日委員會
會議115
14實力的較量124
第五章所有戰線展開戰鬥 130
1奧博伊諾指揮官130
2「粉百合」號護衛俄羅斯航線131
3遭魚雷襲擊的「金合歡」號和自由法國海軍最後的
護衛艦137
4比爾哈凱姆榮耀下的海軍陸戰隊第一營139
5法蘭西突擊部隊嶄露頭角140
6「朱諾」號和「密涅瓦」號載兵登陸144
7隸屬盟軍的另一支法國艦隊誕生145
8英吉利海峽的哥薩克148
9引以為豪的「戰士」號156
10「烏頭」號的兩次攻擊157第六章自由法國海軍的終結與合併160
1大西洋之戰:新戰場與新裝備160
2第6FE機隊的「卡塔琳娜」水上飛機162
3兩支海軍部隊的合併163
4當敵人成為戰友166
5西西里登陸和解放科西嘉168
6新部隊的誕生169
第七章榮耀時刻172
1「海王」行動173
2集訓174
3艾森豪威爾:「好,我們走」175
4「戰士」號登陸法國土地179
5解放英吉利海峽181
6劍灘之上,風笛聲聲182
7海軍第二裝甲師的登陸185
8登陸普羅旺斯186
9海軍陸戰隊揮師北上189
10海軍陸戰隊裝甲部隊的作戰,從巴黎到貝希特斯
加登191
11決戰大西洋194
12魚雷艇艦隊回歸法國本土194
13作戰結束197
14最後的檢閱199尾聲201
註釋203
致謝223

精彩書摘
第一章從法國海軍到
自由法國海軍
戰爭伊始,法國便擁有一支能使所有敵對方都畏懼的海軍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自1917年至1933年,法國海軍部長喬治?萊格直至去世都幾乎從未間斷地推動強化法國海軍力量。在1920年出台了海軍法規之後,他又於1927年頒布了海軍條例,並代替《科爾貝爾條例》成為法國國家海軍的準則。當時軍工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很多現代化武器裝備得以配給。在海軍參謀部尤其是卡斯特克斯上將的領導下,300艘艦艇的裝備得以更新,海軍作戰體系得到了徹底的提升。1939年,在噸位級別上,法國海軍位列世界第四,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以及當時最強的美國海軍和日本海軍。溫斯頓?丘吉爾曾稱道,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海軍艦隊「自從君主制以來達到了空前的實力和效率」1。
法國海軍的使命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維護龐大的殖民帝國和眾多的通訊線路,一旦發生新的戰爭時,海軍要確保主要貿易通道15的順暢來保障大城市的物資供給。單就對當時法國的國家財富規模而言,法國所採取的手段與相當程度的付出都十分合理。彼時,地中海內的航運十分繁忙,主要的航路連接自土倫、馬賽直到阿爾及利亞行省的主要港口(阿爾及爾、奧蘭),以及摩洛哥和突尼西亞的領地(卡薩布蘭卡、比塞大),另外還有黎凡特地區。在大西洋地區,通過達喀爾和讓蒂爾港,非洲殖民地也提供了大規模的市場與大量的資源。甚至在更遠的海域,法國海軍也可以穿越大洋確保法國同海外領地之間的聯繫,包括加勒比領地、印度ZN以及其海外領地的新喀里多尼亞和波利尼西亞。
法國海軍的主要同盟為英國皇家海軍,後者也處於相同的情況。英國皇家海軍的首要任務也是為商船護航,以確保商品供給。回溯幾個世紀以來,由於英國的孤懸海外,軍隊的護航十分必要。在龐大的帝國框架之下,英國皇家海軍必須要能使地球近五分之一的土地之間可以相互聯通。
1海洋戰爭的角色缺失
1939年9月3日,在戰爭打響之時,英法兩國就已經開始考慮進行一場戰略合作以對抗納粹德國海軍。法國派遣海軍使團到達英國,英法雙方展開合作對話,也是基於此,法國的奧登達爾海軍上將在倫敦組建了法國海軍指揮部。作為英法雙方負責此事的軍事將領,達得利?龐德爵士和達爾朗海軍上將16定期共同商討軍事事務。以上的預防措施並非多此一舉,就在9月3日當晚,英國的「雅典娜」號客輪自格拉斯哥出航前往加拿大時,在冰島南方被德國的U型潛艇擊沉。船上載有1418名乘客與船員。2儘管展開了數次打撈和救援,襲擊依舊造成了117人死亡。陸地戰爭一直是作戰雙方對抗的焦點,法國甚至構建了馬其諾防線來因應陸戰。與此相對,大西洋海戰卻突然打響,納粹德國單方面向英法宣戰。在新的戰場上,雙方聚焦于工業博弈和國際貿易。
意識到貿易航線的重要性,美國在開戰當月底就改變了其中立立場,將「現購自運」救援方案的條款擴展至武器售賣,使軍用物資可以成功運輸到英國。3儘管早在1936年就已經在倫敦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德國依舊於10月2日針對英國和法國的商船展開全面攻擊,任何被認定為敵方的船隻即被宣布為可攻擊目標。由此,跨大西洋航線的安全問題變得極其重要,英方隨即向法方要求派遣潛艇,並立即得到了法方的支持。在最初的幾個月,法國海軍參与到了眾多英國船隊的護衛活動,包括至少8次自哈利法克斯出發的跨大西洋船隊的護衛,以及出發或行至直布羅陀的56次航行護衛。4護航成果令人矚目,在2100次護航之中只有4次失敗。17
德國方面未遵守互不侵犯條約,並進行了粗暴的攻擊。同德國的其他武裝力量相比,德國海軍力量並未準備充分,僅僅聚集在北海海域。德國商船的規模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而迅速發展壯大,而大量大西洋航線上的德國商船在當時並未受到保護,於是法國立刻抓住了這次機會並試圖來控制這些德國商船。9月末在「龐賽萊特」號潛艇上,海軍上尉貝爾特朗?德?索西那俘獲了第一批德國戰俘。該潛艇之後在加那利群島與亞速爾群島之間巡航,發現了「開姆尼茨」號貨輪,藉由小船隱蔽接近並成功登上貨輪。最終,法國海軍在沒有損害船隻的前提下,在這艘載有7000噸貨物的貨輪上升起了法蘭西三色旗。而後在卡薩布蘭卡,這艘貨輪重新以「龐賽萊特」號指揮官的名字命名,稱作「聖?貝爾特朗」號。隨後,其他德國貨輪也相繼被俘獲,包括6000噸位的「特里菲爾斯」號,以及「聖達菲」號和「羅斯托克」號等。上述類似的登船行動需要極高的速度,因為船員已經被授命,一旦船隻被敵方俘獲,便要破壞船隻。先遣部隊經常需要拆除船體上的爆炸物,甚至修復德國船員對船隻故意造成的損害。在最初幾個月的行動中,法國海軍就已取得了累累戰果。
追擊德國潛艇的行動最初也發生在大西洋海域。儘管在當時,法國海軍還並未掌握深水炸彈攻擊的技術。18在此類作戰中,所需要掌握的技術包括如何發現敵方潛艇、接近潛艇並投放炸彈,以及在不同水深引爆炸彈。5
2首次登陸挪威
由於不滿足於戰爭中海軍保護船隻和守護航線的防禦角色,英國政府決定依靠本國和法國的海軍來進一步削弱敵人的工業力量。在英國政府內部,第一海軍大臣丘吉爾在宣戰之初曾計劃登陸德國北部,繼而佔領波羅的海。但面對納粹德國空軍的高效性和制空力量,他不得不改變這一計劃。瑞典對德國的鐵礦供給約佔其總供給量的三分之一,為了阻止瑞典方面的繼續供給,盟軍計劃在冬季登陸挪威。德國也曾有意在該地區建立海軍基地,並對英國軍事防衛形成威脅,故而該計劃也可以有效杜絕此行為。法國海軍對此計劃做出回應。時任議長雷諾表示,如不涉及法方的海上勢力範圍,並可使納粹工業體系陷入癱瘓,則法方贊同這一作戰計劃。英國皇家海軍於2月對挪威水域的一艘德國補給艦進行了攔截。在英國首次採取行動之後,法國也準備派遣一支遠征軍,包括12500名法國士兵和13艘軍艦,並徵用了19幾艘裝備等級最高的商船併入艦隊。為了避免在北海中遭到水雷的襲擊,在對艦隊進行消磁處理之後,法國遠征軍於4月初出發。
德國也計劃入侵挪威港口,並正為此準備大規模行動,以防止盟軍在北海或波羅的海建立前哨基地。起初英國將4月初納粹德國海軍的行動僅解釋為護航行動,但是納粹德國海軍卻出動了大量軍力來佔領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納粹德國的「威瑟堡」行動和同盟國的計劃幾乎同時進行,在整個4月期間,雙方在陸地和峽灣中展開激戰。德國空軍出動「斯圖卡」轟炸機進行精確轟炸,損壞了包括「埃米爾?貝爾坦」號巡洋艦在內的多艘法國艦艇。儘管盟軍取得了納爾維克海戰的初步勝利,但由於5月10日法國本土戰役開始后,貝圖阿爾將軍率領的法國部隊無法繼續留在此戰場,並且6月10日義大利宣布加入戰爭,法國方面也不得不向地中海地區大規模派兵。代號「阿爾法貝」的撤退行動之後,駐紮在挪威的所有盟國部隊已全部撤離,挪威戰場即宣告結束。法國方面,「埃米爾?貝爾坦」號和「蒙卡爾姆」號撤退並重新返回原屬編隊。德軍佔領挪威全境。20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