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振興中國實體經濟的資本積累結構-基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視角 ISBN:9787522824840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 著編譯者:李怡樂 叢書名:清華政治經濟學研究叢書 頁數:30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365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徵與本質相適應,實體經濟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立堅實物質技術基礎的重任。因此,關注到全球壟斷-金融資本主義風險傳導、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歷史背景「賦予」我國實體經濟的挑戰和機遇,需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進程中探究振興中國實體經濟的系統性方案。本書整合了從經典到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代表性流派的資本積累理論,突出了在一個較穩定的增長結構中,經濟循環、技術創新、制度體系間需形成良性互動關係。 當前,中國實體經濟要獲得利潤率合理提升與高質量增長,需要遏制過度金融化、推動經濟與金融的共生共榮,需要技術範式升級與經濟循環過程暢通,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體系通過多種方式推進創新和熨平流通,長期為「穩增長」提供保障。並且,成功發揮作用的經濟制度,總是在保持經濟增長與推進社會主義本質實現間達到有效統一;就振興實體經濟而言,有效制度既要在供給面激勵創新,又要在需求側擴大市場規模、改善分配格局,達到可持續的供需高水平動態均衡。這些發現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演進背後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理支持,體現了經典理論的生命力。作者簡介 李怡樂,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資本論》與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等方向的研究。 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經濟學家》《政治經濟學評論》等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如《我國實體經濟的利潤率修復機制研究》《中國製造業企業的實際資本積累動能研究:經濟、技術與制度的協同視角》等;參与出版《新中國經濟制度變遷》等學術專著、參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等教材。主持並參与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如「馬克思經濟學視角下振興中國實體經濟的資本積累結構研究」(17CJL002)、「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研究」(18CJL008)、「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的重大舉措研究」(23AZD016)等。研究成果曾獲得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四川省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以及第五屆劉詩白經濟學獎等重要獎項。目錄 第一章 引言: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振興實體經濟的挑戰與機遇一 中國實體經濟佔比、投資與盈利水平簡況 (一)實體經濟佔比走勢 (二)實體經濟積累動能發展趨勢 (三)實體經濟利潤率比較 二 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積累結構性矛盾 (一)傳統技術範式下投資產出效率的下降 (二)多種成本提升對利潤份額的擠壓 (三)價值實現困境強化經濟循環的負反饋 (四)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結構偏差 (五)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多目標和強約束 三 振興實體經濟對於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義 (一)理論邏輯:工業現代化是產業體系現代化的基礎 (二)國際經驗:對前沿技術的控制力是企業盈利能力的關鍵 (三)歷史實踐:中國工業現代化的道路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 四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視角下振興實體經濟的基本邏輯 第二章 資本積累結構:經濟、技術與制度協同演進的框架 一 經典資本積累理論視域下實體經濟長期增長的矛盾 (一)《資本論》體系中的資本積累理論 (二)經典積累理論的核心議題與中國穩定積累結構的目標 二 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調節學派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解釋 (一)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穩積累預期的制度體系 (二)調節學派:勞動過程、制度體系與再生產過程的配適 (三)兩學派的理論比較及其與中國學者的研究互動 (四)資本積累的制度研究在中國實踐中面臨的突破空間 三 資本積累結構視角下中國經濟穩增長的制度布局 (一)積累當事人:市場主體的理性投資能力 (二)積累的動能:再生產矛盾的協調與競爭政策 (三)積累的系統條件:貨幣體系價值穩定與信用擴張的協調 (四)積累的系統條件:政府的協調能力與政治共識 (五)資本循環與再生產條件:生產要素供給體系 (六)價值生產過程:技術類型與勞動管理制度 (七)價值實現過程:最終產品需求結構 (八)資本周轉條件:金融與行政管理 四 經濟循環、技術創新、制度體系協同演進的理論框架釋義 第三章 實際資本積累與金融資本積累共生與分離的矛盾關係 一 理論邏輯:資本積累「兩重化」的發生過程及其影響 (一)生息資本積累超越實際資本積累的過程 (二)金融資本膨脹對實際資本積累的矛盾作用 二 歷史經驗:金融資本主義產生與運行的歷史 (一)金融資本主義的產生:組織模式與制度支持的嵌套 (二)金融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與中國的基本防禦機制 三 技術創新過程中金融資本投資與實際資本積累的互動 (一)技術革命周期中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理論關係 (二)工業革命實踐中金融資本組織形態的演化 (三)實體企業金融化抑制技術創新的風險 四 經濟循環總過程中金融化的作用機理 (一)金融化對實體經濟增長及其利潤率的影響 (二)金融化對居民部門收入與消費的作用 五 中國改革過程中實際資本積累與金融資本積累的協同 (一)中國漸進式金融體制改革的經驗 (二)製造業企業實際資本與金融資本積累的共生關係檢驗 (三)新技術革命背景下金融供給側「補短板」的基本思路 第四章 經濟循環:實體經濟的積累動能與利潤率提升機制 一 製造業實際資本積累的結構性特徵 (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行業、區域特徵(宏觀數據) (二)上市製造業企業實際資本積累現狀(微觀數據) 二 製造業企業金融資本積累的結構性特徵 (一)製造業企業金融資本積累的規模與類型特徵 (二)製造業企業金融資本積累的所有制與區域特徵 三 製造業企業實際資本積累動能的經驗分析 (一)經驗研究的基本假設釋義 (二)經驗研究模型設定與變數選取說明 (三)數據來源、描述性統計與計量模型選擇 (四)基礎回歸結果分析與穩健性檢驗 (五)異質性分析與進一步研究 (六)經驗分析結果:經營利潤率、技術創新、制度環境、金融活動的協同作用表現 四 利潤率波動的理論模型與歷史經驗 (一)經濟危機理論視域下的利潤率抑制 (二)良性的經濟循環與平穩適度增長的利潤率:理論與黃金年代的經驗 (三)利潤率修復:理論機制與新自由主義時期的實踐 五 中國實體經濟利潤率變化的成因解析 (一)中國實體經濟利潤率變化分解 (二)利潤擠壓的威脅與成本修復的可能 (三)消費不足的障礙與新需求的空間 (四)資本密集度上升與投資結構調整 六 實體經濟利潤率提升視角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理論邏輯 (一)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技術條件對實體經濟生產過程的再造 (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條件對實體經濟的循環擴容 (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條件對實體經濟再生產過程的總協同 第五章 技術創新: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生產方式升級 一 數字經濟的含義與發展現狀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