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肯尼迪之死-新聞媒體與集體記憶塑造 芭比.澤利澤 978730032141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NT$68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報道肯尼迪之死-新聞媒體與集體記憶塑造
ISBN:9787300321417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著編譯者:芭比.澤利澤
頁數:42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282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報道肯尼迪之死》一書對美國新聞界針對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各種敘事展開深入分析,試圖揭示出新聞界如何建立自身的文化權威。從肯尼迪遇刺的現場報道到多年之後的追憶,新聞界不僅在講述總統的故事,更是在確認自身權威發言人的身份。芭比·澤利澤的分析層層深入、鞭辟入裡,並能時刻呼應文化權威、集體記憶等理論命題,非常精彩。

內容簡介

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被稱為「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有魅力的」人物,在許多美國人看來,逝世的肯尼迪有著「比其在世時更為強大的力量」。對大多數成年美國人來說,1963年11月22日發生的肯尼迪遇刺事件形成的記憶是難以磨滅和刺痛人心的。那些在當天受命前往達拉斯負責「報道身體」(cover the body)的記者——這是一個用來形容無論總統去往哪裡都被貼身報道的新聞術語——不過是在履行他們的職責,然而,「報道身體」卻變成了「報道肯尼迪之死」,記者報道的該事件至今仍攪動著大多數美國人的記憶。 本書的主題就是討論媒體記者在美國人集體記憶中的位置,哪些因素使他們成為可信的、權威的和首選的刺殺事件講述人。芭比·澤利澤系統而深入地探討了「敘事」(narrative)、「新聞權威」(journalistic authority)和「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之間的複雜關係,認為記者是一種「闡釋共同體」(interpretive community),即通過其專業地位具有的特有敘事權力來建立權威。

作者簡介

白紅義,男,陝西人。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研究員、CSSCI來源期刊《新聞記者》雜誌特約編輯。曾在多家媒體從事記者工作。2011年6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獲文學(新聞學)博士學位。2011年7月進人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工作,2013年10月晉陞為副研究員。2012年3月,赴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訪問。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在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納伯格傳播學院訪問學習。2018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 目前主持有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上海社會科學院院課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以及第53批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已出版專著一部,並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大學》《新聞記者》《南京社會科學》《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等CSSCI期刊發表論文多篇。研究興趣集中在新聞社會學、政治傳播等領域。

目錄

前言和致謝
第一章 導論:敘事、集體記憶與新聞權威
第一部分 語境
第二章 刺殺發生之前
第三章 修辭合法化與新聞權威
第二部分 講述
第四章 「報道肯尼迪之死」:講述刺殺事件
第五章 「報道肯尼迪之死」:媒介化評價
第六章 「報道肯尼迪之死」:專業性論壇
第三部分 提升
第七章 官方記憶的消解:從1964年到1970年代
第八章 記憶的協商:從1980年到1990年代
第四部分 追憶
第九章 個體的權威:通過名人來追憶
第十章 組織和機構的權威:通過專業傳說來追憶
第十一章 專業的權威:通過歷史來追憶
第十二章 結論:新聞權威的建立
後記 超越新聞權威塑造集體記憶
註釋
參考文獻
索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