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100年 握中懸璧 978751047934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新世界
NT$54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東吳100年
ISBN:9787510479342
出版社:新世界
著編譯者:握中懸璧
頁數:48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286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從新視角重讀真三國:市面上講述三國的書籍雖多,有的偏重政治文化,有的偏重軍事地理。在三國題材作品中,極少有以東吳為背景進行論述的,本書以東吳為主視角,從戰爭、兵法、地理、權謀角度解讀被湮沒的東吳,帶讀者重讀三國史。
2 內容扎實、分析透徹:力圖為讀者呈現一個真實而全面的東吳,不僅從宏觀角度展開東吳百年興亡的歷史畫卷,還從微觀視角刻畫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東吳人物——英勇善戰的孫堅、謀略過人的孫策、複雜多面的孫權、頂級戰略家魯肅、文武雙全的周瑜、足智多謀的陸遜正是他們築起了這個極具開拓精神的政權。
3 13位英雄豪傑,29場大戰,11幅軍事路線圖,方便讀者瞭解戰爭進程及地緣規律。在戰爭記敘方面尤為獨到,將古代戰爭分析得非常透徹。
4 脈絡清晰,考證嚴密:寫作時查閱大量古籍,資料來源豐富,所有內容均有出處,絕無演義、野史等。

內容簡介
本書從孫堅創業開始,為讀者講述東吳政權從孫氏崛起,到爭霸天下,再到建立帝業,最後走向滅亡的百年歷程。東吳立國50餘載,在三國中國祚。從東吳的歷史出發,就能基本瞭解三國歷史的脈絡。
本書力圖為讀者呈現一個真實而全面的東吳,不僅從宏觀角度展開東吳百年興亡的歷史畫卷,還從微觀視角刻畫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東吳人物——英勇善戰的孫堅、謀略過人的孫策、複雜多面的孫權、頂級戰略家魯肅、文武雙全的周瑜、足智多謀的陸遜正是他們築起了這個極具開拓精神的政權。

目錄

第一部分 孫氏崛起
江東孫氏
孫堅發跡
孫董結怨
荊州火並
陽人之戰
玉璽之謎
豫州爭鋒
將星隕落
江都問對
廬江之戰
劉繇崛起
孫策渡江
江東初定
孫袁決裂
誅戮英豪
兵敗廣陵
智取廬江
孫策西征
孫策遇刺
孫策托孤
坐斷東南
丹陽之亂
第二部分 爭霸天下
榻上策
三征黃祖
孫劉聯盟
周瑜掛帥
大戰前奏
浦口之戰
赤壁遭遇戰
火燒烏林
第一次合肥之戰
南郡之戰
周郎謝幕
借荊州
膠州風雲
第一次濡須之戰
皖城之戰
湘水劃界
第二次合肥之戰
第二次濡須之戰
謀取荊州
陸遜畫策
荊州情報戰
攻心之計
第三部分 建立帝業
建都武昌
受封吳王
孫劉交鋒
猇亭鏖兵
馬鞍山之戰
曹丕南征
廣陵之戰
石陽之戰
斷發賺曹休
石亭之戰
孫權稱帝
太子孫登
暨豔案
張溫案
隱蕃案
呂壹案
報聘遼東
北伐受挫
孫登之死
二宮之爭
陸遜之死
孫亮上位
孫權托孤
走向滅亡
滅亡東興之戰
新城之戰
權臣落幕
姐妹之爭
孫綝弄權
兵敗壽春
孫綝廢帝
孫休鋤奸
二奸當政
永安之戰
立嗣之爭
過河拆橋
天命之爭
交州之爭
步闡之亂
西陵之戰
暴君孫皓
亡國之相
郭馬之亂
土崩瓦解
張悌的抉擇
尾聲
後記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握中懸璧
歷史領域作家,專注研究兩漢、三國、兩晉及南北朝的歷史。在寫作時常閱讀大量相關史料,力求凡落筆必有出處,擅長從政治、軍事和外交的視角解析歷史,並結合兵法、地理、權謀等元素,對歷史進行還原,觀點新穎而獨特。

內文節選
05 馬鞍山之戰
黃初三年(222年)六月,駐守後方的蜀軍士卒突然發現有黃氣出現在距離秭歸十多裡的地方,寬達幾十丈。這應該是預示吳軍將破的吉兆吧,或許劉備收到這則消息時如是所想。根據《宋書 五行志》的記載,當年秭歸附近的黃氣叫黃祥,這是一種預示災祥的黃色物象。也就是說,這並不一定是吉兆,而是可吉可凶。遺憾的是,劉備遇到的就是凶兆,僅僅十幾天後,他的大軍就將徹底灰飛煙滅。
此時,陸遜的營帳內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爭論,當陸遜表示決戰的時機很快就要到來時,之前紛紛請戰的諸將卻一致反對。他們認為應該在蜀軍剛到時打對方個措手不及,如今雙方已經對峙半年,敵軍據險固守且防備嚴密,戰機早就錯過了。
其實,這種看法倒也不能算錯,但從全域角度來看,就有些片面了。幾個月前,劉備率軍從秭歸出發,快速進兵至猇亭前線,這種做法符合《孫子兵法 九地》中”輕地則無止”的觀點,蜀軍沒有在邊境地區過久地糾纏。這時候要是立刻發起進攻就是散地作戰,蜀軍士氣正盛,吳軍一旦失利就是兵敗如山倒,但這太過冒險。而蜀軍到達猇亭後,就變成了重地作戰。所謂”重地則掠”,此時應該因糧於敵,逼迫對方在不利的局面下交戰,但蜀軍沒能做到這一點,於是優勢就逐漸轉移到東吳一方了。
陸遜苦等了半年,終於等到蜀軍師老兵疲又無計可施,這就是他發動反擊的絕佳時機。為了弄清對方的虛實,陸遜先派一支小進攻蜀軍一處營寨來試探,結果不克而還。據《三國志》記載,當時諸將紛紛說道:”空殺兵。”他們指責陸遜指揮不當。見這些功臣元老和皇親國戚還是不服,陸遜說道:”劉備乃強敵不可小覷,我們應上下一心而非內生不和。我雖是一介書生,但主上既然委以重任,必有道理,諸位應各盡職責,切不可違反軍令。”據《三國志》記載,陸遜當時說這一席話是”案劍曰”,也就是握著劍柄說,雖然彬彬有禮,但也透露出大都督的威嚴,眾將聽後便不敢再多說什麼了。
此時,陸遜胸有成竹,通過這次試探,他發現了蜀軍的軟肋。劉備沿著山嶺連營駐兵,雖然利於防守,但周圍林木眾多,非常適合吳軍發起火攻。當時已經到了閏六月,換算成陽曆大概是8月底9月初,宜昌市一帶的汛期基本已經過去,天氣逐漸乾燥。《孫子兵法 火攻》言:”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因此,此時正是發動火攻的絕佳時機。
之前講火燒烏林時提到,火攻分為內發和外發,外發時必須於上風方向點火,這就不得不涉及當時吳軍的具體部署。有一種說法認為吳軍主力在江北,最後決戰階段是吳軍南渡長江發動進攻的。其根據就是當時孫桓的偏師在夷道陷入重圍,但陸遜沒有救援,因此陸遜必定不在夷道。這種觀點有待商榷,倘若吳軍主力在江北,為何不順手消滅勢單力孤的黃權部,而是放任他投降曹魏呢?
孫桓應該是陸遜刻意留在夷道縣城的誘餌,陸遜主力去執行進攻任務,所以才會分兵。今天湖北宜都市有個陸城街道,很可能就是當年陸遜的。夏季湖北省多起東南風,東吳軍隊所在的夷道縣城正好位於蜀軍大營猇亭的東南方,完全符合兵法所說”火發上風,無攻下風”的原則。
在陸遜的謀劃中,此戰一定要打成殲滅戰而不是擊潰戰,只有這樣才能一勞永逸。於是,陸遜又做了其他的部署。前文所說的留下孫桓誘敵就是其中之一,此舉是為了吸引蜀軍的注意力,方便偷襲。此外,陸遜還命朱然與韓當領兵五千以斷蜀軍歸路,這才是真正的殺招。吳軍依仗水軍優勢發起進攻,很快就擊潰了駐守在夷陵以西涿鄉的蜀漢水軍(可能是蜀軍夾江而立的水寨中的西大營),順利地截斷了蜀軍的退路,導致劉備即將面臨和當初的關羽一樣的困境。
前線的蜀軍果然上當,他們正向駐守夷道的孫桓部發起猛攻,這就導致猇亭大營漸漸疏於防備。此時,孫桓在巨大的壓力下被迫派人求救,諸將大多主張前去救援,畢竟倘若夷道失陷,吳軍就失去了根據地。但陸遜臨危不亂,他做出了最理智的決定,即按原計劃行事,不去援救孫桓。他認為”安東(孫桓的職位為安東中郎將)得士眾心,城牢糧足,無可憂也”。在陸遜看來,孫桓很得軍心,而且夷道城防備完善,糧草充足,蜀軍急切間難以攻下,如果援救,就要與敵軍野戰,那就正中對方下懷。這時候,若按原計劃行事,則可以擊潰蜀軍主力,最後就算夷道丟了也無大礙。
孫桓那邊聽說陸遜不來援救後非常憤恨,據《三國志》記載,當時進攻孫桓的蜀兵”軍眾甚盛,彌山盈穀”。可見,孫桓正承受著極大的壓力。求援無望後,孫桓只得拼死抵抗,《三國志》說他”投刀奮命”,情況一度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經過一番苦戰,孫桓終於撐過了最危險的階段。隨著吳軍發起火攻,猇亭一帶的山林瞬間就被烈焰吞噬,突如其來的大火讓蜀軍官兵徹底陷入混亂。陸遜趁勢命令全軍出擊,攻破蜀軍四十多處營寨,取得了一場大勝。這一戰蜀軍損失極大,張南、馮習及沙摩柯等將領當場戰死,四十余營全被攻破,杜路、劉甯等將領也被迫投降。不過,猇亭火攻並未讓劉備全軍覆沒,一番整頓後估摸蜀軍仍有三四萬人,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後面的馬鞍山之戰才是真正的最後一戰。
此時後路已斷,蜀軍想原路返回秭歸是不可能了,劉備之前的一個部署即將發揮作用。當初,他命馬良前往佷(h?n)山縣聯絡五溪蠻,雖然這些蠻兵不一定在戰場上起到什麼作用,但此舉打通了經武陵山區返回秭歸的山路,也讓劉備不至於步關羽的後塵。當時,劉備在馬鞍山收攏敗卒準備撤退,沒想到陸遜來得這麼快,轉瞬間就將自己圍在了山上。
關於馬鞍山的具體地點有些爭議,有些觀點包括譚其驤地圖都認為馬鞍山在江北,深入西陵峽之中。這值得商榷。如果真是這樣,就說明劉備是原路返回秭歸的,但他的後路明明被朱然和韓當切斷了,這就產生了矛盾。另外,前文也論證過,夷陵之戰的主戰場在長江南岸,劉備又是如何在不掌握制江權的情況下轉移到江北去的呢?根據宜昌市地方誌的記載,馬鞍山位於今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
家族自治縣東南方向,因”自宜都望之,形如伏馬”,故稱馬鞍山。這說明馬鞍山從宜都市就可以看到,距離猇亭主戰場應該不遠。
見蜀軍最後的已經陷入重圍,陸遜立刻下令發動進攻,此役中最慘烈的馬鞍山之戰開始了。這場戰鬥的激烈程度令人驚歎。蜀軍佔據地利且退無可退,只能拼死抵抗,吳軍雖然兵力上佔優勢,但打得並不輕鬆。據《三國志》記載,馬鞍山之戰蜀軍”土崩瓦解,死者萬數”。這場慘烈的戰鬥導致數以萬計的士兵陣亡,這就是前文說火燒連營後蜀軍實力尚存的原因,吳軍為了取得最後的勝利想必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其實,陸遜只要圍而不攻,馬鞍山的蜀軍就會因斷糧而不戰自潰,他為何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強攻呢?或許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攻山的主力正是當初關羽和於禁的降軍,因為他們是降卒,地位比較低,所以才會被當作炮灰消耗掉。
總之,火燒連營只能算是夷陵之戰的一個開胃菜,真正的大決戰發生在馬鞍山,此戰過後,夷陵之戰的主要戰鬥才算基本結束。此時,蜀軍的船隻軍械、糧草輜重等損失殆盡。《三國志 吳書 陸遜傳》生動地記錄了這場戰爭的殘酷場面,當時”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可見,蜀軍經此一戰遭受了多麼沉重的打擊。見到如此慘狀,身在江北的黃權自然也得知劉備全軍覆沒的消息,但由於制江權掌握在東吳手裡,他只能望江興歎。迫於無奈,他最後只好北上投降曹魏。劉備見大勢已去,只好命人點燃鎧甲以暫時阻擋吳軍,然後趁夜色逃走,穿過武陵山區走小路返回秭歸。只可惜立下大功的馬良死於亂軍之中,這對人才不足的蜀漢來說又是一個重大損失。不過,即便到了秭歸,劉備也算不上徹底脫離險境,因為一個年輕人正帶著復仇之心在前面等著他,那就是孫桓。之前在夷道被打得狼狽不堪,孫桓心裡憋著一口惡氣,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率領水軍溯江而上,抵達三峽西端的入口——夔門,準備阻擊劉備。得知孫桓正”恭候”自己,劉備再次翻山越嶺,才勉強逃回白帝城。與此同時,趙雲率江州軍前來恭迎聖駕,至此劉備才算基本安全了。
當年,劉備前往江東結親,那一次他在京口曾與尚年幼的孫桓有過一面之緣。恐怕當時劉備萬萬想不到,這個孩子多年後竟將他逼到如此窘境。進駐白帝城後,劉備將此地所在的魚複縣改名為永安縣,取永保安寧之意。
然而,此時劉備並不安寧,吳將李異、劉阿等仍駐紮在距離白帝城不遠的南山(今重慶市奉節 縣東北),對其構成了一定的威脅。不僅如此,徐盛、潘璋、宋謙等諸吳將紛紛表示應該繼續進攻。相比之下,陸遜和朱然、駱統這些文官出身的將領明顯考慮得更長遠些。
首先,單從軍事角度來看,雖然白帝城位於江邊,但當地的地理情況非常不適合擁有水軍的吳軍發揮優勢。當今,三峽水利工程修建完成後,夔門一帶的水勢已經放緩許多,但正所謂”夔門天下雄”,當初此地水流洶湧,呼嘯奔騰,那雄奇壯麗之景遠非今天可比。因此,東吳水軍雖強,在此處卻沒有用武之地。
其次,就是全域戰略方面,當時曹丕正大規模地集結軍隊,表面上推託助吳國共討劉備,實際上已經蠢蠢欲動了。此時在白帝城陷入苦戰的話,倘若魏軍從襄陽出發直取夷陵,到時候被截斷退路的東吳軍隊就危險了,所以必須立即撤退。果不其然,陸遜在八月前後撤軍,曹丕在十月就大舉南征。
聽聞曹丕出兵,劉備又有了想法,於是寫信給陸遜:”賊今已在江陵,吾將複東,將軍謂其能然不?”陸遜一看這封信,哭笑不得,劉備敗得如此慘烈卻還在嘴硬。劉備若真的想進攻,那就是軍事機密,豈能寫信通知自己?劉備所言如兒戲一般,所以他顯然只是為了讓東吳將注意力轉向曹魏一邊。於是,陸遜回信也不客氣:”但恐軍新破,創痍(yi)未複,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若不惟算,欲複以傾覆之餘,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意思是,跟我們和解並休養生息才是你們蜀漢的上策。如果非要再開戰端,就讓你們有來無回。
此時,劉備在重大挫折下身體每況愈下,再加上漢嘉太守黃元叛亂一事令他焦頭爛額,他已經沒有精力再跟陸遜鬥嘴了,這件事最終不了了之。
聽聞前線取得大捷後,孫權大喜過望,他問陸遜:”當初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