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脾胃理論新運用 何曉暉 978751328659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中醫藥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內經》脾胃理論新運用
ISBN:9787513286596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
著編譯者:何曉暉
頁數:32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256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內經》是中醫藥學的學術淵藪,也是中醫脾胃學說形成和發展的理論源泉。全國名中醫何曉暉教授堅持幾十年學《內經》,悟《內經》,用《內經》,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脾胃病學術思想與治療經驗。他深入挖掘《內經》脾胃理論,並加以研究、詮釋、發揮和運用,形成了「胃質學說」「腸質學說」「脾主運化八環節」「脾藏營」「胃主五竅」等新學說。他依據《內經》「以平為期」「順而已」「一日治神」「以時治之」等治療思想,創立了「脾胃病治療衡法」「順性而治脾胃病」「治胃先治神」「脾胃病辨時論治」等治則治法,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本書系統介紹了何曉暉教授對《內經》脾胃理論的新學習、新感悟、新應用,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臨床參考意義。

作者簡介

何曉暉,男,江西東鄉人,1952年5月生。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1971年撫州衛校畢業,1978年上海中醫學院畢業,1983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結業。從事中醫工作47年。 長期堅持中醫臨床,精於內婦兒科疾病治療,擅長治療脾胃病,尤其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病、潰瘍性結腸炎、胃腸腫瘤等難治病的經驗豐富,譽滿江西內外。 全國首批中醫藥傳承博士后合作導師。首批江西省名中醫,首批江西省國醫名師。全國第三、四、五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江西中醫學院副院長。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江西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等。先後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江西省先進工作者、江西省中醫先進個人、江西省衛生科技先進工作者、撫州市拔尖人才、撫州市科技標兵等稱號,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主編學術著作和教材12部,發表學術論文120篇。參加973課題2項,主持省部級課題6項,獲獎3項;獲發明專利3項。

目錄

上篇 《內經》脾胃理論的新學習
一、《內經》脾胃論述精選
(一)脾胃與陰陽五行
(二)脾胃的解剖形態
(三)脾胃的生理功能
(四)脾胃病病因
(五)脾胃病病機
(六)脾胃病診法
(七)脾胃病證
(八)脾胃病治則
二、張仲景對《內經》脾胃理論的傳承與發揮
(一)樹重胃氣護脾胃典範
(二)立脾胃病證治則治法
(三)開脾胃病證辨治先聲
(四)創脾胃病證經典名方
三、李東垣對《內經》脾胃理論的傳承與發揮
(一)傳承《內經》重視脾胃生理作用
(二)傳承《內經》闡發脾胃生理機制
(三)傳承《內經》創立脾胃內傷學說
(四)傳承《內經》發揮氣機升降理論
(五)傳承《內經》首創脾胃陰火學說
(六)傳承《內經》發揚氣象時間醫學
(七)傳承《內經》創新脾胃治則治法
(八)傳承《內經》創製脾胃經典名方
(九)傳承《內經》發展脾胃養生理論
四、葉天士對《內經》脾胃理論的傳承與發揮
(一)精闢概括脾胃特性
(二)探索踐行脾胃分治
(三)發展完善胃陰學說
(四)率先提出胃喜為補
(五)擅長調肝膽治脾胃
五、吁江醫家對《內經》脾胃理論的傳承與發揮
(一)精研《內經》,宗法岐黃
(二)脾胃為本,中焦為樞
(三)脾胃虛弱,百病蜂起
(四)調理脾胃,醫中王道
(五)養生益壽,保養脾胃
六、學《內經》,悟《內經》,用《內經》
(一)學《內經》:鍥而不捨,知難而進
(二)悟《內經》:潛精研思,悟理明智
(三)用《內經》:學以致用,守正創新
中篇 《內經》脾胃理論的新領悟
一、《內經》之脾的解剖是「胰腺」
(一)《內經》之脾的解剖位置與胰腺相近
(二)《內經》之脾的生理功能與胰腺相似
(三)《內經》之脾的病理變化與胰腺相關
二、基於《內經》對脾主運化的新探析
(一)脾主運化八環節
(二)脾主運化四階段
(三)脾失健運再認識
三、《內經》「脾藏營」新探
(一)《內經》「營」的釋義
(二)「營」的基本含義
(三)「營」的生成過程
(四)營的生理功能
(五)「脾藏營」機理探討
(六)「脾藏營」失常病證
四、《內經》「脾藏意」新釋
(一)《內經》論「脾藏意」
(二)「脾藏意」釋義
(三)「脾藏意」的生理基礎
(四)「脾藏意」的病理變化
(五)「脾藏意」理論的臨床運用
五、胃質學說
(一)胃質的概念
(二)胃質的分類
(三)胃質的辨別
(四)胃質的調養
(五)因胃施養
(六)因胃施護
六、腸質學說
(一)腸質的概念
(二)腸質的形成
(三)腸質的分類
(四)腸質與體質
(五)腸質與腸病
(六)腸質的調養
七、「生病起於過用」的脾胃病病因觀
(一)《內經》論「生病起於過用」
(二)脾胃病發生多因於「太過」
八、《內經》「胃主五竅」理論發微
(一)從胃論治咽門病
(二)從胃論治賁門病
(三)從胃論治幽門病
(四)從胃論治闌門病
(五)從胃論治魄門病
九、《內經》「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新解
(一)對「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傳統註釋的質疑
(二)「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之氣是呼出之水氣
(三)對人體水液排泄途徑的再認識
十、胃腸生理之基——衡與通
(一)衡——胃腸生理之基石
(二)通——胃腸運動之基礎
十一、藏象「腦為中心一五臟一體」說
(一)「五臟中心說」的不足
(二)腦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指揮中心
(三)「心主神明」與「腦主元神」的分歧與統一
(四)「腦為中心一五臟一體」的新構思
下篇 《內經》脾胃理論的新應用
一、《內經》「以平為期」治療思想與脾胃病治療衡法
(一)衡法的基本概念
(二)衡法的歷史沿革
(三)衡法的理論基礎
(四)衡法的臨床運用
(五)衡法的用藥用方
二、《內經》「順而已」治療思想與脾胃病「順性而治」
(一)《內經》「順而已」治療思想
(二)「順而已」治療思想的探析
(三)「順而已」治療思想與脾胃病「順性而治」
三、《內經》「一日治神」治療思想與「治胃先治神」
(一)《內經》論情志致病
(二)胃腸是情緒之鏡
(三)情志傷脾胃機理
(四)治胃以治神為先
(五)調神治胃的方法
四、《內經》「以時調之」與「辨時論治」
(一)《內經》「以時調之」思想
(二)四辨一體的診療模式
(三)「辨時論治」的臨床應用
(四)辨時論治病案舉例
五、《內經》「從者反治」在脾胃病中的應用
(一)熱因熱用
(二)寒因寒用
(三)塞因塞用
(四)通因通用
六、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