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談藝錄 傅雷 978702018056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文學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傅雷談藝錄
ISBN:9787020180561
出版社:人民文學
著編譯者:傅雷
頁數:33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448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涉及文學、翻譯、美術、音樂等文藝領域。在文學領域,傅雷集中而全面地分享了文學作品的剖析和感悟,有《關於喬治 蕭伯納的戲劇》《論張愛玲的小說》《<勇士們>讀後感》等篇章 ;在翻譯方面,他毫不藏私地分享對翻譯工作的經驗和心得,有《羅曼 羅蘭<約翰 克裡斯朵夫>》《翻譯經驗點滴》等篇章 ;對美術和音樂,傅雷的見解一直是獨立而富有意蘊的,有《塞尚》《藝術與自然的關係》《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等。每一部分之後有傅雷的書信手劄,從中可以看到他日常的點滴。
傅雷談的是文藝,同時談的也是人生,在他文藝評論中看到他的人格操守和對中國文藝的展望。
決定一件藝術品優勝劣敗的,說了歸齊,乃是通過文藝這個角度反映出來的——作家對現實之認識。
作品不是匠人的東西。在任何場合,它都展示給我們看作家內在的靈魂。
寫作的訣竅就在這裡:得深入生活,同時又得跳出生活!
幻想是逃避現實,是反抗現實,亦是創造現實。無論是逃避或反抗或創造,總得付出代價。
藝術之所以成為人生的酵素,只因為它含有豐滿無比的生命力。藝術家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模範,只因為他是不完全的人群中比較完全的一個。
人生的暴風雨和自然界的一樣多,來時也一樣的突兀;有時內心的陰霾和雷電,比外界的更怕更致命。
所謂時代的人物者,是=永久的人物+當代的人物+未來的人物。
中國藝術是哲學的,文學的、倫理的,和現代西方藝術完全處於極端的地位。
一種藝術,可以有萎靡不振的階段,然而整個藝術沒有一刻是死亡的。
自有史以來,音樂永遠開著光華妍麗的花朵:這對於我麼的精神,是一個極大的安慰,使我們在紛紜擾攘的宇宙中,獲得些微安息。
藝術是發掘不盡的,正如生命一樣。

作者簡介
傅雷(1908-1966),字怒安,號怒庵,江蘇南匯(現上海市浦東新區)人,中國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學習藝術理論,同時,也開始受羅曼 羅蘭影響,熱愛音樂。著有《傅雷家書》《傅雷談藝錄》《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等。他翻譯了大量包括巴爾紮克、羅曼 羅蘭、伏爾泰等名家的著作,譯著有《巴爾紮克全集》《約翰 克裡斯朵夫》《托爾斯泰傳》《藝術哲學》等。

目錄

文學篇
關於喬治 蕭伯訥的戲劇003
雨果的少年時代008
讀劇隨感027
論張愛玲的小說045
《勇士們》讀後感064
評《三裡灣》070
亦莊亦諧的《鍾馗嫁妹》085
評《春種秋收》088
翻譯篇
莫羅阿《戀愛與犧牲》譯者序105
羅曼 羅蘭《約翰 克利斯朵夫》譯者弁言107
羅曼 羅蘭《約翰 克利斯朵夫》譯者獻辭114
羅素《幸福之路》譯者弁言116
羅曼 羅蘭《貝多芬傳》譯者序118
杜哈曼《文明》譯者弁言120
巴爾紮克《貝姨》譯者弁言123
巴爾紮克《高老頭》重譯本序125
關於服爾德《老實人》一書的譯名127
翻譯經驗點滴128
巴爾紮克《賽查 皮羅多盛衰記》譯者序133
巴爾紮克《攪水女人》譯者序142
巴爾紮克《都爾的本堂神甫》《比哀蘭德》譯者序147
對於譯名統一問題的意見152
美術篇
泰納《藝術論》譯者弁言(初譯本)159
塞尚163
薰?的夢171
現代中國藝術之恐慌175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序181
我們已失去了憑藉184
觀畫答客問 187
藝術與自然的關係196
龐薰?繪畫展覽會序209
丹納《藝術哲學》譯者序210
《賓虹書簡》前言216
音樂篇
音樂之史的發展221
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234
蕭邦的少年時代274
蕭邦的壯年時代284
獨一無二的藝術家莫紮特295
樂曲說明三則303
與傅聰談音樂316
傅聰的成長328
已故作曲家譚小麟簡歷及遺作保存經過336

精彩書摘
論張愛玲的小說
前言
在一個低氣壓的時代,水土特別不相宜的地方,誰也不存什麼幻想,期待文藝園地裡有奇花異卉探出頭來。然而天下比較重要一些的事故,往往在你冷不防的時候出現。史家或社會學家,會用邏輯來證明,偶發的事故實在是醞釀已久的結果。但沒有這種分析頭腦的大眾,總覺得世界上真有魔術棒似的東西在指揮著,每件新事故都像從天而降,教人無論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張愛玲女士的作品給予讀者的第一個印象,便有這情形。”這太突兀了,太像奇跡了”,除了這類不著邊際的話以外,讀者從沒切實表示過意見。也許真是過於意外而怔住了。也許人總是膽怯的動物,在明確的輿論未成立以前,明哲的辦法是含糊一下再說。但輿論還得大眾去培植;而且文藝的長成,急需社會的批評,而非謹慎的或冷淡的緘默。是非好惡,不妨直說。說錯了看錯了,自有人指正——無所謂尊嚴問題。
我們的作家一向對技巧抱著鄙夷的態度。”五四”以後,消耗了無數筆墨的是關於”主義”的論戰。仿佛一有準確的意識就能立地成佛似的,區區藝術更是不成問題。其實,幾條抽象的原則只能給大中學生應付會考。哪一種主義也好,倘沒有深刻的人生觀,真實的生活體驗,迅速而犀利的觀察,熟練的文字技能,活潑豐富的想像,決不能產生一件像樣的作品。而且這一切都得經過長期艱苦的訓練。《戰爭與和平》的原稿修改過七遍——大家可只知道托爾斯泰是個多產的作家(仿佛多產便是濫造似的);巴爾紮克一部小說前前後後的修改稿,要裝訂成十餘巨冊,像百科辭典般排成一長隊,然而大家以為巴爾紮克寫作時有債主逼著,定是匆匆忙忙趕起來的。忽視這樣顯著的歷史教訓,便是使我們許多作品流產的主因。
譬如,鬥爭是我們最感興趣的題材。對,人生一切都是鬥爭。但第一是鬥爭的範圍,過去並沒包括全部人生。作家的對象,多半是外界的敵人:宗法社會,舊禮教,資本主義可是人類最大的悲劇往往是內在的。外來的苦難,至少有客觀的原因可得而詛咒,反抗,攻擊;且還有賺取同情的機會。至於個人在情欲主宰之下所招致的禍害,非但失去了泄仇的目標,且更遭到”自作自受”一類的譴責。第二是鬥爭的表現。人的活動脫不了情欲的因素;鬥爭是活動的尖端,更其是情欲的舞臺。去掉了情欲,鬥爭便失掉活力。情欲而無深刻的勾勒,一樣失掉它的活力,同時把作品變成了空的軀殼。
在此我並沒意思鑄造什麼尺度,也不想清算過去的文壇;只是把已往的主要缺陷回顧一下,瞧瞧我們的新作家把它們填補了多少。
一、《金鎖記》
由於上述的觀點,我先討論《金鎖記》。它是一個最圓滿肯定的答覆。情欲(passion)的作用,很少像在這件作品裡那麼重要。
從表面看,曹七巧不過是遺老家庭裡一種犧牲品,沒落的宗法社會裡微末不足道的渣滓。但命運偏偏要教渣滓當續命湯,不但要做她兒女的母親,還要做她媳婦的婆婆——把旁人的命運交在她手裡。以一個小家碧玉而高舉簪纓望族,門戶的錯配已經種下了悲劇的第一個遠因。原來當殘廢公子的姨奶奶的角色,由於老太太一念之善(或一念之差),抬高了她的身份,做了正室;於是造成了她悲劇的第二個遠因。在薑家的環境裡,固然當姨奶奶也未必有好收場,但黃金欲不致被刺激得那麼高漲,戀愛欲也就不致被抑壓得那麼厲害。她的心理變態,即使有,也不致病入膏肓,扯上那麼多的人替她殉葬。然而最基本的悲劇因素還不在此。她是擔當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在她心中偏偏來得囂張。已經把一種情欲壓倒了,才死心塌地來服侍病人,偏偏那情欲死灰復燃,要求它的那份權利。愛情在一個人身上不得滿足,便需要三四個人的幸福與生命來抵償。可怕的報復!
可怕的報復把她壓癟了。”兒子女兒恨毒了她”,至親骨肉都給”她沉重的枷角劈殺了”,連她心愛的男人也跟她”仇人似的”;她的慘史寫成故事時,也還得給不相干的群眾義憤填胸地咒?幾句。悲劇變成了醜史,血淚變成了罪狀:還有什麼更悲慘的?
當七巧回想著早年當曹大姑娘時代,和肉店裡的朝祿打情罵俏時,”一陣溫風直撲到她臉上,膩滯的死去的肉體的氣味她皺緊了眉毛。床上睡著她的丈夫,那沒有生命的肉體”當年的肉腥雖然教她皺眉,究竟是美妙的憧憬,充滿了希望。眼前的肉腥,卻是劊子手刀上的氣味。這劊子手是誰?黃金——黃金的情欲。為了黃金,她在焦灼期待,”啃不到”黃金的邊的時代,嫉妒妯娌姑子,跟兄嫂鬧架。為了黃金,她只能”低聲”對小叔嚷著:”我有什麼地方不如人?我有什麼地方不好?”為了黃金,她十年後甘心把最後一個滿足愛情的希望吹肥皂泡似的吹破了。當季澤站在她面前,小聲叫道:”二嫂!七巧!”接著訴說了(終於!)隱藏十年的愛以後——
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
“沐浴在光輝裡”,一生僅僅這一次,主角蒙受到神的恩寵。好似倫勃朗筆下的肖像,整個的人都沉沒在陰暗裡,只有臉上極小的一角沾著些光亮。即是這些少的光亮直透入我們的內心。
季澤立在她跟前,兩手合在她扇子上,面頰貼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十年了。然而人究竟還是那個人呵!他難道是哄她麼?他想她的錢——她賣掉她的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僅僅這一念便使她暴怒起來了
這一轉念賽如一個悶雷,一片濃重的烏雲,立刻掩蓋了一?那的光輝;”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被暴風雨無情地掃蕩了。雷雨過後,一切都已過去,一切都已晚了。”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完了,永久的完了。剩下的只有無窮的悔恨。”她要在樓上的窗戶裡再看他一眼。無論如何,她從前愛過他。她的愛給了她無窮的痛苦。單只這一點,就使她值得留戀。”留戀的對象消滅了,只有留戀往日的痛苦。就在一個出身低微的輕狂女子身上,愛情也不曾減少聖潔。
七巧眼前仿佛掛了冰冷的珍珠簾,一陣熱風來了,把那簾緊緊貼在她臉上,風去了,又把簾子吸了回去,氣還沒透過來,風又來了,沒頭沒臉包住她——一陣涼,一陣熱,她只是淌著眼淚。
她的痛苦到了頂點(作品的美也到了頂點),可是沒完。只換了方向,從心頭沉到心底,越來越無名。憤懣變成尖刻的怨毒,莫名其妙的只想發洩,不擇對象。她眯縫著眼望著兒子,”這些年來她的生命裡只有這一個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錢——橫豎錢都是他的。可是,因為他是她的兒子,他這一個人還抵不了半個”多愴痛的呼聲!”現在,就連這半個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親。”於是兒子的幸福,媳婦的幸福,女兒的幸福,在她眼裡全變作惡毒的嘲笑,好比公牛面前的紅旗。歇斯底里變得比瘋狂還可怕,因為”她還有一個瘋子的審慎與機智”。憑了這,她把他們一齊斷送了。這也不足為奇。煉獄的一端緊接著地獄,殉難者不肯忘記把最親近的人帶進去的。
最初她把黃金鎖住了愛情,結果卻鎖住了自己。愛情磨折了她一世和一家。她戰敗了,她是弱者。但因為是弱者,她就沒有被同情的資格了麼?弱者做了情欲的俘虜,代情欲做了劊子手,我們便有理由恨她麼?作者不這麼想。在上面所引的幾段裡,顯然有作者深切的憐憫,喚引著讀者的憐憫。還有:”多少回了,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與牙根都酸楚了。”“十八九歲做姑娘的時候喜歡她的有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往後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七巧挪了挪頭底下的荷葉邊洋枕,湊上臉去揉擦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也就懶怠去揩拭,由它掛在腮上,漸漸自己幹了。”這些淡淡的樸素的句子,也許為粗忽的讀者不會注意的,有如一陣溫暖的微風,撫弄著七巧墓上的野草。
和主角的悲劇相比之下,幾個配角的顯然緩和多了。長安姊弟都不是有情欲的人。幸福的得失,對他們遠沒有對他們的母親那麼重要。長白盡往陷坑裡沉,早已失去了知覺,也許從來就不曾有過知覺。長安有過兩次快樂的日子,但都用”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自願捨棄了。便是這個手勢使她的命運雖不像七巧的那樣陰森可怕,影響深遠,卻令人覺得另一股惆悵與淒涼的滋味。Long long ago的曲調所引起的無名的悲哀,將永遠留在讀者心坎。
結構,節 奏,色彩,在這件作品裡不用說有了最幸運的成就。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下列幾點:
第一是作者的心理分析,並不採用冗長的獨白,或枯索煩瑣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動作、言語、心理三者打成一片。七巧,季澤,長安,童世舫,芝壽,都沒有專寫他們內心的篇幅;但他們每一個舉動,每一縷思維,每一段談話,都反映出心理的進展。兩次叔嫂調情的場面,不光是那種造型美顯得動人,卻還綜合著含蓄、細膩、樸素、強烈、抑止、大膽,這許多似乎相反的優點。每句說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即在沒有動作沒有言語的場合,情緒的波動也不曾減弱分毫。例如童世舫與長安訂婚以後——
兩人並排在公園裡走著,很少說話,眼角裡帶著一點對方的衣服與移動著的腳,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氣,這單純而可愛的印象,便是他們的闌幹,闌幹把他們與大眾隔開了。空曠的綠草地上,許多人跑著,笑著,談著,可是他們走的是寂寂的綺麗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說話,長安並不感到任何缺陷。
還有什麼描寫,能表達這一對不調和的男女的調和呢?能寫出這種微妙的心理呢?和七巧的愛情比照起來,這是平淡多了,恬靜多了,正如散文、牧歌之於戲劇。兩代的愛,兩種的情調。相同的是溫暖。
至於七巧磨折長安的幾幕,以及最後在童世舫前譭謗女兒來離間他們的一段,對病態心理的刻畫,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彩文章 。
第二是作者的節 略法(raccourci)的運用——
風從窗子裡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