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當代戲劇中的移民主題變遷 向丁丁 978755986324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
NT$3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愛爾蘭當代戲劇中的移民主題變遷
ISBN:9787559863249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向丁丁
頁數:22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391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出走、流散、回歸、流入,愛爾蘭的移民史有著如此富有戲劇性的變遷,而移民主題在這個國度的戲劇中同樣發生著富有深意的演變。戲劇如何觀照移民現象,那些離鄉背井的人物如何觀看自我、祖國和異鄉,都深嵌于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之中。

作者簡介
向丁丁,文學博士,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愛爾蘭當代戲劇文學。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1項、上海市教委重點建設課程1門。在《外國文學評論》、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s、《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上海戲劇》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譯有《偶發空缺》(J K 羅琳著)、《潛水艇》(喬·鄧索恩著)等外國小說。

目錄
前言
第1章 出走
01 概述:從受害者的「流放」到批評者的「出走」
02 開端:《費城,我來了!》
03 群像:《內在之敵》、《牧場》、《雜貨鋪夥計一生中的關鍵一周》和《爸爸》
第2章 流散
01 概述:「流散」的長鏡
02 先聲:《黑暗中的哨聲》和《42號工棚》
03 流散的癥候:《背叛》、《值班老師》和《復活節之後》
04 拓寬的認同:《在高地德國》和《十一月的一個夜晚》
05 突破的想象:《白女人街》和《女士們先生們》
第3章 回歸
01 概述:並非坦途的回歸,
02 歸鄉的悲劇:《意念治療師》、《卡絲·麥蓋爾的愛》和《亞瑟·克利里的輓歌》,
03 祛魅的故鄉:《守靈》和《歸鄉對話》
04 衝撞與再創:《牧場》、《他口袋裡的石頭》和《寒戰》
第4章 流入
01 概述:流散史的反轉
02 拒斥與接納:《避難所!避難所!》和《坎布里亞號》
03 險途與邊緣:《穴居者》和《蘑菇》
04 文化間時刻:《板棍球》、《俄耳甫斯之路》、《很久以前·不久之前》和《曾經》
結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愛爾蘭當代戲劇中的移民主題變遷 一本可以當成愛爾蘭文化史來讀的書》:
正如前述眾多劇作所暗示的,移民歸來之際,記憶中封凍無缺的愛爾蘭島已經不再是舊時模樣,也已不會像《呢喃林》中的古老鄉村一樣,為歸巢者提供重返傳統生活的溫情脈脈的環境。而在另一些劇作中,回歸的移民本身是為愛爾蘭帶來巨大衝擊的異質性力量。他們或在與故鄉的衝撞中陷入撕扯或悲劇,或以跨文化的視野和努力為祖國帶來文化再創的可能。
回溯到60年代,基恩劇作《牧場》所呈現的,已是一個悄然開始變化的愛爾蘭。劇作中老農「公牛」所竭力對抗的「外來工廠主」威廉便是一位回歸的移民。但與卡絲和亞瑟顯著不同的是:威廉本身是為故土帶來變化的動因,是打破傳統田園神話的施動者,因此成為另一類迴流者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悲劇也因此具有更加複雜的意義。威廉本身是戈爾韋人,而妻子的家鄉更與「公牛」的村莊只相隔區區五英里。他在英國經營著規模不大但頗為成功的混凝土磚廠,因為妻子思鄉成疾而先行回國,想要在她的故鄉買下合適的土地,將工廠移植回國,「用水泥填平一公頃地,機器進場,工廠開業」?。
威廉的回歸無疑附帶著傳統愛爾蘭所並不熟悉,卻在20世紀60年代的開放浪潮中被迫接受的經濟因素,當地農民充滿警覺地議論著「如今土地可真是搶手,處處都是暴發戶!」?他的出場本身,也打破了村莊所熟悉的莊稼漢粗放魯莽的形象。這位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衣著講究、彬彬有禮」?。他通過律師而非口耳相傳打聽土地拍賣的消息,他堅持公開拍賣而拒絕私下商量,他要求以法律形式得到競價拍賣的書面保證而非口頭承諾,他堅持參加競拍者有權利查看土地而拒絕「公牛」父子的暴力威脅。他所代表的生產方式和行事規則,意味著他的回歸併非再是「保守的歷險者」的旅程,相反,他作為變化的使者帶回了現代社會的價值觀與法則。但此時的村莊顯然還未準備好迎接威廉所代表的變化:土地拍賣員的態度暖昧可疑,宗族關係纏繞的村民為「公牛」父子通風報信,而這對不願與威廉以公開拍賣的方式同台競價的父子,終於在一個漆黑夜晚以最原始野蠻的方式將他置於死地。評論家派因(Emilie Pine)將威廉的歸鄉之旅稱為「致命的回歸」,並把它歸入移民回歸戲劇所呈現的「回歸的創傷」中最慘痛的一種?。這種致命的創傷,實質上來自傳統愛爾蘭和移民所帶來的「異質性」的對峙與交鋒。在令人震驚的血腥戲劇中,如同在千百個與卡萊特蒙德村一樣的愛爾蘭鄉野之地上,這種殘酷的相遇不斷上演,凝結著變更時代回歸者新的處境、理想和掙扎,以及這片土地上艱難卻真實發生著的變化。
北愛爾蘭女演員、劇作家瑪麗·瓊斯傑出的喜劇《他口袋裡的石頭》則展露了一種樂觀的前景。處於銜接空間的歸巢者以清醒的目光定位愛爾蘭島在全球化或曰美國化時代所屬的「客體」位置,從關於「田園伊甸」的商業化陳詞濫調中拯救真實而複雜的當下經驗,以一種擁抱迷失已久的文化主權的姿態,重塑屬於愛爾蘭人的愛爾蘭敘事。
劇作的主角傑克(Jake)是以傳統上失意的返鄉人面目出現的。與許多口袋空空的「歸來的揚基佬」一樣,在美國的漂泊未能給傑克帶來任何成就。他不想重複底層愛爾蘭移民的普遍軌跡——輾轉于多個酒吧餐館打工謀生、養活妻小,於是選擇愛爾蘭流浪者帶有恥辱感的歸宿——在三十二歲時回到故鄉凱里郡的村莊,領著救濟金,與母親同住。與同樣失意而歸的前輩所面臨的處境不同的是,20世紀90年代的愛爾蘭正在成為全球化時代文化資本所覬覦的一塊處女地。處於歐洲邊角的特殊地理位置、荒涼原始的西部景觀以及神秘浪漫的神話傳說令這個小島成為好萊塢製造田園風光片的絕佳背景。而此時來到傑克家鄉拍攝電影《安靜的山谷》(The Quiet Valley)的正是這樣一個好萊塢劇組,英國導演克萊姆(Clem)要求出現在鏡頭中的每一頭奶牛都黑黝黝、毛茸茸以「足夠愛爾蘭」?,徵募幾乎整個村莊的村民作為群眾演員,但電影講述的是程式化的愛爾蘭往事,所用主角則盡數是美國明星。

前言/序言
去年仲夏時,愛爾蘭當代劇作家馬丁·麥克多納(Martin McDonagh)的名劇《麗南山的美人》(The Beauty Queen of Leenane,1996)「旅行」來到上海,由北京鼓樓西劇場的班底在上海國際戲劇邀請展上獻演。《麗南山的美人》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愛爾蘭西部康尼馬拉山區一個小鎮上,四十歲的單身女子莫琳被富有控制欲的母親瑪格捆縛在身邊,老太太以謊言和欺騙拆散了女兒一生中最後一次羅曼史,也阻斷了她跟隨愛人遠赴美國的旅程。莫琳在激憤中用滾油和火鉗殺死了母親,但當她最終跌坐在母親的舊搖椅中時,似可預見地變成了下一個怨忿絕望的瑪格。
劇中充滿病態控制欲的母女關係是最顯見的主題,也是《麗南山的美人》的跨文化演出中最能激起異國觀眾,尤其Z世代觀眾共鳴的議題。無論是此前的北京首演還是此番上海巡演,社交媒體上數百條觀眾評論無不圍繞著這個關鍵詞,深受感染的人們聲稱在其中看到以愛之名的控制、窒息和毀滅,並不吝分享構築于個人經驗的聯想和反思。
然而《麗南山的美人》中其實埋藏了更多幽微深刻的意義,其中之一便是:在愛爾蘭經驗、愛爾蘭意識或無意識中,離開故土、移民海外總是佔據多麼顯著的位置!劇中莫琳和情人佩托的戀情始於送別佩托回鄉省親的「揚基佬」叔叔回美國的聚會上,兩人之間永遠無法送達的口信和情書總是發自英國建築工地上的佩托,倘若那些要命的信件果真被莫琳收到,倘若她接受佩托邀她一同出走的請求,兩人的命運便將匯入若干個世紀中數百萬愛爾蘭移民的命運——他們會湧入英國城市的工地或工廠,成為乾著粗笨危險的活計、只能在下工的傍晚去低級小酒館買醉的無名「愛爾蘭佬」;或者遠渡大洋,去「喜歡愛爾蘭人」的美國試一試運氣。佩托在舞台角落唯一的光束中朗讀寫給莫琳的信,講述倫敦工地上同鄉的橫死,邀請莫琳與他一同奔赴波士頓的未知旅途,不自知的悲壯中勾勒出了失根的愛爾蘭人一遍遍重複的命運軌跡。人們承認故鄉翡翠島在明信片上驚人的美麗,又坦承自己決不願永遠困囿此處。「不管怎樣,這就是愛爾蘭,人們總在離開。」劇中人似乎早已默認了這種命運。
《麗南山的美人》當然不是唯一一部暗涌著移民主題的愛爾蘭戲劇。事實上,自愛爾蘭擁有自己民族戲劇之始的19與20世紀之交到我們所處的當下,從愛爾蘭戲劇運動發起者如格雷戈里夫人(Lady Gregory)到當代愛爾蘭戲劇的開創者如布萊恩·弗里爾(Brian Friel)和湯姆·墨菲(Tom Murphy),再到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一代劇作家如瑪麗·瓊斯(Marie Jones)、德莫特·博爾傑(Dermot Bolger),又至新生代戲劇家如恩達·沃爾什(Enda Walsh),以及來自海外者如比西·阿迪貢(Bisi Adigun),南北的愛爾蘭舞台經歷了對移民經驗的一代代書寫和表演。那些橫渡愛爾蘭海去往英格蘭,或者穿越大西洋去往美國甚至更遠的愛爾蘭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並不像肯尼迪家族一樣創造過任何永難磨滅的輝煌,而只像托賓(Colm Toibin)小說《布魯克林》(Brooklyn,2009)中的女孩一樣湮沒無聞,僅僅懷抱自己的微小敘事——但他們的身影走進了祖國素以「照向國族生活之鏡」而著稱的劇場。劇場向本土的觀眾也向海外的觀眾呈現這些男男女女的遠行,呈現他們離開故土的瞬間、流散於世界的癥候,呈現他們回歸家鄉時激起的漣漪,也呈現膚色、信仰、文化背景各異的外來者湧入小島、成為移民歷史鏡像反射的最新經驗。
出走、流散、回歸、流入,愛爾蘭的移民史有著如此富有戲劇性的變遷,而移民主題在這個國度的戲劇中同樣發生著富有深意的演變。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