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寺之虎 蘇枕書 978702018074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文學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無量寺之虎
ISBN:9787020180745
出版社:人民文學
著編譯者:蘇枕書
頁數:27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082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蘇枕書近年的隨筆結集,歸集為上、下兩篇。上篇《卻顧來時路》,落筆的重心大都在故鄉、植物和飲食,滿溢了思鄉、懷故之情;下篇《惆悵遠行人》,著力于張愛玲、張繼青、井上靖、長澤蘆雪等人,目送他們在尋覓與對照中,一次次踏上命運的旅途。
書中有對故鄉、舊事的追懷,對異國生活的記錄, 以及探尋那些同樣在異邦或異鄉的遠行者——托缽乞食為生的良寬,書寫中國故事的井上靖,去往歐洲、要與 「日本人身份切割」的高橋和子和她的丈夫高橋和巳。讀者諸君會在後面一一與他們邂逅,和他們、和作者一起, 穿過山道和大雪,尋覓傳說中的老虎,抵達天涯海角的無量寺。——吳從周
金句:
※ 走過愛慕的大松樹底下,無數細雪從月光里飛來。
※ 我的故鄉沒有山,但這一夜河湖裡一定倒映著明月。
※ 他鄉也是故鄉的對照,若不去他鄉,也不容易認識故鄉。
※ 他十七歲離鄉讀書,四十歲歸鄉。我也是十七歲離鄉讀書,會在何時歸鄉?
※ 2020年春成為我們記事的重要分界,之前的歲月那樣遙遠,之後的一切都要重新紀年。
※ 遠遊的人們心中都有難忘的節日與珍味,於我而言最難割捨的是春天的新筍、初夏的枇杷。
※ 鳥比平常更熱鬧,人群消失的初夏,乘著清涼長風,從這座山飛往那一片樹林,來來回回,快活極了。

作者簡介
蘇枕書,江蘇南通人,歷史學博士。熱愛買書、讀書、種植。著有《京都古書店風景》《有鹿來》《松子落》《歲華一枝:京都讀書散記》《塵世的夢浮橋》等多部作品,另有譯著若干。

目錄

上篇 卻顧來時路
眷眷客心
山嶽浪漫
人群消失在初夏
夏天的告別
惜千千
月出於東山之上
它們的名字
豆腐百珍
新中華料
下篇 惆悵遠行人人
張愛玲的日本一瞥
江南之春
把月亮送給小偷
井上靖的少作
昔話的退卻
下級武士的繪畫日記
武士片里的女性
夫婦的姓氏
照護與送別
花之劍
一個人搬家
無量寺之虎
後記

精彩書摘
眷眷客心
小時候隨母親遠行,坐過長江與黃海的客船。江船是申通班 客輪,上午自南通碼頭出發,下午便抵上海 ;回程是夜裡自滬起航,凌晨四五點抵通。外祖父那時住在南通城西,會送我們去碼頭,也會在清晨早早到碼頭接我們回家。據母親說,年輕時在蘇 州讀書,外祖父也是這樣接送她。黃海的客船是為去青島,父親曾帶我們去旅行。不知是夢境還是殘留在兒童記憶里的真實片段,總記得船內一扇小小的玻璃圓窗,一道顫動的波浪線,一半是灰色大海,一半是海面上的世界。船腹中的我身處海當中,稍微一想,即令我感到茫然又深刻的恐怖,不敢多看那道起伏的線條。
從前故鄉沒有火車,去江南的大橋尚未建成,出遠門先要起早自海門渡口搭船,對面是太倉,因而這段輪渡叫「海太汽渡」。
接近入海口的江面寬闊渾濁,行至江心,船身搖蕩,茫茫不見兩岸。大人們遊興濃郁,往往要叫我登高遠眺。勉強爬上船艙高處,江水腥氣撲面,垃圾緊貼著船舷,鳥盤旋著,跟船一起過江。暫停于甲板的汽車散發出混雜著嘔吐物氣息的汽油味道,與之相比, 船的柴油味似乎稍微悅人一些,但輪船攜帶的獨特的濃烈尿臊味又湧上來。漸漸地能看到江南灰濛濛的岸邊,鉛筆畫出來似的,沒有顏色。據說我的祖先是常熟北渡的移民,不知先民們往來於浩渺江上的小船是什麼模樣。 江南村居與江北大不同,多是素凈的白牆烏瓦,符合北人對於江南典雅的想象。江北新建的民居大多覆著鮮艷的彩鋼瓦,外牆貼的白瓷磚也拼出花團錦簇的紋樣,陽光底下很繽紛,有一種淳樸的俗氣。江南似乎不怎麼見到這樣的裝修,流水碧樹掩映著舊屋,配色相宜,不格外執著于彩色。就這樣一路張望,到了熱鬧無比的上海站。是為搭火車去北方探親,那時父親在北方工作。母親一手拖行李,一手牢牢牽住我,穿梭在擁擠悶濕的人群中。車票通常由父親事先拜託上海的友人買好。那時沒有手機,人們提前在座機里約好碰面的地點與時間,接著是漫長焦灼的等待。記憶里這樣的旅行總在盛夏,因為暑假正適合遠行。車站外有人賣西瓜,淡綠外皮的橢圓大瓜,長刀先剖對半,清脆的崩裂聲,溢出清甜汁水,對切,再對切,重複多次,成了月牙般美麗的薄片。我盡量克制對西瓜的渴望,但兒童的眼神很快被瓜攤生意人識破,那人用上海腔的普通話笑著搭訕 :「小妹妹,喊你媽媽給你買一塊呀!」 我急忙轉頭不理,清貧的母親也匆忙小聲安慰我:「那個西瓜切得太薄,吃不到幾口。」生意人絕不放過戲謔外地人的機會,盡量挑動兒童薄弱的意志與家長脆弱的尊嚴,提高聲音朝我們喊 :「哎這麼熱的天氣, 買塊西瓜給小孩吃吃呀!自己不吃么小孩要吃的呀!」 母親無奈,低聲問我,你要吃嗎?出於自尊,我當然搖頭。
送車票的人還沒有順利找到,母親茫然徘徊。算起來那時她也只有三十多歲,比現在的我大不出幾歲。回想她的心境,忽而意識到在她的庇護下,自己度過了漫長快樂的童年與少年。後來在人群中看到一塊高舉的紙牌,上頭寫著母親的名字,遲疑走近,確實是父親的友人——儘管此前我們並沒有見過面。那青年交接了車票,也大鬆一口氣。他問我們餓不餓,說要請我們吃飯。即便是兒童也察覺出那只是拘謹的客套話,母親忙說吃過了,不用麻煩。 後來那青年為我們買了幾瓶礦泉水,又路過西瓜攤,生意人剖了新瓜,切出更薄的彎月。他知道我們的生意做不成,已不理睬我們,
找到了新目標。
那趟車在中午出發,似乎只有硬座,要開一天一夜,對我們來說是巨大挑戰。我們被登車的人群推來搡去,穿過漫長的通道,來到氣味複雜的站台,又被人群推搡上車,找到自己的座位。那時的慢車窗戶可以打開,我卻不敢靠近窗戶,總疑心要被窗外的風吸出去。車開動后,前排乘客甩出窗外的瓜子殼、煙蒂,也常常猝不及防撲進後窗。同行的旅人很快聊起天,要消遣二十多個小時的路途, 因此需要儘早熟悉起來。母親很戒備,這是父親很早就吩咐過的,在外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小心財物,小心我被拐走。
許多時候我只是緊緊挨著母親,默默看窗外掠過的風景。
平原碧綠的田疇,偶爾有一排高樹,田野當中隆起的一團是矮小的墳塋,邊上砌著五彩的小巧的安置骨殖的房屋。天地交界處是模糊混沌的長線。許多車站彷彿保留著幾十年前的樣子, 刷得雪白的站牌上寫著漆黑的陌生地名。我盡量不吃東西,希望喝下的水都能由汗腺釋出。不知什麼時候有的潔癖,火車廁所無疑是最恐怖的地方,觸目一定有滿溢的排泄物,隨著晃蕩的車廂與酷暑持續發酵,沒有人在意。蹲坑對兒童來說過於寬闊,排出的洞口底下看得見鐵軌當中的砂石,會掉下去嗎?
二十多個小時的長旅,我知道自己逃不過廁所的試煉,只能儘可能減少挑戰次數,全身心忍耐。有一個小男孩也不願去廁所, 忍無可忍的時候終於哭了。大人們笑嘻嘻,為他耐心想了各種辦法,礦泉水瓶、窗口——男孩總是方便得多。後來他選擇了半個掏空的西瓜皮,大人們歡呼,不一會兒,盛滿尿液的西瓜皮從窗口飛出去了。
火車停靠的地方大概有蚌埠、德州、濟南,我不記得順序, 單記得德州扒雞。沉重的火車在幽深的站台休憩,賣食物的人剛睡醒似的,忽而從各方圍攏上來,隔窗兜售水果與零食。扒雞是最醒目的存在,油熟肥美的氣息飄過來,令人不好意思多看。我與母親從未買過,似乎同車也很少有人買。眾目睽睽之下吃寶貴的扒雞,是與人分一點好,還是平靜獨享的好?夜晚是在何處降臨,山東境內?也許是的,最後一絲光線從平原邊際退去,車內亮起薄暗的燈光,有列車員往來檢票,還有得了特許、可以推銷雜貨的人。《21 世紀的奇?》《1999 年的轉折》,依稀記得有這類寫了巨大秘密的可疑小冊子。推銷的人有一副跑江湖的圓熟腔調, 來回在每一節車廂宣講自己的神奇商品,總有一兩個人耐不住煽動而願意花錢的,一瞬衝動,到手后自然都是平庸之物,那小冊里也沒有寫什麼了不起的秘密,大家訕訕笑一會兒,也就過去了。硬座的夜晚很難挨,大人們只有仰靠椅背或伏在小桌上休息,
靠走道的地方沒有小桌,只能胡亂歪著。我可以蜷在母親膝上, 度過昏沉動蕩的黑夜。車廂連接處的過道也擠著人,有的自己帶馬扎,或者倚住巨大的行李包。天明后即見到與江淮一帶風光迥異的華北平原,無窮的田野、高拔的楊樹,似乎有許多玉米地,也能見到牛,一動不動,是永恆的停佇的畫面。有時會突然接連出現幾片巨大的荷塘,翻卷的荷葉背面閃爍著銀光,還有零星的白色蓮花,為畫面突然注入活氣。若半路遇到被洪水沖毀、未及修理的鐵橋,還得多等一會兒。火車終於緩緩啟動,長嘆一聲,哀鳴著,不堪重負似的,開得越來越快了。窗外的樹枝剌剌掃進來,人們不知身在何處,好像在天涯海角的荒原。無窮盡的旅途,在接近天津站時總算看到一絲希望。等終於聞到北京的氣息,彷彿筆直穿越歷史長河,身上還裹著濃縮的時間的重量。越來越多的樓房與工廠,馬路縱橫,人煙稠密,與離開上海站時見到的都市風光又大不同。
父親早早在北京站等待。我們彼此生疏,因此當中必須隔著母親。在車站附近吃過飯,仍覺走路搖晃,地面似乎高低起伏。
父親給我們點很多菜,母親一直說不用了。兒時印象中,母親比父親節儉許多。落腳的酒店在五棵松,休息很久才緩過來,地面也恢復了平坦。第二天一早,父親帶我們去各處遊玩,故宮、頤和園、圓明園、世界公園。最喜愛頤和園的湖山,觀之不盡,還有一條奇異的蘇州街。長大后獨自去北京,也曾故地重遊,殿閣春深,丁香花盛,湖上柔波蕩漾,與童年印象大約不差,卻覺得遊人太擁擠,長廊彩繪不知怎麼變得鮮艷而粗糙。
北京不是我們的終點,玩耍了幾日,還要繼續出發,在北京南站乘火車去父親工作所在的宣化。那時南站十分破舊,甚至有人在肩上扛一頭活羊,左右手分別攥著羊的前後腿,像握一條肥厚的圍脖。彷彿老電影的場景,這一幕給我印象太深,多年後見到富麗堂皇的新南站,大覺不可思議。而母親卻說不記得有羊,又是我的想象嗎?不過母親確實也沒有對北京留下好印象,那時她對故鄉有許多眷戀,也為故鄉的教育水平感到驕傲, 不願北上隨父親生活,堅持認為我們應該留在南方。如今我在北京暫安了一處家,母親偶爾過來,震驚于北京的變化與年輕人生計的艱難,也感慨自己往昔的北京認識,對國都的崇高地位是怎樣的輕慢。
北京去張家口的火車大約開四五個小時,因為有父親在,母親不再提心弔膽,恢復了平日神采,也不警惕旁人搭話。途中見了許多蒼涼的山,輪廓與顏色在我看來多麼特別。耳邊聽到的也是獨特的口音,是杏子成熟的季節,鄰座有婦人打開花布袋,要給我吃她帶的滾圓美麗的甜杏。起初都是矜持地推辭,後來父親變得極寬容,和氣地批准我接受陌生人的饋贈,我反覆確認,知道自己可以收下。那柔軟甜郁的杏,我從未吃過,沾了滿手可愛的香氣,輕輕一掰就是兩半,很容易剝下完整的杏肉。見我吃了,
婦人非常開心,要送我更多,這下我們都要推辭。接下來的談天便很自然,生性謹慎的父親也愉快地同人談起自己的故鄉與工作。
他十七歲離鄉讀書,四十歲歸鄉。我也是十七歲離鄉讀書,會在何時歸鄉?命運的奇異巧合,從前完全沒有知覺。
那時父親所在的部門工作很自由,只有一位直繫上司。人們都歡迎母親與我的到來,婦人們在小院的葡萄架下教母親包餃子。
母親怎麼也學不會?皮的手法,最後只用茶碗在麵皮上扣出標準的圓。有時父親帶我們出去旅行,近一些的是草原,稍遠的到山西,沒有比那更快樂的時候。草原蕎麥花綿延無盡,利刀割斷羊頸,滾著浮沫的熱血湧出來,羊有人一樣哀傷的眼睛,斷氣前的哀哭像老人一般,長長地嘆息著。做血腸的壯漢敞著毛茸茸的胸脯,老人追著運煤的巨型卡車撿拾滾落的煤塊,雲岡石窟的佛像眉眼細長,淡藍天上團雲靜寂。一覺醒來,是父親叫我吃飯,荒村野店似的地方,卻總覺得飯菜很好,大家都很滿足。
高中時,覺得學習痛苦,給好友寫信,提及畢業后的理想,是在離故鄉不遠的地方讀書,之後結婚生子。憧憬江南的生活, 南京也好,因為鴨子美味,湖山風景也好,絕沒有想過去北方。
那時篤信,自己只要考上大學,就會像家裡其他姊姊一樣,畢業后找平安的工作,也許多讀幾年書,但三十歲必已做了母親,遠在天邊的幸福幻景。
後來讀大學,去了離江南很遠的地方,又去了更遠的他鄉,在群山環抱的古都暫住下來。這個地方在世上很有名,美軍不曾轟炸, 歐美人迷戀的遠東溫柔鄉。外國人的日本印象,除了滾圓紅日、精巧壽司,總有藝妓低垂的脖頸,玩具一樣的朱紅小橋,都是這古都剪影。時間長了,就不喜歡人們對藝妓、舞妓的描畫與讚賞,不論她們多麼美麗,技藝如何精湛,到底只為取悅男性。她們之於男性 (政客或是要人),正是戰後日本與美國關係的精確寫照。
不過這裏的山水仍是原先沒有被定義的樣子,冬天陰冷,盛夏酷熱。登上東面的大文字山,可以看見西面濃淡群山;研究室北窗外,是綿延層疊的北山,夕暮時如染金,接近夜晚是水墨。近處有一座小樓,每至黃昏,樓頂天台總有兩個女孩子練習舞蹈,十分快活的樣子,完全不知自己在群山背景中似的;若登上嵐山附近的千光寺大悲閣,則可望見東面山脊。總在此岸與彼岸之間觀照。
他鄉也是故鄉的對照,若不去他鄉,也不容易認識故鄉。天氣、草木、食物、語言、宗教諸項比對,尋覓來時道路。家人常問, 你們那邊有這個或那個嗎?我便答有,又或沒有。又問,你們那邊
也過這個節日嗎?便答不過,又或是名目雖存,但風俗大不相同。
此地人也常問,你的故鄉有這個節日嗎,有這種食物嗎?便細細告訴他們,故鄉的節日是如何,飲食是如何,與你們印象中的華國風味、
中華料理之類是有何等的差別。「 ——」他們往往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