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巷的張家四姐妹 李婍 978751905144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文聯
NT$29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九如巷的張家四姐妹
ISBN:9787519051440
出版社:中國文聯
著編譯者:李婍
頁數:26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065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普通大眾
關於民國年間安徽一個淮軍重要將領之後代大家族的四大美才女的人生歷程,很具眼球效應。並且這四位美才女各具風采,她們的人生都很精彩。
張元和:
她在家裡組織了她的第一個劇社——姊妹劇社,這個家庭劇社不但能演出經典崑曲劇目,元和還自己當編劇、導演兼演員。
張允和:
她皮膚白皙,清瘦雋秀,十足的大家閨秀派頭。她做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崑曲,比如編家庭雜誌。她永遠是那麼優雅,那麼時尚。
張兆和:
兆和的閨秀氣是深藏在骨子裡的,她以另外一種形式示眾。 少女時代,她是俊美的清純女生;青年時代,她是素麵朝天、麗質天成的文化女性;老年的她,面龐依然清秀,姿態依然優雅。
張充和:
她才華橫溢,不但會唱崑曲,還寫得一手好字,畫得一手好畫,彈得一手好琴。大家過去都不知道,原來,這個美才女在關鍵時刻也是性情中人。

內容簡介
合肥張家的文化,如水流動,斯文百年,綿延不斷。張家十姐弟各有才藝,成就斐然。四姐妹的書法、崑曲、詩詞等出身傳統,卻又不拘泥於古風,早已經匯進世界的文化主流。對於這個斯文流動的家族,對於她們的特殊成長經歷,且聽作者細細道來。

作者簡介
李婍,散文家,暢銷書作家,國家一級作家。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理事,河北文學院簽約作家。已出版《五代十國那些后妃》《五代十國那些皇帝》《趙四小姐:戰火成全的愛情傳奇》《蕭紅:黃金時代的婉約》等。

目錄
第一章 童年篇
嬌寵的大小姐張元和 /
不安分的二小姐張允和 /
從來不哭的三小姐張兆和 /
過繼出去的四小姐張充和 /
姐妹們那點兒事 /
第二章 少女篇
父親創辦的樂益女中 /
「大夏皇后」張元和 /
中國公學的黑白姐妹花 /
數學零分被北大錄取的小四妹 /
第三章 婚戀篇
大小姐和崑曲名角的浪漫戀情 /
二小姐與同窗的哥哥青梅竹馬的情事 /
三小姐一字電文訂終身 /
四小姐大齡女嫁給外國帥哥 /
第四章 生活篇
在台灣謝幕的悲劇演員 /
生命中最苦難的重慶歲月 /
這一生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
站在橋上看風景的女人 /
第五章 事業篇
活在戲中的大小姐 /
優雅溫婉的大家閨秀 /
獨立堅強的貴族氣質女子 /
古色今香海外情 /
後記 /

精彩書摘
中國公學的黑白姐妹花
在張家姐妹中,允和與兆和是一對性格不同的姐妹花。
她們的年齡僅差一歲,小時候,她們是四姐妹中在一起時間最多的。大姐元和是祖母最寵愛的孩子,在家裡受到的是公主般的待遇,不但不和她們一起吃一起住,也很少一起玩。四妹充和很小的時候就被合肥老家的叔祖母抱走了,到十六歲才正式回來。
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允和與兆和在一起,她們經常一起被關在小屋坐禁閉,一起讀書識字,一起做遊戲,一起學崑曲,一起到外面上學。她們共同經歷的,有成長的幸福甜蜜,也有成長的種種煩惱和憂愁。允和長得皮膚細白,天生嬌氣,卻性格直率,嘴快手勤;兆和生來皮膚黝黑,性格厚道,頑皮得像個男孩子。她倆在一起,永遠是拔尖的事歸允和,掃尾的事歸兆和。
姐妹倆吵吵鬧鬧酸酸甜甜的日子里,有她們特有的幸福快樂。直到母親突然去世,這樣的日子才戛然而止!而她們也驟然感覺自己長大了。
她們突然就不吵不鬧了,母親不在了,她們便要彼此疼愛呵護。何況父親娶回年輕的繼母后,很大一部分心思也都放到了嬌弱的繼母身上。
她們一起走進父親辦的樂益女子中學上學。在自家私塾讀書多年的孩子,不懂得外面學堂的規矩,她們放了學不懂得要做老師留下的課外作業,結果一起留了一級。後來,她們又一起考進上海吳淞的中國公學。按照允和的說法,她們是「一同在學校瘋玩,又一同哭著留級,真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患難姐妹。」
位於吳淞的中國公學最早是清政府興辦的,校址在風光旖旎的炮台灣。雖然辦學歷史並不久遠,卻是歷經滄桑和周折,到了民國年間,這裏拓展為一所綜合性大學。
這所學校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報考這裏不看文憑,看成績。有沒有高中文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考試成績夠不夠分數線。教學上也有許多很新奇的地方,比如,選修課科目很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不僅僅是上課自由,學術也自由,世界上最新的各種成熟不成熟的學說,都可以在這裏討論。
民國時期的那些新女性,都嚮往自由,她們喜歡這所學校的自由氛圍,只是過去中國公學不招收女學生。學校剛剛放出消息要開始收女學生,張家的姐妹們聞訊就來了,她們先是讀了一年中國公學預科,接著,允和與兆和憑著深厚的文化功底,毫不費勁就考上了這所學校。
她們一起成為中國公學的大一女生,而且是同班同學。
她們真的長大了,允和皮膚白皙,清瘦雋秀,一副金絲邊眼鏡襯出美麗中的斯文以及文化女性獨有的溫文爾雅,十足的大家閨秀派頭。但是,只要她一張嘴說話,人們就會發現,這是個得理不饒人的女孩,她那嘴唇,辯論起來,一張一合,伶牙俐齒的,男孩們哪裡說得過她呀。
兆和黝黑俏麗,透著青春健康的健美,她的美清麗而脫俗。高挺的鼻樑,稍尖的下巴,精緻的五官以及光潔飽滿的額頭,所有的美麗集中到一起,便如同一尊立體感極強的唯美雕塑。最有動感的是她那一頭齊耳秀髮,隨著她的每一個動作,那秀髮總是配合得恰如其分。她不忸怩,不做作,陽光純真。那個時候,男孩們的審美趨向已經發生了變化,像兆和這種類型的,正是他們最欣賞的。
學校以前不招女生,因此,招來的第一屆女生在校園裡便很是惹眼。因為這些小學妹的到來,從來缺少女性陰柔的校園頓時變得亢奮起來;一直充斥著清一色男學生而缺少浪漫的校園裡,突然間多了些神秘氣息。男生們青春的荷爾蒙終於找到關注點了,他們開始關注女生,特別是像張家姐妹這種大戶人家出身的漂亮小姐,有才又有貌,同屆的男同學聚焦她們,上幾屆的師兄們也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裏。她們是眾多男生的追捧對象,她們的天空總是晴朗的。
男生們追求女孩的方式不一樣,成熟一些的會遞上一張紙條大?表白或者默默追求。青澀男孩喜歡的方式就不同了,有的在喜歡的女生面前很害羞,見到自己心儀的女孩子連話都說不利索,不過這樣的男生基本上沒有什麼機會。有的會絞盡腦汁地捉弄他喜歡的那個女孩,故意氣她,有時候會給她取一個綽號,有時候會拍拍她的頭招惹一下,看到女孩氣急敗壞地流下眼淚,他會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似乎只有這樣,他喜歡的女孩才能深深記住他。
中國公學的男生們,有一些便喜歡捉弄女生,他們捉弄女生的手法都很笨拙,往往把事情搞得事與願違,弄得女生很反感——她們根本就不知道這是他們對女孩有好感的一種表達方式。然而,張家的小姐都不怕捉弄,像允和那樣的,嘴上功夫比男孩子還厲害,能活活把人家說死;像兆和那樣的,有些孤傲,還有些男孩子般的大大咧咧,她曾在體育課上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遇上這樣的女生,還不知道誰捉弄誰呢。

前言/序言
引子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這話如果是別的什麼人隨便說出來的,張家的四個女兒有沒有那麼好,需要進一步考證,但是這話從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的嘴裏說出來,就由不得你不信了。葉先生說話一貫嚴謹,最重要的是,當時他在張家創辦的蘇州樂益女校教書,目睹過四位小姐少女時代的風采。
90多年前,在女校遍植白梅和綠柳的涼亭邊,淺笑著攜手婷婷走過的張家女兒們,還是美麗的二八少女,她們的才學和美麗,讓所有見到過她們的人艷羡。
張氏四姐妹的父親張冀牖是女校的校長,依照葉先生的剛直性格,不會妄誇校長家的女兒們。
葉先生真的說中了,娶了這四位小姐的四個男子果然幸福了一輩子。
四姐妹分別以不同的方式書寫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以民國世家的組合,成為文化界聲名卓著的張氏四姐妹,與另一個民國世家的組合,因政治和權力而著名的宋氏三姐妹,經常被人們相提並論。
「張氏四姐妹」無論是她們自己,還是她們的夫婿,都是純粹的文化人,絕不與政治和權力沾一點邊。
事實上,她們系出名門,她們的曾祖父是清朝末年的淮軍將領張樹聲,張樹聲後來官至江蘇巡撫、貴州巡撫、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張家是安徽合肥的幾大名門望族之一。
說起張樹聲,歷史畢竟有些久遠了,今天許多人已經不知道淮軍曾經有過這樣一位將領,也不知道清朝曾經有過這樣一位總督大人。但是,許多人應當都知道李鴻章,當年,準確地說是1882年,直隸總督李鴻章的老母親去世,李鴻章回老家奔喪,接替他的那個人就是張樹聲。
張家在合肥一帶原本就是大戶人家,張樹聲這一輩共有兄弟九人,他在兄弟九個中排行老大。
兄弟九個中的老大,處處以身作則給弟弟們做榜樣,能文能武、品德高尚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國民素質培養提出的要求,中國傳統文化以聖賢作為理想人格的典範和人生境界、人生目標的追求,激勵人們做完美的、對社會有用的人。張樹聲在這些方面做得很優秀,他不但武藝高強,而且品格高尚,在學識上也不輸他人。清朝的科舉考試,成績名列一等的秀才才能做廩生,成為廩生之後,便有了政府給的廩米津貼。張樹聲便是清朝道光年間的廩生。
合肥距京城遙遠,張樹聲如果僅僅憑著秀才身份,大概下輩子也不會和朝廷搭上關係。機遇很重要,張樹聲的機遇便是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按理說和張樹聲也沒什麼干係,他從來沒有想過揭竿而起造皇帝的反。但是,太平軍在咸豐三年打到了合肥,農民軍目的很單純,就是想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每到一處先揀有錢的富戶搶劫。好不容易過上幸福生活的富人們自發組織地方武裝保衛自家的財產,這就是團練。那時候,張樹聲家屬於「入選」的富戶。於是,在父親張蔭谷的帶領下,張樹聲兄弟在周公山下的張老圩也召集了一幫人興辦團練。張老圩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從山上下來的九條水流繞圩而過,流入龍潭河。這是一個風水秀美的地方,圩內有寬闊的內外壕溝,內壕溝上架著兩座石拱橋,對外向西開門,通過大弔橋連通著內外。
張樹聲很有創意地在圩子大門兩旁種了兩棵法國梧桐,法國梧桐還未成蔭的時候,外面田野中耀眼的金黃油菜花已經連成了片。
張樹聲本來並沒有想成為一介武夫,只因辦了團練,便一發不可收。他的團練在朝廷已經掛了號,有需要的時候,朝廷一聲令下,他這地方武裝豈敢不配合?咸豐十年,曾國藩率領的湘軍與太平軍的戰鬥進入白熱化狀態,朝廷下旨張樹聲配合曾國藩攻打太平軍並守衛蕪湖。因為配合作戰立了功,這一次官府沒有虧待張樹聲,給了他一個蕪湖知府的頭銜。
從蕪湖知府起步,張樹聲不斷升遷,他的家族也成為在合肥聲名顯赫、名震一方的官宦之家。張樹聲本來沒想到自己在政治上能走那麼遠。畢竟青雲直上的後果往往是爬得越高,摔得越狠。可他最終也沒有擺脫這個定律,給朝廷工作了一輩子,伺候了三任皇上,就因為一個工作失誤,到最後落了個革職留任的處分,鬱鬱寡歡病逝于廣州。
從政這碗飯不好吃,每天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張樹聲到晚年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也意識到中國應當在教育上開放起來,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理念。他在廣東時,就倡導興辦一所比較理想的西學館,只可惜這所學堂剛剛竣工,他就去世了。
張樹聲一共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張華奎也從政了一輩子,只是沒走到父親那麼高的位置,一輩子當過的最大官就是四川道員。張華奎的正妻沒有生育,他便把希望寄託于小妾,但是小妾也沒能給他生齣兒子,只有一個女兒。身為長子,卻不能完成傳宗接代的重任,張華奎心裏的坎兒怎麼也邁不過去。無奈之下,年過四十的張華奎從五叔家的堂弟那裡過繼了一個兒子,這個孩子便是張氏四姐妹的父親張冀牖。
張冀牖從小就俊氣可愛,張華奎一見到這個孩子就很喜歡。辦過繼手續那天,張冀牖剛剛出生十八天,憑族裔寫立合同是一套莊重的過繼程序,程序辦完,已經是1889年的秋末,張華奎老來得子,興奮異常。當時,過繼手續上必須要寫上孩子的名字,舉人出身的張華奎絞盡腦汁為孩子取名繩進。成長期間,又給取了正式名字武齡,名字中對這個孩子寄予了無限希望。張武齡長大后,自己改名叫張冀牖。
人們都說,張冀牖是個有福氣的孩子,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過繼給張華奎,意味著他將來要繼承的是萬頃良田、萬貫家產。
張冀牖過繼不到四個月,張華奎在官場上得到升遷,他奉朝廷之命到四川的川東任道台,那時已經歲末,張華奎帶著妻兒家小乘船趕赴四川。
四個月的張冀牖在奶媽的懷抱中,乘上了去四川的大船。
船在江中行,逆水行舟一路風浪,據說行船的巨大聲響傷害了剛出生四個月的嬰兒張冀牖的耳膜,他一生聽力不好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船行駛到宜昌,正是1889年12月16日,船在宜昌靠岸休整,張華奎也下了船看岸上的風景,順便給合肥的弟弟寫信報平安,信上,他流露出得子之後的喜悅之情:「年逾四十始知抱子之樂。」
張華奎是個好官員,也是個好父親,但卻壽命不長,1897年,張華奎48歲便英年早逝,他去世時,張冀牖方才8歲。
祖父張樹聲和父親張華奎對於張冀牖來說,一個是家族神話般的傳說,一個是童年時代模糊的記憶。張樹聲是在張冀牖出生前五年去世的,張華奎是在張冀牖剛記事的年歲去世的,他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