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美國歷史與中美文化交流研究 ISBN:9787310064724 出版社:南開大學 著編譯者:馮承柏 頁數:42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065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國內對美國歷史和中美關係研究多濃墨重彩于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探究,而對於一個國家更深層次的理解,往往取決於如何認識其文化根源和特性。正如若想深入了解中國歷史和中國人,就必須深入認知儒家思想和文化一樣,對美國本質的深入認識,也必須對其社會文化展開多維度的研究。作為中國老一輩美國歷史文化研究工作者,本書作者于讀書行走之間,站在中國人的視角,不斷思考品鑒美國社會文化的特色與味道,傾畢生心血,形成了這樣一部力透紙背的力作。 本書圍繞美國工業、農業、軍事、文化等社會文化的核心議題,系統探討了美國歷史的本質,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釋了中美文化交流的特點、緣起、中美關係學者的研究互動和在對方國土上進行的社會文化層面的交流。其中,學界至今仍少有人問津的領域包括:美國物質文化史、美國華埠社會文化的發展、二戰初期的留美學生、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眼中的美國、中國的美國通等。 本書突出特點:紮根于對美國歷史的深入認識,從物質文化、世俗文化團體、留學生、信息社會等多個維度探討了美國文化的特點及中美兩國文化異同與特性。作者簡介 馮承柏,1933年生於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與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曾任南開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南開大學副教務長、社會學系代主任、南開大學圖書館館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教委「八五」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評審委員、天津高等教育文獻信息中心主任。1980一1982年,作為南開大學公派訪問學者在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訪學,1990年作為富布賴特學者訪問美國。主要從事美國社會文化史、中美文化交流、西方博物館學研究,是南開大學美國史、博物館學專業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南開大學圖書館信息化數字化的開拓者、天津市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的發起者和奠基人。曾出版《美國黑人解放運動簡史》(合著)等多部專著,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南開學報》《中國博物館》以及美國《博物館新聞》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四十篇。目錄 美國史與美國學北美文化的特點 美國物質文化史研究淺說 「美國學」芻議 對卓越和公平的追求——20世紀美國博物館發展的回顧 關於內戰後美國南部農業發展道路問題 關於美西戰爭起源的美國史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綏靖政策 在夢想與現實之間 美國工廠制確立年代質疑 19世紀費城工業發展的特點 馬漢的海上實力論 60年代美國青年的反主流文化 美國的歷史從這裏開始——詹姆斯敦和威廉斯堡露天博物館 美國高校圖書館的信息共享空間建設 中美文化交流 中國與北美文化交流的歷史回顧 中國與北美文化交流研究評述 英美來華傳教士的早期活動 北美(美國)宗教、世俗團體與中國近代社會現代化改革 美國教會大學在華概況、辦學條件、特點及效益 早期北美的中國移民 北美華埠社會文化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華人移民的特點與貢獻 中國留美學生運動的開端 庚款與留美學生人數、地區、學科分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初期的留美學生 改革開放后留學北美的新高潮 留美學生的作用和影響 中美兩國人民誠摯友誼的見證——記幾位熱情支持中國革命的美國友人 卡爾遜與八路軍的敵後游擊戰 《美亞》雜誌與抗日根據地 求同存異與文化交流——紀念中美《上海公報》發表25周年 Conflict and Harmony: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dem Secular Cultural Institutions in PRC andUSA 美國的信息社會理論與中國的現代化 中美大學圖書館比較研究 20世紀的費城與天津 中國的「美國通」 為美國畫像——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眼中的美國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