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知與所見-宋徽宗繪畫研究 周高宇 978755033039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
NT$75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所知與所見-宋徽宗繪畫研究
ISBN:9787550330399
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
著編譯者:周高宇
叢書名:藝術史研究叢書
頁數:33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077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周高宇本書是在其博士論文《所知與所見:宋徽宗(五色鸚鵡圖)考及宋畫翎毛考證》基礎上發展而來。博論的前半部分著重探討《五色鸚鵡圖》,重構以前我們所不知道和不清楚的歷史畫面;後半部分是探討科學的觀察(鳥類學)和宋代再現藝術繪畫的內在聯繫。這項考察得益於《全宋文》《宋畫全集》等歷史文獻,新材料引申新問題,體現了跨越文理的新氣象。對《所知與所見——宋徽宗繪畫研究》,他曾想以「一個工科生眼中的中國藝術」作為該書副題,雖未採用,卻頗富啟發性。

目錄
序 觀看的迷宮
緒論
第一章 宋徽宗存世畫作綜述
第二章 《五色鸚鵡圖》
第三章 《瑞鶴圖》
第四章 《祥龍石圖》
第五章 《寫生珍禽圖》
第六章 《柳鴉蘆雁圖》
第七章 《六鶴圖》
第八章 《梨花鸚鵡圖》
附錄一 插圖一覽表
附錄二 徽宗畫題款用印籤押一覽表
附錄三 徽宗畫翎毛考證表
附錄四 徽宗宮苑中的花木一覽表
註釋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面對古今中外的繪畫作品,不論是藝術史專業人員還是喜愛藝術的廣大讀者,就像步入迷宮一樣,觀看自己或熟悉或陌生的物象。拜當代學術之賜,我們得益於跨文化、跨語境、跨學科的作品考察,從不同面相、維度和層次,感知藝術的無窮魅力。此閱讀觀看的過程,揭示出「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普世認知心理。擺在讀者面前的,就是這麼一部別開生面的專著,對象不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復讎記,而是中國北宋第八位天子徽宗趙佶的畫作。
我們知道,徽宗的畫作,就像徽宗的故事,千百年來名滿天下。從他在世起,關於他的事?,就有實錄正史和筆記小說等不同的版本,不絕於書。褒貶臧否,直至今日,仍是歷史學和藝術史學的熱門議題。如2014年英文專著《宋徽宗》,厚厚661頁,由著名西方漢學家和宋史專家伊沛霞(Patricia Ebrey)撰寫,2018年有中文譯本面世,頗可說明該議題的國際性。值得注意的是,伊沛霞是《插圖劍橋中國史》的作者(現已修訂第三版,初版和第二版都有中文版),表明徽宗研究是其宋史和中國通史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追溯其學脈,伊沛霞於2008年出版了英文專著《菁華薈萃——徽宗的收藏》,是她在2003年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中國宮廷繪畫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宮廷收藏對宮廷繪畫創作的影響——宋徽宗的個案研究》一題的擴展。千禧年她為《道教和中國藝術》展覽圖錄撰寫的《徽宗宮廷的道教與藝術》一節,則與她和畢嘉珍(Maggie Bickford)合編的《徽宗與北宋後期歷史——文化的政治與政治的文化》論文集中談論徽宗碑刻的內容相銜接,而畢嘉珍的論文,則系統地討論了存世徽宗畫作的各種問題。還有,倪雅梅(Amy McNair)英譯的《宣和畫譜》,於2019年問世,書中添加了原始文獻內容,勾勒了這一漢學文脈,對各國藝術愛好者了解徽宗畫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正好和中文發表的徽宗研究論著做一參照。
對此,周高宇這部專著的看點,可以和新近的若干研究相互映照,雖然後者不只限於徽宗畫作。它們都針對徽宗在史學與藝術史學中存在的鮮明落差,提出了更多藝術與人類文明發展關係的大問題。鑒於宋代山水在世界再現藝術史上的崇高地位,徽宗在學界的討論中,不斷成為問題的焦點。例如,徽宗朝「畫學」樹立的「形似格法」與詩意畫理念,對於界定宋畫藝術經典,提供了怎樣的尺度?換言之,這種「格法」與「詩意」,如何在宋代繪畫的世界意義日漸突顯的今天,激勵我們回到藝術本身,做更具原創性的研究?
在中國文史傳統中,名物考辨,在小學(文字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和博物學、物候學、圖譜版本一起,成為整個古代知識系統的基礎。而來自現代西方藝術史學的圖像學研究,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宋人圖像證史的史學意識,把觀看的意義彰顯出來。前者有揚之水先生的眾多名物考證。以宋代為例,像《宋代花瓶》、《兩宋茶事》、《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三卷),以文學史與器物學相互生髮,引經據典,言之鑿鑿,讓人想起鄭振鐸先生《(宋人畫冊)序》的散文風格,回溯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敘說宋代物質文化的傳記。後者則有黃小峰先生系列論著,其中《古畫新品錄:一部眼睛的歷史》,撮述中外學界的圖像學考證成果,以傳世的35件國畫作品(其中包括徽宗的《祥龍石圖》《瑞鶴圖》),歸為皇宮、市井、生靈、山水、歷史、眼睛、身體7個單元,涉及了中國視覺文化的方方面面,筆走龍蛇,娓娓道來。
周高宇本書是在其博士論文《所知與所見:宋徽宗(五色鸚鵡圖)考及宋畫翎毛考證》基礎上發展而來。博論的前半部分著重探討《五色鸚鵡圖》,重構以前我們所不知道和不清楚的歷史畫面;後半部分是探討科學的觀察(鳥類學)和宋代再現藝術繪畫的內在聯繫。這項考察得益於《全宋文》《宋畫全集》等歷史文獻,新材料引申新問題,體現了跨越文理的新氣象。對《所知與所見——宋徽宗繪畫研究》,他曾想以「一個工科生眼中的中國藝術」作為該書副題,雖未採用,卻頗富啟發性。至少有兩點,可以強調。
其一,由於工科出身,周高宇受過很好的邏輯思維訓練,那就是數學。康托爾的集合論方法,建立起現代數學大廈的基礎。這一訓練承認不是所有公理都能被邏輯證明的事實,所以在認識藝術人文對象時,數學上的「不完備定律」同樣適用。作為藝術研究的本體,徽宗的畫作像一個典型的集合。從真偽鑒定方面看,徽宗畫作作為一個集合,包含了他本人的兩種繪畫風格,也包含了由他題款畫押的代筆,以及若干傳為徽宗的作品。關於這個集合,徐邦達先生《宋徽宗趙佶親筆畫與代筆畫的考辨》一文,是很有代表性的,也為其他鑒定家和博物館專家參考,體現出鑒定學本身的階段性成果。和真偽鑒別相關的是作品的風格特徵。但兩者的關係,猶如量子物理現象,時有疊加與糾纏的情況出現,難以遽然切割明斷。啟功先生談書畫鑒定,就對這樣的灰色地帶,有生動的說明:「鑒定工作都有一定的'模糊度',而這方面的工作者、研究者、學習者、典守者,都宜心中有數,就是說,知道有這個'度',才是真正向人民負責」。徽宗的畫作,在這層關係上也不例外,都是隨著文字和圖像材料的更新,隨著地下文物的出土和名物考察的深入,形成千禧年後數碼人文時代的更多共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