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承 戴木才 978721911544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廣西人民
NT$38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承
ISBN:9787219115442
出版社:廣西人民
著編譯者:戴木才
叢書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承弘揚研究書系
頁數:30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185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全書以「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為統領,系統闡發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播方法、途徑和理論源頭,深入探討了新時代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有效途徑,站在歷史與現實、時代與未來、理論與實踐、中國與世界相聯繫的綜合視角,站在中華民族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走向未來的高度,探索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價值理念的有效途徑。

作者簡介
戴木才,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南師範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曾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總編輯、中宣部政研所副所長、中宣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

目錄
目 錄
導 論
第一章 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
一 「文化」是以符號為表徵的意義系統
二 理解「文化」的三個層次
三 傳統文化的特點
四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及其體系
第二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
一 連續不斷的古國文明
二 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特質
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
四 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為什麼遭遇挑戰?
第三章 以國家意識形態主導與推進文化發展
一 中國古代政治的「大一統」觀念
二 中國古代的德政和德治傳統
三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意識形態化
四 運用選官制度有效傳播傳統核心價值觀
五 以政治決策推進推廣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
六 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啟示
第四章 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方法
一 形成一套知情意傳有機統一的傳播方法
二 以科舉考試製度發揮主導作用
三 以身份規範體現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具體要求
四 以禮入法提供法制保障
五 中國古代家教家訓家風的傳承作用
六 將傳統核心價值觀基本要求生活化日常化
第五章 新時代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一 加強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
二 重視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三 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產業體系
四 融入現代網路空間發展
五 重視家庭家教家風的傳承作用
六 發揮傳統節日和歷史文物的載體作用
七 依靠法治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
參考文獻
后 記

精彩書摘

精彩書摘
總 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是指導新時代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思想指南,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奮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社會發展中實現文化進步,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遵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紮根。」
「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承弘揚研究書系」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南師範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項目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書系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新時代新征程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研究對象,以實現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重點,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華傳統價值觀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新時代新要求傳承弘揚創新中國傳統文化,集中創新性地研究了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新時代要求,系統闡發了新時代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則方法,深入批判了新時代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要錯誤思潮,深入系統研究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源流發展及其定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創造性轉化、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播方法和新時代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等,讓中國傳統文化展現出時代風采和永久魅力。
「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承弘揚研究書系」共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統文化觀》《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新命》《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承》三冊。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統文化觀》一書,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和價值觀為新時代傳承弘揚創新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價值理念的理論基礎和重要遵循,將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與新時代傳承弘揚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新要求有機統一起來,深入探討了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則方法,創新性地闡發了傳承弘揚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新時代要求和新時代傳承弘揚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指針,深入批判了在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過程中出現的多種錯誤思潮。
《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新命》一書,以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創造性轉化為重點研究內容,系統闡發了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源流發展、中國傳統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和中國傳統價值觀在新時代的定位,以「仁義禮智信」和「忠孝廉恥勇」等十個價值理念為例,結合時代要求深入開展了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研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從而實現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創造性再生,為鑄就新時代中華新文化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奠定深厚的歷史根基。
《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承》一書,以「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為統領,系統闡發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播方法及其借鏡,深入探討了新時代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有效途徑,站在歷史與現實、時代與未來、理論與實踐、中國與世界相聯繫的綜合視角,站在中華民族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走向未來的高度,探索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價值理念的有效途徑。
總之,本研究書系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統文化觀尤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傳承弘揚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指導,以系統研究闡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重點,突出了傳承弘揚創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這對於更好地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對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滋養作用,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價值、匯聚中國力量,具有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及其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上古時代萌芽,在西周時期奠基,在先秦時期定型,繁榮和成熟于秦漢及之後的朝代,它于發展中不斷豐富,雖吸納過佛學的思想並於近代在「西學東漸」中借鑒吸收了世界各種文化因子,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化,延傳至今。在本質上,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風格、氣派和傳統社會特點的文化體系。
(一) 中國傳統文化是與農耕文明相契合的農業文化
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特徵,是近代以來中西文化比較中凸顯出來的一個最基本的民族特質。中國傳統文化與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本質上是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所決定的農耕文明、農業文化、封建主義文化,與商品交換的市場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工業文明、工業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繁榮與發展是同中國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的建立、鞏固和發展相一致的。
人們通常把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為主體的文明形態稱作「農業文明」,以區別於產業革命以來以商品交換的市場經濟為主體發展起來的「工業文明」。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無論是民眾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意趣偏愛、民風民俗、行為方式,還是作為傳統文化精華代表的諸子百家思想,多數都與這種「耕作居於支配地位」、自給自足、社會分工不充分的農耕文明緊密相關。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系列基本性格,其根源都深植于這樣一種經濟生活的事實之中。
例如,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二十四個節氣,不同於許多其他民族的重要節日普遍都源於宗教,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皆來源於農事,由農業節氣演化而來。農業生產與國民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以農業為生存根基的中國,尚農重本也就為國民心理的一大特色。農業在傳統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不僅思想家發展出「民本」思想,歷代統治者也關心農事,以農業為根本,深知農業繁榮是固國寧邦的根基,甚至形成「重農抑商」的政策,這一傳統也對後世形成巨大影響。民以食為天,務農要靠辛勞實幹,務實而非務虛,說空話是無益的,「你怎麼糊弄莊稼,莊稼就怎麼糊弄你」,這就形成了中國人「重實際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正是這種民族性格發展了中國人的實用—經驗理性,表現在思想家身上,就是較少關注超驗層面的「彼岸世界」和純思辨的理論研究等,中國人對意義的追求的「終極關懷」也始終在此岸世界,講究「經世致用」。
「安土重遷」可謂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一個觀念,即使在海外生活多年,總有「落葉歸根」的故土情懷,與一些民族的定居他方殖民擴張觀念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安土樂天的生活情趣,毫無疑問,是從農業文明中發展來的國民精神。
與農業文明相聯繫,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發展出了循環論的致思模式。如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國家興亡觀,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思維公式,四時輪迴、順應自然的自然觀,天道輪迴、六十年一甲子的時間觀等,可謂都是這種循環思維的表徵。
農業生產的周而復始,居住的安土重遷,也慢慢發展出一種保守心態,對待變化「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循規蹈矩、好常惡變的心態,講究知足常樂、樂天知命,認為這樣才能「經久不衰」。
中國人崇尚中庸,少走極端,與祈求穩定長久的農業型自然經濟緊密相關,被思想家發展成「中庸」的哲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人格,不是獨立自我的表現,而是「執兩用中、不激不隨」的謙謙君子。
(二) 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宗法文化
血緣關係模式是中國人最普遍的一種社會關係模式和思維模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鮮明特徵。由血緣紐帶維繫著的宗法社會及其遺存和變種長期延續,此為中國社會史的一大特色。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明古希臘人如何因為需要漂洋過海而由血緣社會轉變為地緣社會,跨海遷移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不同種族體系的大混合,因為必須拋棄的第一個社會組織是原始社會裡的血緣關係,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原始社會制度的萎縮。
他還指出,跨海遷移的苦難所產生的另一個成果在於政治方面,這種新的政治不是以血族為基礎,而是以契約為基礎。這樣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組織逐步解體,形成了以契約精神為基礎處理人與人關係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則與此不同,先民氏族社會雖解體,但血緣關係並未遭到破壞,而是保留了下來。宗法制由父系氏族制演化而來,成型于西周,「周人嫡庶之制,本為天子諸侯繼統法而設,復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則不為君統而為宗統,於是宗法生焉」(王國維《殷周制度論》)。秦統一六國以後,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但宗法制並未消亡,而是向社會組織轉移,並與專制政治相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維持和強化作為宗法制度基礎的血緣關係,因此處處顯現著血緣關係的特色。漢儒、宋儒以「親親」為本,推及「尊尊」的倫理—政治觀,與長期延續的家族宗法思想、宗法制度相匹配,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嚴復曾說到,自秦以來,「君此土者不一家,其中之一治一亂常自若,獨至於今,籀其政法,審其風俗,與其秀桀之民所言議思惟者,則猶然一宗法之民而已矣」(《社會通詮》譯序)。宗法一體、家國同構,以此為基礎處理人倫關係、人際關係、社會關係、國家關係的人際倫理、社會倫理、國家倫理,都是從血緣家族倫理演繹而來的。「忠君」源於「親孝」,皇帝實際就是「國」這個大「家庭」的家長。
總之,血緣關係和宗法關係被賦予最重要的社會內容、政治內容,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按血緣關係、宗法關係而定。這種血緣關係、宗法關係不斷得到泛化,成為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關係的基本模式。「老天爺」「土地爺」「財神爺」「龍王爺」等稱呼,使神靈、自然與人之間具有了特殊的「血緣關係」;「父母官」「萬歲爺」也使官民關係、君臣關係帶上了血緣關係的色彩。「血親」意識發展成為普適性的倫理道德,祖先崇拜、法祖尊統是宗法倫理的核心,「祖宗之法不可變」成為一種民族心態。「百善孝為先」,「孝道」成為一切道德規範的根本。以維繫血緣紐帶為目的的「孝親」說,是中國傳統倫理的核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