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氐羌造物藝術研究 張? 978703077692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氐羌造物藝術研究
ISBN:9787030776921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張?
頁數:34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078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歷史上活躍在中國西部的氐羌和今天聚居於川西北與隴南的藏羌的歷史演變、族群源流、遷徙變遷、文化融合、信仰觀念等的梳理與分析,從理論上解決了「氐、羌-藏、羌」造物藝術研究的兩大課題:第一,打破地域局限,從造物風格「整體觀」的角度首次提出「隴南至川西北藏羌文化走廊」的觀點。第二,對「氐、羌-藏、羌」漫長發展歷程中的「本文化」與「他文化」以及「本體」與「他體」的辯證關係進行深入思考,為構建「氐、差-藏、羌」的造物範式,提升「氐、差-藏、羌」造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等提供學理性支撐,併為在多元一體民族觀視域下推進川西北與隴南區域羌藏傳統文化的有續傳承與創新發展,進一步增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依據。 本書可供民族藝術理論研究者、相關專業研究生及民族文化愛好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張?,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三級),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一流專業(視覺傳達設計)負責人。蘇州大學文學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后,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訪問學者。景德鎮陶瓷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韓國國立江原大學聯合導師。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教育部學位中心評審專家。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江蘇省第五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南京師範大學「中青年領軍人才」,江西省引進培養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華文化學院、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專家調研組」委員。至今已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出版專著5部,主編教材1部。主持和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4項,曾兩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並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大會藝術與文化學專場二等獎,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類)二等獎,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結項評審「優秀」等級。曾多次到境外訪學、交流。

目錄

序言(張曉凌)
緒論
一、隴南的自然地理特點
二、川西北的自然地理特點
第一章 近源而異派:歷史時空中「氐、羌-藏、羌」的變遷
第一節 隴南藏族、川西北羌族的歷史溯源
一、隴南區域文化特色形成的主客觀因素
二、隴南氐與羌的歷史淵源
第二節 氐與羌的遷徙路線
一、氐人的遷徙歷程與路線探析
二、羌人的遷徙歷程與路線探析
三、氐與羌歷史上的遷徙路線比較
第二章 鑿戶?為室:民居特色的異同
第一節 古代文獻中氐與羌民居的記載
一、先秦至兩漢時期文獻中的記載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文獻中的記載
三、隋唐五代文獻中的記載
四、宋、遼、金、夏文獻中的記載
五、《元史》中的記載
六、《明史》及其他文獻中的記載
七、《清史稿》及其他文獻中的記載
第二節 當代川隴羌藏民居風格比較
一、板屋風格的異同性比較
二、碉樓風格的異同性分析
三、聚落選址的異同性分析
第三章 目迷生五彩:服飾樣貌的嬗遞
第一節 古代氐與羌服飾特色比較
一、古代文獻中的氐與羌服飾
二、對文獻記載中氐與羌服飾樣式的分析
第二節 當下文化語境下川隴羌藏服飾特色比較
一、川西北羌族服飾特色分析
二、隴南藏(氐)族服飾特色分析
三、川隴羌藏服飾特色比較
第四章 庶民皆饔飧:日用器具的「設計」
第一節 歷史文獻中有關日用器具的記載
一、先秦時期的記載
二、兩漢時期的記載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記載
四、隋唐五代時期的記載
五、宋代西夏時期的記載
六、元明清時期的記載
第二節 川隴羌藏族日用器具造物觀比較
一、川隴羌藏日用器具種類
二、川隴羌藏日用器具造物觀的成因比較
第五章 模範以為形:造物範式的探析
第一節 兩種哲學研究範式的引入
一、「範式」的概念
二、歷史主義研究範式及其兩大要素
三、解釋學研究範式及其兩大要素
第二節 關於川隴羌藏族造物範式理論的分析與比較
一、構建「川隴羌藏造物藝術研究範式」的理論分析
二、基於「範式」下的川隴羌藏造物藝術比較
第六章 餘論
第一節 當前民族造物藝術研究與保護中的幾點注意事項
第二節 當代文化語境下民族造物藝術的轉型與轉向的思考
一、轉向與轉場
二、轉變與轉型
三、轉換與轉化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