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大學生生死教育研究 ISBN:9787201200880 出版社:天津人民 著編譯者:蘭霞萍 叢書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叢書 頁數:35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185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生死教育發源於20世紀初的西方死亡學研究,中國受重生諱死傳統文化影響,生死的意義與價值被自然地消解,死亡對個體發展與生命成長的動力作用並沒有受到重視。本書以大學生生死教育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訪談、案例、行動研究等方法,以泰勒課程理論、布魯姆目標分類理論為理論基礎,從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視角釐清大學生生死教育的關鍵問題,對大學生生死教育需求、目標、內容、途徑進行理論研究。通過對大學生生死教育滲透課程、活動課程和K高校開設生死教育學科課程的實踐研究,結合大學生生死教育實證調查,發現大學生生死教育實踐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指出我國大學生生死教育實踐的改進方略。作者簡介 蘭霞萍,男,中共黨員,高校副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南昌大學博士后。江西省普通高校教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抗癌協會生死學與生死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華人生死學與生死教育學會監事、《華人生死學》雜誌責任編輯、青年編委會主任委員。2012年8月入職江西科技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從事教育研究工作以來,歷任教務處評建辦副科長、科長,學科辦研究生科科長、學科辦副主任、教育學院副院長,現任教育學院院長。 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管理、生死學與生死教育研究工作,先後在《當代教育科學》中小學管理》《教學與管理》《教育與職業》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或參与省部級科研項目6項,出版或參与編撰論著3部。目錄 緒論一、問題的提出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三、研究內容與意義 四、研究方法與過程 五、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 起點與邊界:生死教育概念辨析及相關概述 一、生死教育的概念辨析 二、生死教育的分類與特性 三、生死教育的理論依據 四、生死教育的實施原則與研究取向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視域與構架:大學生生死教育的理論探討 一、哲學視域下的生死教育 二、心理學視域下的生死教育 三、社會學視域下的死亡教育 四、大學生生死教育的關鍵問題 五、大學生生死教育實施的特點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拒斥與接納:大學生生死教育需求的考察 一、自我意識與生死教育需求 二、行為動機與生死教育需求 三、個體發展與生死教育需求 四、大學生生死教育需求的實證調查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向死與善生:大學生生死教育目的的審思 一、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目的 二、死亡焦慮與生死教育目的 三、生命成長與生死教育目的 四、生命質量與生死教育目的 五、大學生生死教育目的的實證調查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認知與超越:大學生生死教育內容的組織 一、認知領域的生死教育內容 二、情感領域的生死教育內容 三、技能領域的生死教育內容 四、超越死亡與生死教育內容 五、大學生生死教育內容的實證調查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整合與優化:大學生生死教育實施的途徑 一、大學生生死教育實施的途徑 二、高校設置大學生生死教育課程的意義 三、實施大學生生死教育課程的條件 四、大學生生死教育課程實施的過程 五、大學生生死教育課程實施的評價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夾縫中的探索:我國大學生生死教育的實踐 一、大學生生死教育的主要形式 二、大學生生死教育滲透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三、大學生生死教育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四、大學生生死教育學科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五、大學生生死教育實踐存在的問題 六、大學生生死教育實踐改進的方略 本章小結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