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被害人學 (精) ISBN:9787519772154 出版社:法律 著編譯者:(日)諸澤英道 頁數:109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945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日本著名犯罪學家諸澤英道的代表作,是犯罪學、被害人學、社會學等學科研究者的必讀經典之作。諸澤英道教授畢生從事犯罪學、被害人學、刑事法學研究,曾任日本常磐大學校長、理事長、日本被害人學會理事、世界被害人學會理事,長期活躍在國際被害人學的學術舞台,他在吸收和借鑒歐美各國被害人學理論的基礎上,在日本建立了獨立於傳統犯罪學的被害人學。 作為日本被害人學的巔峰之作,本書既是普通大眾預防被害的工具書,已遭受被害的人們可以從中獲得擺脫被害困擾的建議,潛在的被害人可以從中找到預防被害的方法,同時也為各類有關單位和組織預防被害事件的發生提供了解決方案作者簡介 于秀峰,吉林省人,吉林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吉林大學商學院經濟學博士后,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部。北京德恆(深圳)律師事務所主任,深圳市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人大代表,深圳市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諮詢專家,深圳市(法制辦)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深圳國際仲裁院仲裁員,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北京大學法學院等多所院校碩士生導師、研究員、客座教授。 主要學術成果包括:獨著《證券犯罪經濟學分析》,譯著《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的目的》《刑事辯護的技術與倫理》《日本刑法及特別刑法總覽》《日本司法制度法律規範總覽》《日本刑事訴訟法律總覽》。在全國重要法學刊物上發表過《市場經濟與刑事執法觀》《證券犯罪的刑罰適用與司法強化》《日本經濟犯罪國際化問題研究》《德國破產法評述》等近20篇較有影響的學術論文。目錄 第一編 被害人學的理論第一章 被害人學的歷史 一、範式轉換 二、被害人學提出以前有關被害人的描述 三、研究被害人必要性的提出 四、埃德溫·薩瑟蘭的被害人學 五、被害人學的倡導者本傑明·門德爾松 六、漢斯·馮·亨蒂希的被害人學 七、亨利·艾倫伯格的被害人學 八、斯蒂芬·謝弗的被害人學 九、被害人學發展時期的研究者 十、被害人學在全球範圍的傳播 第二章 被害人學的範式和基本概念 一、跨學科的被害人學 二、從犯罪學分離獨立出來的被害人學 三、確定被害人學基本概念的貝萊喬研究會 四、有關被害和被害人的傳統代表性學說 五、被害人學研究領域有影響的被害人定義 六、有關被害定義的四種立場 七、被害概念的客觀性和主觀性 八、作為結果的被害和作為原因的被害 九、被害人學中被害的分類法 十、激進的被害人學 第三章 被害人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課題 一、被害人學的研究領域與犯罪學的研究領域 二、所謂「無被害人的犯罪」的概念 三、被害人學的新研究領域 四、販賣人口的被害人 五、事故的被害人 六、災害的被害人 七、自殺的被害人 第四章 發現被害人和研究方法 一、傳統研究方法的確立 二、被害的報案和黑數 三、多種多樣的研究方法 四、假說驗證型的研究 五、調查方法和研究者倫理 六、抽樣 七、表述方式 八、發放問卷法 九、用調查普通居民的方法難以對被害人進行調查 十、值得注意的調查策略 十一、從被害人處獲得信息的難度 十二、提高數據可信度的技巧 第五章 被害化因素和被害人特徵 一、被害原因論的結構 二、隱藏在背後的作為被害化因素的嫉妒和怨恨 三、嫉妒生恨引發的報復犯罪 四、被害化因素的分類 五、案件發生時的狀況因素 六、加害人實施案件的因素 七、熟人關係與關係犯罪 八、狹義的被害人特性(素質、屬性、身世、生活經歷等) 九、廣義的被害人特性(人際關係、環境等) 第六章 被害的弱點與反覆被害 一、反覆被害的被害弱點 二、無意識的重複動作 三、反覆實施的犯罪和反覆遭受的被害 四、反覆被害的四種類型 五、反覆遭受同一加害人的被害 六、反覆被害的現狀 七、從16種犯罪的被害經歷的調查看多次被害 八、歐美國家的再被害調查 九、對反覆被害的被害人提供援助的重要性 十、濫用權力的再次被害 第七章 被害人的角色與有責性 一、與法律責任不同的有責性 二、在被害化方面承擔責任的被害人 三、門德爾松的有責性概念 四、有責性概念的絕對性 五、有責性評價和研究者的偏見 六、被害人的誘發因素 七、選擇性理論 八、表示同意的被害人 九、不願報案的被害人 十、飲酒與被害 第八章 對被害人的偏見 一、引言 二、偏見的定義 三、偏見引發的仇恨犯罪 四、偏見產生的兩種模式 五、偏見陰影下的普通被害人像 六、帶有偏見的「被害人必然論」 七、根深蒂固的「被害人過錯論」 八、煽動對被害人有偏見的日本刑事電視劇 九、助長偏見的流言蜚語 十、產生偏見的標籤 十一、無辜的被害人或無緣無故的被害人 十二、偏見與歧視 十三、容易引起偏見的犯罪被害特徵 十四、媒體的偏見報道 十五、助長偏見的刑事司法機關 第九章 二次被害和三次被害 一、引言 二、二次被害、三次被害相關概念的異同 三、二次被害的定義 四、尚未達成共識的三次被害概念 五、一次被害附帶的癥狀和被害 六、二次被害引發的應激障礙 七、二次被害的現狀 八、來自刑事司法制度的二次被害 九、來自媒體和SNS的二次被害 十、來自支援者的二次被害 十一、來自加害人和加害人代理人的二次被害 十二、來自加害人及其家屬的被害 第十章 被害的影響和應激障礙 一、被害的影響和嚴重性 二、應激障礙產生的助推器 三、急性應激障礙 四、心理創傷后的應激障礙 五、被害帶來的其他影響 六、心理傷害和社會費用 七、心理創傷后應激障礙和「沉默的妥協」 八、創傷對後續反應的影響 第二編 各種被害的現狀和對策 第十一章 暴力被害 一、國際社會採取的反暴力對策 二、暴力的定義 三、暴力犯罪的類型 四、為保護自己而使用的暴力(正當防衛) 五、歐美的暴力被害和日本的暴力被害 六、日本的暴力被害 七、暴力被害的現狀 八、私刑和鬥毆 九、暴力團犯罪 十、暴力和武器的使用 十一、對國家、民族、社會實施的暴力 十二、恐怖主義的被害 第十二章 家庭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