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周制與秦制 ISBN:9787100230407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馮天瑜 頁數:56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923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為馮天瑜先生遺作,綜合了馮先生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傳統制度和歷史研究的心得。本書題作「周制與秦制」,並不是狹義上「周代的制度」「秦代的制度」,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歷時三千年的周制文化、歷時兩千年的秦制文化,雖有多種變態、解構,但一直沒有缺位於波瀾起伏的中國制度歷程。在中國制度文化進程中,「周制-秦制」是中國制度文化的一對基本範疇,切近歷史樞要。關於選擇周制或是秦制,歷代朝廷和士大夫都曾爭論不休,在秦初、漢初、唐代、明清之際,論戰尤其激烈。幾千年來的政制實踐中,呈現出二制起伏的現象,周制與秦制不斷轉變,代有輪替。不過,歷代帝王術的基旨中,則是霸、王道雜用,儒表法里,陽儒陰法。該書對周制和秦制這兩大制度文化遺產的優劣做了簡要評述,主張摒棄周制和秦制的負面內容,鑒取其優秀可取之處,同時吸收外來制度文化的可取之處,為中國現代文化建設服務。本書對中國傳統制度文化的梳理,對我們今天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兩個結合」指導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設大有裨益。作者簡介 馮天瑜,1942年生,湖北紅安人。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中國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文化散論》、《中華文化史》、《中華元典精神》、《辛亥武昌首義史》、《張之洞評傳》、《「千歲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國觀察》、《新語探源》、《「封建」考論》、《中國文化生成史》等。目錄 自序導言 一、「制度」界說 二、制度的結構性功能:「制度決定論」並不可取 三、中國史學的制度考釋傳統 四、制度生成機制比較(甲):中與西 五、制度生成機制比較(乙):中與日 六、以「社會形態說」觀照制度史 第一章 周制來路 一、古制分期 二、「天下為公」的「大同」 三、酋邦制與「堯舜禹」崇拜 四、夏制:「大人世及」的「小康」 五、商制:「王神與共」·君治建構 六、殷周因革(甲):「共主」進為「君主」 七、殷周因革(乙):「神治」到「德治」,「先鬼重巫」到「人文化成」 八、東周-兩漢:《三禮》等闡釋周制文本集成 第二章 宗法封建的分權周制 一、天子與貴族共天下 二、周制非「奴隸制」 三、宗法 四、封建 五、井田 六、禮樂 七、原始民主遺存(甲):啟用出身微賤者 八、原始民主遺存(乙):師保輔貳制、國人議政 九、原始民主遺存(丙):鄉治、鄉校 十、原始民主遺存(丁):採風、誹謗 第三章 儒家周制論 一、「三代之治」:儒家制度論的文化原型 二、孔子的制度保守主義 三、孟子的有限君治論 四、實施度最高的荀子尊周崇秦論 五、古制供參酌而不可重複(甲):王莽改制——「復周」輓歌 六、古制供參酌而不可重複(乙):王安石變法——托周改制,以秦制新法富國強兵 [附]墨、道、法諸家品評周制 第四章 周秦之際制度因革 一、周制奠定君治基石 二、周制武微 三、後世承襲周制,「周」名被多朝沿用 四、春秋更制:以鄭執政卿子產為例 五、戰國:士的崛起·客卿當政 六、列國變法 七、君主掌控社會:從周制柔性間接式到秦制剛性直接式 八、封建貴族政治轉向君主直轄的平民-官僚政治 九、中國制度停滯性及其反證:殷周之變-周秦之變-清民之變 第五章 君主專權的大一統秦制 一、王權絕對化 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統一民族國家形成 三、皇帝制度:「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 四、中央集權:三公九卿、中朝外朝 五、變「世卿世祿制」為「軍功爵制」「流官委任制」 六、御史制:監察臣民 七、郡縣制:君主實轄地方 八、編戶齊民制:朝廷直掌平民 九、地主經濟取代領主經濟 十、「利出-孔」:君國獨控全部利益通道 十一、工商官控與民營之辯:《鹽鐵論》管窺 十二、皇權「臨民」·農民戰爭頻仍,造反而不變制 第六章 法家秦制論 一、法家:秦制構思者、力行者 二、《管子》:「富國強兵」「尊王攘夷」 三、《商君書》:倡耕戰和強君國·馭民五術 四、《韓非子》:君主獨裁的法·術·勢 五、強化「治民」,禁絕「民治」 六、君本位-官本位 七、四民社會·重本抑末·官商旋轉門 八、制度成本趨高 九、天朝上國:對外交際「厚往薄來」 [附]「過秦」「頌秦」文獻 第七章 百代皆行漢政法 一、「漢承秦制」「復古更化」 二、皇權-相權博弈 三、「馬上」「馬下」之辯:文治政府確立 四、從察舉到科舉:官僚考選與「英雄入彀」 五、秦制改良版——漢制的「專制性」程度估量 六、形上之道(天理、民心)約束皇權 七、政治實體(貴族、官僚)制衡皇權 八、民間自治對皇權的稀釋,「民變」對皇權的威脅 九、制衡皇權諸因素的有限性 十、「霸王道雜之」「儒皮法骨」的漢制沿襲百代:對一個名言的修訂 第八章 周制文化與秦制文化 一、周制文化(甲):「軸心時代」元典創製 二、周制文化(乙):「道術為天下裂」與諸子爭鳴 三、秦制及其改良版漢制的「文化一統」路徑:以法為教-黃老無為-獨尊儒術 四、漢制文化:周秦互滲,外儒內法,濟之以道 五、帝王「稱制臨決」,「治統」囊括「道統」:「石渠閣議」「白虎觀議」及「明祖排孟」 六、學術集成與精神統制:以《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為例 第九章 近古-近代解構周秦二制 一、秦制解構期 二、明清之際:「新民本」論者讚頌「古之君」,譴責「今之君」 三、「新民本」在康雍乾嘉隱而未彰,重新昭顯于清末民初 四、道成經世派申斥「一人為剛」的秦制 五、「開眼看世界」哲人以近代民主比附周制 六、早期改良派的「盛世危言」 七、維新志士解構周秦二制的多元走向 八、晚清革命派非秦,力辟君主專制,引入民主共和 九、新文化運動清理重點轉向宗法禮教 十、現代新儒家「復周」構想:以熊十力《論六經》為例 結語周制、秦制、西制與制度現代轉進 一、周制向秦制遞嬗及二者互滲 二、周秦二制對制度近代轉型的奠基與阻礙 三、秦制改良版——漢制是前近代制度的完成形態 四、近代體用之辯中的周制、秦制與西制 五、從「郡縣-鄉里社會」到「單位社會」「后單位社會」:邁向「自由人聯合體」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