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城市社區接納各民族流動人口的循證研究 ISBN:9787522730271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裴聖愚 頁數:27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750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基礎部分介紹了研究概況,界定了核心概念,對循證社會科學的發展進行了梳理。分析部分著重圍繞居住接納、教育接納、就業接納、關係接納等方面的相關主題,綜合運用系統評價和調查研究方法,對城市社區接納流動人口的能力進行了探討。結論部分從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視角提出了社區接納能力建設的策略,並初步構建起提升城市社區接納各民族流動人口能力的循證路徑。作者簡介 裴聖愚,男,漢族,1983年10月生,湖北襄陽人。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中南民族大學南方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員,法學博士。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專業。目錄 導論第一章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循證探索 第一節 循證社會科學的發展 一 循證實踐的提出 二 循證政策與決策 三 循證在群際關係研究中的應用 第二節 循證研究的證據 一 證據的含義 二 關於證據的爭論 三 證據的選擇與使用 第三節 系統評價的工具 一 系統評價與元分析 二 納入與質量評價工具 三 資料合成與評價分級工具 第二章 城市社區居住接納能力的分析 第一節 流動人口居住集聚影響因素的系統評價 一 構建問題 二 文獻檢索、篩選與資料提取 三 質量評價 四 資料合成與討論 第二節 「去區隔化」住房干預措施的系統評價 一 構建問題 二 文獻檢索與篩選 三 質量評價與資料提取 四 資料合成與討論 第三節 友誼街社區居住接納的實地調查 一 社區的拆遷背景 二 社區的安置過程 三 社區的共享發展 第三章 城市社區教育接納能力的分析 第一節 流動人口通用語言學習的系統評價 一 構建問題 二 文獻檢索與篩選 三 質量評價與資料提取 四 資料合成與討論 第二節 雞鳴山社區教育接納的實地調查 一 義烏涉外多民族社區的形成 二 「聯合國」社區教育服務的成效與困境 三 多主體參与社區互惠式項目 第三節 典型社區流動人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實地調查 一 「普通話+」模式 二 「社校聯盟」模式 三 「馬義幫紅色+聯盟」模式 第四章 城市社區就業接納能力的分析 第一節 流動人口就業差異形成機制的系統評價 一 構建問題 二 文獻檢索與篩選 三 質量評價與資料提取 四 資料合成與討論 第二節 流動人口自我雇傭影響因素的系統評價 一 構建問題 二 文獻檢索與篩選 三 質量評價與資料提取 四 資料合成與討論 第三節 南庄社區就業接納的實地調查 一 「羌脆李」與人口的迴流 二 社區對迴流人口的再接納 三 人口迴流的經濟文化因素 第五章 城市社區關係接納能力的分析 第一節 流動人口社區依戀影響因素的系統評價 一 構建問題 二 文獻檢索與篩選 三 質量評價與資料提取 四 資料合成與討論 第二節 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創建的系統評價 一 構建問題 二 文獻檢索與篩選 三 質量評價與資料提取 四 資料合成與討論 第三節 典型社區流動人口工作機制的比較調查 一 「點對點」式工作機制 二 「點對面」式工作機制 三 比較與討論 第六章 城市社區接納能力建設的策略與路徑 第一節 提升社區接納能力的主要策略 一 共居視角下的接納能力建設策略 二 共學視角下的接納能力建設策略 三 共事視角下的接納能力建設策略 四 共樂視角下的接納能力建設策略 第二節 提升社區接納能力的基本路徑 一 基於循證的接納能力建設 二 接納能力建設的體制機制保障 三 接納能力建設的循證政策簡報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