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生態保護紅線法律制度研究 ISBN:9787522732664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黃德林 頁數:21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745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以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為中心,探討了以生態空間為立法理念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獨特性,即突破了以往環境要素的單一性和分離性,不再以某一環境要素「污染」或者「破壞」作為衡量標準,而是以生態空間與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作為標準。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與調整、信息公開、紅線內禁止事項、與保護地等制度的銜接、實施中的協同管理及相應的生態補償等方面就構成了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完整體系。進而,對進一步優化生態保護紅線法律監管機制與責任劃定進行了解讀,提出了對策建議。作者簡介 黃德林,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博士生導師。1959年出生,湖北省老河口人。先後畢業於湖北財經學院(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哲學學士、法學碩士、工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教學與研究,主持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武漢市社會科學基金等8項,出版著作16部,發表論文88篇。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項、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目錄 第一章 生態保護紅線概述第一節 生態保護紅線的概念 一 生態保護紅線的界定 二 生態保護紅線的屬性 三 生態保護紅線的類型 第二節 生態保護紅線的歷史 第三節 生態保護紅線的功能與作用 一 生態保護紅線的功能 二 生態保護紅線的作用 第四節 設立生態保護紅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設立生態保護紅線的必要性 二 設立生態保護紅線的可行性 第二章 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與調整 第一節 規範依據、理論基礎 一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與調整的規範依據 二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與調整的基本原則 一 強制性原則 二 合理性原則 三 協調性原則 四 可行性原則 五 動態性原則 六 劃定差異性原則 第三節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程序 一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基本流程 二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與調整的主體職責邊界有待明確 三 劃定與管理過程中公眾參与度有待提升 第四節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標準 一 國外生態保護空間的劃定 二 我國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標準 三 我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標準的不足 第五節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技術流程與步驟方法 一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技術流程 二 生態保護紅線區劃定的步驟和方法 第六節 生態保護紅線的評估 一 生態保護紅線的評估要求與技術路徑 二 生態保護紅線評估過程中的現實問題 第七節 生態保護紅線的調整 一 生態保護紅線調整的原則 二 生態保護紅線調整的條件、程序和保障措施 三 生態保護紅線的撤銷 第三章 生態保護紅線信息公開與保密 第一節 生態保護紅線信息公開 一 生態保護紅線信息公開的理論基礎 二 生態保護紅線信息公開的域外經驗 三 我國生態保護紅線信息公開的實踐與探索 四 我國生態保護紅線信息公開存在的問題 五 我國生態保護紅線信息公開建議 第二節 生態保護紅線信息保密 一 生態保護紅線信息保密的原因 二 生態保護紅線信息保密的法律規定 三 我國生態保護紅線信息保密制度缺陷 四 我國生態保護紅線信息保密制度的完善 第四章 生態保護紅線內禁止事項的確認與排除 第一節 生態保護紅線內禁止事項的相關政策 第二節 生態保護紅線禁止事項涵蓋的範圍及要求 一 自然保護區 二 風景名勝區 三 森林公園 四 地質公園 五 國家重要濕地及濕地公園 六 千人以上集中飲用水源保護區 七 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八 基本農田保護區 第三節 生態保護紅線內禁止事項的例外 第四節 生態保護紅線內設立禁止事項的建議 一 制定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 二 制定全面的建設管護政策 三 制定完善的資源保護政策 第五章 生態保護紅線與相似制度的銜接 第一節 生態保護紅線的內部組成部分及其邏輯關係 一 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宏觀框架結構 二 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微觀組成部分及其邏輯關係 三 生態保護紅線的管理體制設置 第二節 生態保護紅線與基本生態控制線的外部銜接關係 一 基本生態控制線的概念與規範依據 二 基本生態控制線的主要範圍 三 基本生態控制線涉及的行政職能機構 四 基本生態控制線的劃界和修訂程序 五 基本生態控制線的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 六 生態保護紅線和基本生態控制線的差異與銜接 第三節 生態保護紅線與主體功能區的外部銜接關係 一 主體功能區制度 二 生態保護紅線和主體功能區的差異與銜接 第四節 生態保護紅線與自然保護地的外部銜接關係 一 國家公園制度 二 生態保護紅線與其他類型公園的外部銜接關係 三 幾者的主要差異與銜接 第五節 總結與建議 一 生態保護紅線和相似制度銜接的前提及層次 二 理順管理體制 三 協調邊界矛盾 四 整合監督管理力量 第六章 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機構與管理策略 第一節 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機構與管理要求 一 生態保護紅線的管理機構 二 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目標要求與原則 第二節 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政策框架 一 事前嚴防 二 事中嚴管 三 事後獎懲並重 第三節 關於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多維度審視 一 建立綜合管控體系視角 二 差異化管控視角 三 區域管控視角 第四節 生態保護紅線跨部門協同管理 一 生態保護紅線跨部門協同管理的原因 二 生態保護紅線跨部門協同管理的實現途徑 第七章 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補償制度 第一節 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補償的範圍及對象 一 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補償的範圍 二 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補償的對象 第二節 生態保護紅線區補償項目的資金來源與補償方式 一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