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方的冰雪文化 王建新 王鐵男 王衛東 978750776449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學苑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古代北方的冰雪文化
ISBN:9787507764499
出版社:學苑
著編譯者:王建新 王鐵男 王衛東
叢書名:中華冰雪文化圖典
頁數:16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717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一、概要本卷以6000-8000年前的阿勒泰滑雪岩畫為起點,探討北方古代的冰雪文化。中國阿爾泰地區及歐亞大陸北部區域分佈有大量距今6000年至2000年的滑雪滑冰岩畫,這些岩畫曾經見證了人類冰雪文化不斷發展和向全世界傳播的過程。阿爾泰山區域是亞歐大陸北部人類早期活動的重要區域,該地帶降雪豐富,永久性冰川積雪廣布,是世界冰雪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阿勒泰滑雪岩畫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冰雪岩畫,它展現了古代人類冰雪文化起源時期的基本面貌。冰雪文化是人們在冰雪環境下為滿足生存而創造的一整套包含觀念、知識、技術等一系列要素在內的文化整體,其中滑冰滑雪等雪地生存技能是冰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冰雪文化通過人類生計活動的實踐和生計方式的變遷而不斷豐富發展。隨著跨區域的人群遷徙和文化交流,冰雪文化得以擴展全球,構成了人類共享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目錄框架導論:寫作主題、前人研究綜述、寫作思路及所用材料第一章阿爾泰地區史前自然環境與北方古代冰雪文化起源第一節阿爾泰地區史前自然環境第二節阿爾泰地區的早期人類活動第三節阿爾泰地區冰雪文化起源第二章北方古代冰雪文化的歷時發展第一節北方諸民族採集漁獵生計與冰雪文化第二節北方諸民族遊牧生計與冰雪文化第三節北方諸民族農耕生計與冰雪文化第三章北方古代冰雪文化與地緣文明發展第一節歐亞大陸北部的人群遷徙第二節冰雪文化的傳播共享第三節北方古代冰雪文化對地緣文明發展的作用結論三、內容簡要說明第一章阿爾泰史前自然環境與北方古代冰雪文化起源本章主要講述阿爾泰山史前自然環境的變遷以及在此背景下人類冰雪文化的起源。中全新世時期,阿爾泰山區域氣候溫暖濕潤,為人類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時期,阿爾泰地區生活的人群形成了採集漁獵的生計模式。晚全新世時期阿爾泰地區氣候轉為乾旱寒冷,為適應採集漁獵經濟的需要,生活在該地區的古代人類創造出了一系列適應於冰雪環境的人類文化。第一節阿爾泰地區史前自然環境地球上自有人類生命運動以來,由於不同緯度熱量分佈的差異,各緯度區域適於人類生命活動的條件也不同。其中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30°N—60°N)尤以溫度適宜的原因而宜於人類活動,該緯度帶也是早期人類活動和遷徙的重要區域。阿爾泰山脈位於亞歐大陸中緯度區域的中心位置,全新世早中期該區域氣候溫暖濕潤,山脈高聳帶來了豐富的生態環境,適於生命活動的展開。該地區很早就有古代人類活動的跡象。中全新世末期,北半球中緯度區域氣候變得寒冷乾燥起來,阿爾泰地區漸漸形成了乾旱的森林草原區域。然而相比較同緯度的周邊地區,阿爾泰地區仍然保留有降水較為豐富、山間谷地氣候較為溫暖等適合人類活動的有利條件。阿爾泰山北部所處緯度較高且海拔較高,高山地區發育有良好的冰川,更兼許多地方降水較多且積雪常年不化,因此蘊藏有豐富的冰雪資源。與阿爾泰山相鄰的薩彥嶺、唐努烏梁山、外貝加爾湖山脈等一系列南西伯利亞山地此時也變成成了寒冷的針葉林地帶,冬季漫長而積雪豐厚。發源於阿爾泰——薩彥山地等南西伯利亞山地的河流在冬季多被冰封,且諸河流的下游也是常年冰凍的極地冰原和苔原區域。阿爾泰山位於這一片廣大冰雪世界的南部邊緣,既具備古代人類活動的條件,也具備天然的冰雪環境,因此成為了人類冰雪文化的重要起源地。第二節阿爾泰地區的早期人類活動阿爾泰山多樣化的生態環境為人類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從遠古時期到現在,阿爾泰山周邊的人類群體在不同的階段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生計模式。阿爾泰山地區在中全新世時期(距今8000年到4000年期間)氣候較為濕潤,早期人類活動的遺址非常豐富,並且這些早期人類發展出了十分矚目的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進程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丹尼索瓦、通天洞、三道海子等地的早期人類遺址顯現,阿爾泰山地區在石器時期及青銅器時期早期發展出了以採集漁獵生計為主的複合生計文化。晚全新世早期(距今約4000年左右)阿爾泰山及附近區域氣候漸漸寒冷乾燥,冰川融化減少,形成了乾旱寒冷的生態環境。環境的變遷使得阿爾泰山的人類生計活動發生了改變。一方面對牲畜進行圈養畜牧的生計方式漸漸轉變為了遊牧的生計方式,另一方面狩獵的技術和文化也可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隨著狩獵和遊牧技術的發展,阿爾泰人群的活動區域漸漸擴展向了北方的泰加森林地帶和蒙古高原。第三節阿爾泰地區冰雪文化起源冰雪文化是人類為適應冰雪環境而發展出來的一套文化系統,它產生於人類的生計活動中。阿爾泰山區域環境變遷使得活動於該地區的人群面臨著環境變遷帶來的生存危機,一種技術革新的需要和可能性則可能在人類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產生出來。阿爾泰冰雪文化的產生應該與該地區環境發生變遷前的生計方式有一定關係,也與該地區人群與其他地區人群的文化交流有一定的關係。早在中全新世以前,阿爾泰山地區已經出現了小麥、畜羊等起源於其他區域的事物,這表明阿爾泰地區於此時便已存在多種生計方式並且該地區與其他區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物質文化交流。而且阿爾泰山地區存在的生態環境的多樣性本來就為該地區人群能更好地適應多種生態環境提供了基礎。因此,在氣候變化出現的時候,該地區人群便發展出來能適應於冰雪環境的多種文化系統。第二章北方古代冰雪文化的歷時發展第一節北方諸民族採集漁獵生計與冰雪文化採集漁獵的生計方式是活躍於亞歐大陸北部區域的諸民族的一種古老而又重要的生計方式。這種生計方式是人類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謀生手段,包括採集植物果實和根莖做食物、獵取野獸獲得衣食或者捕魚以獲取食物來源等手段。古代北方民族根據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中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採集漁獵生計。活躍在薩彥嶺到貝加爾湖一帶的黠戛斯、都播、拔野古等操突厥語的古代人群在一段歷史時期內以獵取馴鹿、采百合子等方式謀生。活躍在貝加爾湖以東到庫頁島一帶的通古斯語人群則以捕獵貂鼠、乘船捕魚為專長。更有活躍於東西伯利亞高原接近北極圈的因紐特人發展出了獨特的季節性游獵生計。至於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狩獵在其生計中也佔有重要比重,甚至有的遊牧民族出現過因獵物不足而遷移居住地的事情發生。這些操採集漁獵生計的人群生活在北方的冰雪環境中,非但能適應冰雪環境的季節性變化以安排自己的生計活動,而且發展出了發達的雪地生存實踐技能。游獵於南西伯利亞山地的諸遊獵民族普遍掌握有熟練利用滑雪板、滑冰鞋等交通工具進行狩獵的技能。活躍於地形較為平坦的東北亞地區的漁獵民族也熟練掌握了雪橇運輸和冰面捕魚等技能。這些人群享有並發展了發達的冰雪文化。第二節北方諸民族遊牧生計與冰雪文化遊牧是一種根據自然界中植被分佈、水資源分佈以及熱量分佈的季節性變化而利用地形進行移動性放牧牲畜的生計方式。歐亞大陸北部區域根據動植物資源分佈的差異而發展出了不同的遊牧方式。其中包括蒙古高原以放牧馬牛羊駝四種牲畜為主的丘陵草原遊牧、阿爾泰山及薩彥嶺等地的山地遊牧以及泰加森林地帶和苔原地帶以放牧馴鹿為主的苔原遊牧等。山地遊牧以蒙古高原西北部阿爾泰山、薩彥嶺、杭愛山等地以及天山山脈地區的遊牧為代表。這些地區的遊牧民尤其注重雪線移動和雪量變化對遊牧生計的影響,並在實踐中形成一整套與冰雪有關的知識和觀念。丘陵草原遊牧分佈在降水條件較好丘陵地帶,如東部蒙古高原、哈薩克丘陵以及南俄草原等地。這種遊牧方式雖然對積雪的需要並非十分明顯,但仍然無法因冰雪災害對遊牧生計的影響而與冰雪世界脫離關係。遊牧於苔原地帶的通古斯人群和芬蘭—烏戈爾語人群等古代人群更是在生產中與冰雪結下了不解之緣,享有一套成熟的冰雪文化。第三節北方諸民族農耕生計與冰雪文化歐亞大陸北部區域雖然氣候寒冷,冰雪封凍,但並非完全沒有農業發展的潛在條件。事實上,天山以北的七河流域、蒙古高原西北部和北部的阿爾泰——薩彥嶺山區、貝加爾湖及色楞格——鄂爾渾沿岸以及東北亞的南通古斯平原地區都曾經存在不同形態的農業生產活動。在冰雪環境下的農業生產也是一種充分利用積雪和積溫變化等自然條件的變遷而開展的生計活動。人們在長時間的農業生產中也形成了利用冰雪融水灌溉田地、根據冰雪變化來調整生產應用冰雪環境來儲存食物等冰雪文化。第三章北方古代冰雪文化與地緣文明發展第一節歐亞大陸北部的人群遷徙歐亞大陸的人群遷徙十分頻繁,歷史時期亞歐大陸間幾次人口大遷徙對人類文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歐亞大陸北部的人口遷徙主要表現為由北向南的遊牧民南下活動以及由東向西的北亞族群的遷徙。其中由北向南的人群遷徙尤以亞洲東部的歷史最為典型,歷史時期活躍於蒙古高原及東北亞的遊牧民族多次南下到黃河流域等東亞農耕文明的腹地,他們在與生活在當地的農業人群的互動中共同創造了豐富的歷史。另外活躍於南西伯利亞的人群也多次進入蒙古高原等草原區域活動並定居在那裡。歐亞大陸由東到西的族群流動以歷史時期遊牧民的幾次西遷為人所熟知,此外,也不應忘記西伯利亞森林地帶存在的放養馴鹿的古代遊牧遊獵民族西遷往泰梅爾地區及北歐等地的歷史事實。第二節冰雪文化的傳播共享歐亞大陸北部廣範圍的人口流動同時也帶來了北亞冰雪文化向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帶來了人類在冰雪文化方面的文化交流和共享,為人類在冰雪環境下生活積累了生存智慧和經驗。在亞洲東部,漁獵民族用以冬捕的冰上活動漸漸為遼代及清代等朝代的王室所喜愛,並發展為了一些娛樂性的活動。由於王室的推動和其他人的效仿,產生於冰雪環境下的生存技能漸漸變成了中國古代的一項民間娛樂活動。這種活動一直存在於西方冰雪運動傳入到中國之時。另一方面,隨著北亞古代芬蘭——烏戈爾語族人群等族群的西遷,一些產生於北亞的雪地生存技能也被帶到了北歐等地。經過長久的發展,冰雪技能在北歐等地也趨變為各種競技和娛樂活動,最終漸漸發展成為現代的冰雪運動。第三節第三節北方古代冰雪文化對地緣文明發展的作用對冰雪文化內涵的理解遠不能因為冰雪運動的產生而趨於狹窄,於古代生活在冰雪環境下的人群而言,其所享有的冰雪文化實質上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冰雪環境下生活的古代人群更有可能視冰雪環境為其宇宙空間,而非僅僅是一種單獨的自然物或者文化事物。歷史記載,冰雪在歐亞大陸北部族群的宗教信仰、醫療實踐、物質生產、軍事行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冰雪環境下所產生的世界觀和知識體系是他們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冰雪文化是古代北方各族群生活在其中的文化體系。四、參考資料1 阿爾泰山地區及南西伯利亞地區諸遺址考古發掘簡報及學術研究資料;2 歐亞大陸古代環境變遷方面的研究資料3 古代西伯利亞人群及蒙古高原地區人群社會歷史研究方面的資料;4 阿爾泰、薩彥嶺等地區出土文物實物、岩畫的影像;5 西伯利亞及蒙古高原等地的民族志、地方誌資料;6 中國古代史籍中關於西伯利亞、蒙古高原等地的文獻資料以及關於體育運動記載的文獻資料;7 阿爾泰語諸民族及芬蘭——烏戈爾語諸民族的民俗學和宗教學研究資料;8 現代冰雪運動及其發展史的研究資料。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