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內容簡介在鶡冠子看來,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君主,首先要效法天道,這一點與道家學派的立場一脈相承。但在對道的詮解方面,更為重視「天」的作用,這種「天道」即是「道」的詮釋方法,與原始道家「天法道」的觀點有所不同,卻與後世黃老道家一致。然二者又有不同。如果說後世黃老道家精研君人南面之術,是君權的合作者與服從者,那麼,鶡冠子則是君權的反思者,甚至是顛覆者。鶡冠子特別強調「賢者」之於國家的重要性,他得出結論:國家的衰亡總是起因於賢者隱沒,奸佞擅權,而奸佞之所以有可乘之機,又在於君主不賢。因此,鶡冠子提出,君主身雖不賢而南面稱王,這是一切混亂與失序之起因。因此,他看到了「易姓而王」的合理性,他提倡打破君權世襲,選擇賢能之人來擔任君主。而其構想的君主治國理政之方式——君主只負責遴選人才,其它方面則無為而治,由專門家來治理各類政事——這又頗為類似於現代官僚體制。鶡冠子亦提倡順民愛民,但又重視嚴刑酷法。這是其思想複雜性之體現。在附錄部分,書稿翻譯了日本學人的相關研究成果;探討了陸氏《鶡冠子》注的成書時間;對鶡冠子與黃宗羲進行了比較研究,以突顯古代知識界反思君權——服務君權——反思君權的大循環。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