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民族文化拾零 蕭泳紅 978750776493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學苑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冰雪民族文化拾零
ISBN:9787507764932
出版社:學苑
著編譯者:蕭泳紅
叢書名:中華冰雪文化圖典
頁數:17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669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讀者對象
對冰雪主題、民俗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內容簡介
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由於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多樣性形成了既有共同特徵又有不同特質的冰雪文化。中國北方地區屬「泛北極文化圈」範疇,東北地區每年有長達半年以上的寒冷季節,人們為了適應這種生存條件形成了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冰雪文化也融入到了各民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中國少數民族冰雪文化的研究,可以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促進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發掘民族冰雪文化的生態學、民族學和教育學價值,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經驗,形成了與自然環境適應發展的文化模式。少數民族冰雪文化及冰雪運動內容豐富,涉及朝鮮族、赫哲族、滿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蒙古族、錫伯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藏族、圖瓦人等十幾個民族和族群。在古代北方民族中,由於地域特點,長期以來流行著豐富多彩的冰雪文化。如藏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牧民在不同的季節「遊牧」的生活方式,讓草場得到修養生息。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狩獵民族則以「遊獵」的方式保護生態環境,使自然生態均衡發展。這是他們傳統文化中尊重自然的生存法則的體現,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依據。又如蒙古族的冰雪那達慕有賽馬、哈薩克族獵人的獵鷹是狩獵文化和古老的毛皮滑雪、滿族冰鞋跑等。這些冰雪運動源於生活和生產,融於生活,既有娛樂,又有競技,表達了各族人民的冰雪智慧。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交往交融中創造了燦爛的冰雪文化,體現在民族信仰、生產生活、社會活動和遊戲娛樂等各個方面,也表現出各民族對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思想倫理、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等。目錄大綱前言(本卷)第一章中國少數民族冰雪文化概述第一節地理環境與民族分佈第二節冰雪文化的類型與特質第三節冰雪文化的社會價值第二章民族冰雪信仰文化第一節農耕冰雪信仰文化第二節遊獵冰雪信仰文化第三節遊牧冰雪信仰文化第三章民族冰雪生產生活第一節農耕冰雪生產生活第二節遊獵冰雪生產生活第三節遊牧冰雪生產生活第四章民族冰雪娛樂活動第一節農耕冰雪娛樂活動第二節遊獵冰雪娛樂活動第三節遊牧冰雪娛樂活動後記大綱簡要說明第一章少數民族冰雪文化概述本章主要探討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少數民族冰雪文化與自然生態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二是如何將冰雪文化進行分類並總結出文化特點,三是論述研究冰雪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第一節冰雪文化與生態地理環境中國北方地區自古就有匈奴、東胡、突厥、通古斯、吐蕃等族系在這裡生息繁衍,在相互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雜居、小聚居的分佈特徵。各民族在這裡與生態地理環境相適應,創造了燦爛的冰雪文化。從地區分佈來看,具有典型冰雪文化特徵的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東北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從民族分佈來看,主要有靠近渤海和分佈在華北平原的滿族,長白山區域的朝鮮族,松花江和黑龍江下游的赫哲族,大小興安嶺森林的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達斡爾族,蒙古高原的蒙古族,西北高原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和圖瓦人,青藏高原的藏族等。從整個地形來看,呈東低西高狀分佈,由平原過度到高原,形成了農耕、採集狩獵和遊牧等多種經濟文化類型,也形成了多樣性的冰雪文化特徵。中國北方地區主要是北溫帶,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最寒冷地區最低溫度達到-50℃以下,冰凍期達到8個月左右。在青藏高原地區,雪山冰川四季常在,也形成了雪山崇拜等冰雪文化。本節通過對中國冰雪民族地理氣候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介紹,從冰雪文化的視角論述人與環境的關係。第二節冰雪文化的類型與特徵中國少數民族冰雪文化從類型方面可分為農耕冰雪文化、江河漁獵冰雪文化、深林狩獵冰雪文化、草原遊牧冰雪文化和高原山地冰雪文化等。從內容方面上可以分為信仰文化、生產生活和娛樂活動等。類型分類主要是由於不同民族生活的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不同,形成了具有共同和不同特點的文化形式,內容分類主要是在文化表現方面具有統一性和一致性。從冰雪文化的類型和特徵入手,抓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文化特徵的事項入手進行深入研究是研究的特點,對語言、實物和行為的研究是冰雪文化研究的主要方面。第三節冰雪文化的社會價值冰雪文化的政治價值。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在北京召開。通過中國少數民族冰雪文化的研究,可以宣傳民族傳統文化、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發展,並為加強國際交流、展示國家形象、增進文化認同提供材料。同時,少數民族冰雪文化的挖掘可以為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一帶一路」倡議等提供展示民族風采。冰雪文化的精神價值。少數民族將長期生存的經驗進行總結,形成了指引後人的思想體系和行為規範。「萬物有靈」、「天人合一」等生存理念給民族的發展帶來了精神依託。鄂倫春族的山神「白那恰」、藏族的「神山崇拜」以及北方民族的共同信仰薩滿教等等均反映出民族的精神信仰。少數民族史詩和傳說是研究冰雪精神價值的重要渠道。冰雪文化的生態學價值。少數民族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適應自然、愛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理念。鄂倫春族在狩獵中素有「得一獸而還」「正在交配的動物不打」「懷孕的母獸不打」等條規。狩獵民族採用「遊獵」、遊牧民族「遊牧」「轉場」等等,均反映出各民族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生態觀。冰雪文化的文化價值。少數民族冰雪文化反應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赫哲族的魚皮衣、鄂倫春族的?皮服、蒙古族的蒙古袍、藏族的藏袍等是適應冰雪季節和地域特徵的服飾。遊獵民族和遊牧民族為了便於遷徙移動,在冬季住?子皮撮羅子和羊皮蒙古包,發明了滑雪板、馬拉爬犁、馴鹿雪橇、冰車等,在生產活動中發明了鷹獵、冬捕、冰釣等,還有遊戲娛樂的篝火活動等。少數民族冰雪文化反映出冰雪民族勤勞智慧、人愛生活的精神品質,節慶活動是研究民族冰雪文化的重要方面。冰雪文化的經濟價值。通過對冰雪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創新,可以進行產業化加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旅遊產業的發展,帶動社會就業和經濟發展。第二章民族冰雪信仰文化遊獵和遊牧文化在中國冰雪民族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東北到西北再到青藏高原,這種經濟生活方式幾乎涵蓋了所有民族。歷史上,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在交往與衝突中形成了文化的相互影響和交融,特別是清朝以後,兩大文化體系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矛盾得到了緩解,農耕文明逐漸進入少數民族地區,並產生了巨大影響。本章主要從冰雪信仰文化的視角論述少數民族地區農耕文化與遊獵、遊牧文化的融合與衝突的視角論述發展與變遷的過程。本章通過農耕民族冰雪信仰文化的研究,透視各族人民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和愛護自然質樸、純潔和善良的美好心靈。第一節農耕民族冰雪信仰文化司馬遷在《史記 貨殖列傳》中規劃了一條從龍門至碣石的農牧分區,隨著西漢向西域的軍師活動開展,農牧界線不斷向西、向西北深入,通過屯田、移民農區面積逐漸擴大,形成了以關中為依託,河西、核桃、何湟、天上南部農業區連為一片的農耕生產區域。兩漢時期就出現了農耕禮儀作為歲時風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眾多的民族中普遍存在。中國的少數民族農耕文化內容豐富,農耕文化信仰和祭祀活動內容非常豐富,特別是在冬季冰雪覆蓋時節,人們在農閒節日裡開展各種活動。滿族的農耕民俗在其日常借宿中有「壓簾子」、「打墨畫兒」、「驗月份」、「填哈什」、「開犁埋蛋」、「耍青」、「祭蟲王」、「八蠟節」、「祈穀」、「社稷祀」、「慶豐收祭」等節慶活動。朝鮮族的〞農樂舞〞俗稱〞農樂〞,流傳於吉林、黑龍江、遼寧等朝鮮族聚居區,其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第二節漁獵民族冰雪信仰文化漁獵是冰雪民族的重要生產生活方式,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赫哲等民族信奉萬物有靈的薩滿教,他們把林中的野獸、水中的遊魚視為衣食之源,不把獵獲到的野獸視為個人的力量所致,而是視為主宰野獸的神靈所賜。他們同時認為,某些猛獸具有神性,甚至可以成為圖騰,成為人類祖先,能保護人們不收到危害,可以幫助人們獵獲獵物。那些被獵人京城獵取的獵物,他們一方面認為是山神所賜,同時又懷有某種不安、愧疚的心理,一旦自己或者族人患有急症,就認為是這類動物的精靈在作崇報復,需要供祭求得其寬恕。赫哲族人崇拜魚神、鄂溫克人崇拜鳥神、鄂倫春族人崇拜鹿神等。第三節遊牧民族冰雪信仰文化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人的宗教信仰是以薩滿教為基礎,以佛教為核心,輔之以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生活在西北高原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則以伊斯蘭教為主。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以藏傳佛教為主。遊牧是高原民族的主要生活方式,高原民族的信仰也始終以宣揚因果報應觀念形成了包含保護草原、保持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深刻思想而展開的。蒙古族的祭祀敖包、祭祀火神,藏族的深山崇拜等等都是遊牧冰雪民族的信仰活動。第三章民族冰雪生產生活本章從冰雪民族的生產勞動、衣食住行、生活習俗等方面介紹冰雪文化。第一節農耕民族冰雪生產生活在中國歷史上,以內地農耕民族與西北、青藏高原和北方遊牧民族集團的矛盾戰爭持續不斷,直至清代這一矛盾才得以緩和。在長期的征戰和接觸中,農耕文化也不斷進入遊牧民族地區,特別是清朝政府實行的戍邊、屯田等政策使農耕文明加快進入。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北方地區的旗盟制等都是中央政府加強對少數民族邊去進行管理的有效手段,也促進了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融合。由於氣候的寒冷,冰雪民族的農耕文明受內地的影響,也體現出自己的特色,從衣食住行等方面表現出獨特的風采。遊牧、遊獵、漁獵採集民族早期居住在「撮羅子」「馬架子」「窩棚」中,使用木材作為骨架支撐,覆蓋上茅草或動物毛皮等製作而成。後來又出現了了「地窨子」「地窖」等。農耕經濟的發展使他們遷徙生活得到了改變,出現了草泥房、木刻楞等。滿族最有特色的建築是「口袋房」,在建房時先蓋西房,再建東房,上屋中以西屋為大。這種建築可以抵禦寒冷與風雪,南面與北面的牆上開了窗戶。火炕的發明是滿族最重要的居住文化特點,他們用火炕保暖、耐寒、除濕等。朝鮮族人民長期以來,大多從事農業生產,以農業勞動為主,以擅長在寒冷的北方種植水稻、棉花著稱,因而服飾原料中大多為棉麻紡織品,偶有羊毛、毛氈等畜牧產品。氣候的寒冷,使朝鮮族人民居住的房屋內一般都設有火炕,為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隨便輕鬆,朝鮮族男子褲腿肥大的「燈籠褲」應運而生,並受到朝鮮族人民喜愛。朝鮮族冬至前後有看冰塊預卜欠豐的習俗,叫龍犁地。就是觀看當地水池裡冰塊翻倒走向,由於天寒地凍,池水結成冰就是用耙子翻過似的,冰塊都向兩邊斜倒著。人們說這是龍的作為,翻倒的冰塊如果是由南向北,那麼這一年就是豐收年;如果是由西向北,向中間,那就是個欠豐年;如果是東南西北都被翻過來,則既不是豐年,也不是欠年。朝鮮族婦女有頂罐走的生活習俗,冬季她們將冰塊放在罐子裡,用頭頂著踏雪回家。滿族婦女在冬季結伴在雪地行走,稱為「走百病」。滿族婦女有「雪地走」的習俗。《清稗類抄》第一冊《時令?滿洲歲時紀略》載:「正月十六日婦女步平沙,曰走百病。」滿語稱爬犁為「法喇」,「關東山,太奇怪,沒輪大車跑得快。」這裡說的「沒輪大車」指的就是爬犁。清代學者高士奇在其所著的《扈從東巡日錄》載道:「爬犁也,車而無輪,犁而有箱,載不以盈,險不以傾,冰雪時利用焉。」清阮葵生在《茶餘客話》卷十三中載曰:「法喇,似車無輪,似榻無足。覆席如龕,引繩如禦。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以其底平似犁,蓋土人為漢語耳。」據粗略統計,滿族爬犁種類較多,有馬爬犁、牛爬犁和狗爬犁等多種,以畜為動力,既可載人又可載物。由於爬犁底部光滑且與冰面摩擦力較小,「馬拉爬犁」比陸地馬車跑得還快。冰雪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燦爛的冰雪文化,我們可以從民居、服飾、飲食、交通工具等冰雪民族習俗中對冰雪文化進行解讀。第二節漁獵民族冰雪生產生活狩獵民族的祖先「以涉獵為務,食肉衣皮」、「樺皮蓋屋」、「騎木而行」,按照季節和動物的特點遷徙遊獵是狩獵民族最典型的生活方式。據《黑龍江志稿 職官志》記載「鄂倫春民族,散處黑龍江沿岸山谷中游獵為生,遷徙糜定,原無管轄。」鄂倫春人在狩獵中「幼小的動物不打、懷孕的母獸不打、正在交配的動物不打」,「得一獸而還」、「一家獲牲,必各家同饗,互為聚食」,狩獵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絕不濫殺。他們信奉「萬物有靈」的薩滿教,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尊重自然,每次狩獵前和狩獵後都要敬拜山神「白那恰」,請求山神賜予獵物並原諒他們的獵殺行為。他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森林知識,形成了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活方式,創造了燦爛的狩獵文化。20世紀70年代,薩林斯用經濟人類學「實質論」提出了狩獵民族「原始的富足社會」的觀點。布魯斯和艾瑞克提出了狩獵採集社會在生存策略的經濟『合理性』,合理是適應進化的產物。米歇爾的《狩獵採集者的生存之道與定居》試圖構建對狩獵採集者的經濟行為模式是特定生態環境社會本質的預測。人類學家通過研究採集狩獵文化的經濟模式對現代工業社會多帶來的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危機等對當代主流文化產生了懷疑,針對採集狩獵文化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的合理性、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方式和對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這也使我們要對游獵文化進行重新界定,探討這種文化對人類社會如何發展的警醒價值。中國東北地區的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赫哲族、滿族等都曾以遊獵為主要生活方式,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發明了各種形式的狩獵方法,形成了與冰雪環境相適應的冰雪文化。冬季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