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與更替-梳理14個王朝的最後10年 馮敏飛 978751047869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新世界
NT$3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救亡與更替-梳理14個王朝的最後10年
ISBN:9787510478697
出版社:新世界
著編譯者:馮敏飛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525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 梳爬史料,抓取重點,助高效閱讀。以”跳讀”的方式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將中國數千年封建王朝創世、盛世、危世、末世對應興、盛、衰、亡提煉成春、夏、秋、冬四冊,合併同類項,突出重點。
☆ 文學筆法,拓展閱讀趣味。以隨筆式寫法串起嚴肅史料,融入思考、洞見和一針見血的,張弛有度,引領讀者輕鬆走入歷史情境中,體會讀史興味。
☆ 批閱十餘載,獲多方讚譽。聶震甯、馬勇、韓志遠、白燁、梁鴻鷹、楊少衡、謝詠等史學、文學名家高度肯定、大力推薦。

內容簡介
本卷簡介:
“冬之卷”以電影慢鏡頭加特寫鏡頭的方式,從”前因”“最後10年”“後果”三個方面分析了秦末、西漢末、新朝末、東漢末、西晉末、隋末、唐末、吳越末、遼末、北宋、南宋末、元末、明末、清末的等14個王朝在最後10年走向覆滅的過程,並做了王朝之亡與帝王之失的小結,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中國帝制時代那些一度強盛的王朝為何最終走向滅亡,封建制度存在哪些頑瘴痼疾以致逃不出歷史週期率的原因做了剖析。

目錄

◎圖書

目錄

開篇語 前車之鑒 001
第一章 秦末10年 006
前因:民怨日益增多 006
看點:認賊為父錯到底 008
後果:假如胡亥及時與” 恩人”切割 022
第二章 西漢末10年 024
前因:皇帝忙於同性戀 024
看點:熱烈籲請篡漢 026
後果:假如王政君負起責任來 039
第三章 新朝末10年 042
前因:照搬照套古典的大改革 042
看點:滿手好牌給打爛 044
後果:假如王莽不搞得”天下騷動” 061
第四章 東漢末10年 064
前因:皇帝老老實實做傀儡 064
看點:老子不乾兒子篡 066
後果:假如劉協能夠智取曹操 077
第五章 西晉末10年 079
前因:” 八王之亂” 079
看點:皇帝相繼而降 080
後果:假如司馬熾能親政 100
第六章 隋末10年 102
前因:醉心于大排場、大征戰、大享受 102
看點:夢斷江南 103
後果:假如楊廣最後關頭猛醒 124
第七章 唐末10年 125
前因:雙重之惡 125
看點:虎落平陽被犬欺 127
後果:假如李曄能利用對手間的矛盾 143
第八章 吳越末10年 145
苟且偷安終難安 145
看點:歲月靜好等日落 148
後果:假如錢弘俶對宋也有血性 156
第九章 遼末10年 158
前因:內亂無休 158
看點:不停地逃亡 160
後果:假如天祚帝索性啥也不管 171
第十章 北宋末10年 174
前因:改革一再失敗 174
看點:錯選敵友 177
後果:假如趙佶與遼國保持友好 192
第十一章 南宋末10年 194
前因:北方崛起特大強鄰 194
看點:重蹈前朝覆轍 197
後果:假如謝道清沒用錯人 207
第十二章 元末10年 209
前因:朝野不寧 209
看點:內鬥忙於外鬥 211
後果:假如順帝處理好大腿與胳膊的關係 223
第十三章 明末10年 224
前因:天地裡外發難 224
看點:皇帝日益孤寡 226
後果:假如朱由檢不玩弄文字遊戲 242
第十四章 清末10年 244
前因:千古未有之變 244
看點:歷史向革命傾斜 245
後果:假如載灃能放棄一族之利 259
小 結 王朝之亡與帝王 260
跋 馮敏飛和他的歷史寫作 269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馮敏飛,福建泰寧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歷史小說《兵部尚書佚事》《京城之戀》《孔子浪漫史》,散文集《人性•自然•歷史》,歷史隨筆《此去歸何處:11位古人退休生活傳》等。

前言/序言
序言

媒體評論
◎名人
歷史是一個,歷史又是無數個,其中的區別主要就在於敘述者。這是又一個敘述者獨具慧眼和匠心的奉獻。獨具慧眼而見遍地金甌,獨具匠心而顯蘊藉風流。至於轉身和改革,雖然是中國歷史永久的話題,然而卻歷久彌新,引發深思。
——著名出版人、韜奮會原理事長 聶震寧
歷史發展具有偶然性,決定偶然性的那個具體因素,才是歷史學要尋找的東西。但對於大歷史來說,也不能否認歷史發展有其規律大致可循,比如,通觀數千年中國歷史,不論怎麼演化,基本上就是一個又一個王朝”興起、鼎盛、衰落、滅亡”四部曲。國家如何保持強韌的發展勢頭,走出興盛衰亡的”歷史週期率”呢?這是馮敏飛新著最引人深思之處。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所研究員 馬勇
一般的歷史書,多是平均使用筆墨,更為關注的是歷史演進的”線”,並不特別在意歷史季節 這樣的”點”。而馮敏飛緊緊抓住歷史季節 這樣的最為精彩的”點”,將”點”與”點”連綴起來,讓人看到中國每個王朝發展演進的歷史全貌。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白燁
馮敏飛的歷史題材創作走的是介於嚴肅講史和民間講史兩者之間的第三條道路,既有對歷史的細緻考證探究,更有建立於史實之上的自我發揮,以古觀今,以古證今,以古見今,可給人以不少有益啟發。
——《文藝報》總編輯 梁鴻鷹
生動語言比比皆是,既表述出歷史事件本身,又產生了古今映照之效,讓他筆下的歷史事件有了一種現代感,更呈現出豐富的語言色彩。
——福建省作家協會名譽 楊少衡
真實史料,生動敘述,把脈中國朝代興衰,探尋古老帝國存亡之路。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謝泳

精彩書摘
前因:民怨日益增多
歷史學家呂思勉說:”周和秦,是從前讀史的人看作古今的界線的。”古書諸多”三代以上”“ 秦漢以下”之類短語。
每逢亂世,總有人挺身而出,立志救世。戰國時,諸侯國諸多,有識之士紛紛提出自己的政治見解,爭先恐後為君主出謀劃策。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楊師群說:”這種爭鳴的思想內涵實質是百家邀君主之寵。”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只是百家之一。孔子的政見非常明確:克己復禮——以統治者自我克制” 非禮”的方式,恢復周公時代那樣的禮樂之治。但一個又一個諸侯國敬而遠之,他只好回家教書編書,把夢想寄託給後人。
有個值得一說的非著名人物,名叫由余,姬姓,字懷忠,周武王少子唐叔虞的15 世孫,偶然流亡到西戎。秦穆公有志於東進,見姬由餘來訪,連忙討教:” 中原有詩書禮樂還那麼亂,而戎夷沒有禮樂之治,豈不是更難嗎?”姬由餘竟然笑道:” 詩書禮樂正是中原戰亂的根本原因,而被儒家貶為禽獸的戎夷才是真正的聖人之治!”聽了這席話,秦穆公立即重用由餘,轉而西進,向戎夷學習,有比” 臨淵羡魚,退而結網”,迅速成為” 春秋五霸”之一,然後再東進,橫掃天下。
儒家讓那個時代失望。”天下並爭于戰國,儒術既絀焉。” 那個亂糟糟的局面拖到秦始皇嬴政去收拾。秦人既不迷信古老的”周政”,也不指望那些美麗的外交盟書,而選擇法家,全力改革自己,不斷創新。可悲的是:最後六強國面臨秦國征戰的滅頂之災,對策仍然是聯盟,可又仍然擱不下眼前私利,面和心不和,競相叛盟賄敵,而不能真正團結一心抗秦,終被各個擊破,無一倖免。周王室掙扎到前256 年,最後一任周王姬延面對秦軍入侵,親自號召組織聯軍,沒想只有五六千人響應,又缺糧餉,根本沒法上陣,不得已自行解散。因為國人紛紛索債,姬延躲到一個高臺上不敢露面,最後讓秦兵捉拿,徹底廢了周王朝。
從這個角度說,嬴政是成功的,不愧”德過三皇,功高五帝”之”皇帝”。秦王嬴政於前246 年繼位,於前230 年滅韓,前225 年滅魏,前223 年滅楚,前222 年滅燕與趙,前221 年滅齊,從而結束長達5 個半世紀的諸侯爭霸之亂,統一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隨之又統一經濟、文化。
他創立的帝制,在中國實行了2000 多年。還有統一文字、度量衡和道路,開通河溝,都是千秋之功。一般說英語中”中國”一詞China的本義是”瓷器”,也有說是”秦”的音譯。戲劇性的是,2000 多年來,儒家無不強烈抨擊秦始皇暴政,批得體無完膚,卻又無不竭力維護他創立的帝制。
秦嬴政強烈奢望長壽,專門委派浩浩蕩蕩的人馬到尋求長生不死的仙丹。但同時他早做好死的準備,親自擬好一系列名稱,自己稱”始皇帝”,兒子稱”二世皇帝”,孫子稱”三世皇帝”,以至”萬萬世皇帝”,千秋萬代永遠在自家傳下去。然而,他太天真了!
正因為他太”有為”了,短時間強行幹了一大堆的事業,民怨日益增多,僅僅5 年,秦始皇本人手上就開始倒計時。
看點:認賊為父錯到底
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 年),倒計時:9與西周倒計時伊始人神共憤不同,這時的秦氏天下可謂欣欣向榮,如日中天。秦定都咸陽,政體發生深刻變化,不再實行分封制,讓諸侯國各自為政,而實行郡縣制,即各地直接隸屬於中央政府統轄。為保持並強化這種體制,必須經常派出欽差大臣,或者皇帝直接出馬,到各地檢查工作,一些地方官我行我素。全國稍安,秦始皇便於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 年)西巡隴西、北地(今甘肅寧縣),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東巡封禪泰山,本年又北巡至碣石。
對於秦始皇來說,創下的偉業,奢望能夠永生不死,永保江山。他生前5 次大規模出巡,其中4 次與求仙有關。前219 年那次,封禪後順路到舊齊國海濱求仙,著名方士徐福自告奮勇,帶著數千金童玉女前往海中替他求仙藥。這次,他徑直北巡碣石,到舊燕國海濱仙人發跡之地,又委派方士盧生入海求仙。
秦始皇為自己樹碑立傳,令丞相李斯代撰《碣石門辭》,刻到碣石山上。平心而論,所記這些功業,包括”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等,應該屬實,只是”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的盛世景象令我存疑。
北巡迴來,入海求仙的盧生也回朝了。盧生沒帶回什麼,但帶回一個重要情報:他看到有本名為《錄圖書》的著作上寫著:” 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火冒三丈:” 看誰亡誰!”立即下令準備北伐。
“亡秦者胡也”中這個”胡”字,可能指匈奴,也可能指秦始皇次子胡亥。從後來史實看,應該指胡亥。實際上此說本身可能也是後來編的。不過,即使如此,秦始皇的北伐並非多餘。中原古代的外患,長期是北方遊牧民族。他們時常南侵,宣稱是夏王朝的後裔。北部與他們在”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一帶)交界,距咸陽僅僅800裡,騎兵一天工夫就可以直抵城下,真可能帶來滅頂之災。為此,秦始皇即令大將蒙恬率30 萬大軍開始北伐。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