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群雄平四夷-李靖 李晨 978757720351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NT$31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掃群雄平四夷-李靖
ISBN:9787577203515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李晨
頁數:27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523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
1 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兩次險些遭皇帝斬殺。他大器晚成,50歲重啟開掛人生。
2 他招撫嶺南,平定江南,保證了東南沿海的和平穩定,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光盛起航奠定了基礎。
3 他北征河套,將不可一世的東突厥徹底埋葬,令四方懾服,戰無不勝的大唐軍隊成為最堅固的萬里長城。
4 他遠征青海,徹底控制祁連山區,保證了河西走廊的安寧,為陸上絲綢之路的復興創造了重要條件,從此大唐開始與世界緊密相連。
5 他為大唐王朝征伐萬里,無一敗績,尤其擅長以少勝多,以弱克強。5 他為大唐帝國打下約70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為奠定中國版圖作出巨大貢獻,也成為歷代將帥難以逾越的高峰。
6 他熟諳兵法,步戰、騎兵、水師都能統御;在平原、江河、沙漠、雪山上作戰皆能奏凱。
7 他結合實戰經驗,撰寫了許多軍事著作,其中撰寫的《李衛公問對》是《武經七書》之一,成為官方的軍事教科書。
8 大唐的盛世基業,離不開李靖的開創之功,這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銘記。"

內容簡介
"李靖是唐初名將,他為大唐王朝征伐半生,南滅蕭梁、東平吳會、北破突厥、西征吐谷渾,百戰百勝。他熟諳兵法,步戰、騎兵、水師都能統御;在平原、江河、沙漠、雪山上作戰皆能奏凱。尤其擅長以少勝多,以弱克強,他為大唐帝國打下約70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為奠定中國版圖作出巨大貢獻,也成為歷代將帥難以逾越的高峰。
本書以李靖的生平事?為主線,以隋末唐初的動蕩社會為背景,為讀者呈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李靖的全面解讀,描述李靖作為一名猛將、智將、儒將的鐵血人生,還原一個真實可信、區別於民間傳說的大唐戰神,見證一個常勝將軍的別樣人生。"

作者簡介
"李晨:南開大學歷史系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軍事史研究和教學工作,同時從事歷史人物傳記和重大歷史題材作品創作,擅長以共情的方式賦予歷史人物生命力,讓一個個歷史人物從枯燥的文字中走出來,變得鮮活飽滿、栩栩如生。

精彩書評
"
1 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兩次險些遭皇帝斬殺。他大器晚成,50歲重啟開掛人生。
2 他招撫嶺南,平定江南,保證了東南沿海的和平穩定,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光盛起航奠定了基礎。
3 他北征河套,將不可一世的東突厥徹底埋葬,令四方懾服,戰無不勝的大唐軍隊成為最堅固的萬里長城。
4 他遠征青海,徹底控制祁連山區,保證了河西走廊的安寧,為陸上絲綢之路的復興創造了重要條件,從此大唐開始與世界緊密相連。
5 他為大唐王朝征伐萬里,無一敗績,尤其擅長以少勝多,以弱克強。5 他為大唐帝國打下約70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為奠定中國版圖作出巨大貢獻,也成為歷代將帥難以逾越的高峰。
6 他熟諳兵法,步戰、騎兵、水師都能統御;在平原、江河、沙漠、雪山上作戰皆能奏凱。
7 他結合實戰經驗,撰寫了許多軍事著作,其中撰寫的《李衛公問對》是《武經七書》之一,成為官方的軍事教科書。
8 大唐的盛世基業,離不開李靖的開創之功,這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銘記。"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李靖家世
第一節 家世淵源
第二節 英雄少年
第三節 初入官場
第四節 刀下留人
第二章 牛刀小試
第一節 從征中原
第二節 南下荊州
第三節 智破蕭銑
第四節 安撫嶺南
第三章 南征北戰
第一節 江南烽煙
第二節 決戰當塗
第三節 北境柱石
第四節 玄武門之變
第五節 渭水之恥
第六節 入主兵部
第四章 定襄攻略
第一節 突厥內亂
第二節 戰爭決策
第三節 奇襲定襄
第四節 一雪前恥
第五章 鐵山決戰
第一節 頡利求和
第二節 和談 進軍
第三節 決戰鐵山
第四節 生擒頡利
第六章 出將入相
第一節 小人構陷
第二節 尚書右僕射
第三節 巡查關內
第七章 遠征西海
第一節 吐谷渾民族
第二節 再披戎裝
第三節 深入不毛
第四節 西境遺事
第八章 生榮死哀
第一節 闔門自守
第二節 繪像凌煙閣
第三節 高句麗遺恨
第四節 戰神歸天
第五節 萬古流芳
"

精彩書摘
"公元572年,也就是李靖出生的第二年,北周朝廷發生了巨變。已經隱忍了12年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決定不再隱忍!他發動了政變,殺死宇文護,並將宇文護的兒子、兄弟及親信全部斬殺,由此才真正擁有了皇帝的權力。隨後,宇文邕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使得北周的國力蒸蒸日上。在大權獨攬、穩定內政之後,宇文邕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每一位亂世帝王都夢想完成的事業——統一大業!
公元576年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統率大軍進攻北齊平陽(今山西臨汾),北齊守軍連番告急。此時北齊皇帝高緯正在和寵妃馮小憐一起打獵,高緯準備前往援救,可是馮小憐還沒盡興,要求高緯再圍獵一次,高緯也沒多想就同意了。結果平陽北齊守軍孤立無援,北周軍隊很快就攻佔了平陽。
等到馮小憐盡興之後,高緯才率軍向平陽進發,兩軍在平陽城下展開大戰。北齊士兵挖地道向城裡攻擊,平陽部分城牆垮塌,北齊士兵正準備趁勢攻入城內,但是此時高緯卻傳令暫停攻勢,原來他想讓人叫馮小憐來一起觀看城破的場景。可是,當時馮小憐正在梳妝打扮,不能馬上趕來。當馮小憐姍姍來遲,北齊士兵準備重新進攻時,卻發現守城的北周士兵已經用木頭把缺口堵死,北齊功虧一簣。后宇文邕親率大軍救援平陽,北齊軍隊一敗塗地。高緯逃到了晉陽(今山西太原),后又逃往首都鄴城。
身在鄴城的高緯依然覺得不安全,於是把皇位讓給了8歲的兒子高恆,自稱太上皇,逃離鄴城,準備投奔南陳政權。577年一月,北周軍隊抵達鄴城,北齊守軍投降。不久,逃到青州的高緯被北周軍隊擒獲,北齊政權滅亡,北周統一了北方。
北齊滅亡的過程中的一樁樁、一件件,都值得後人細細品味,也成為當時有口皆傳的事情。這一年李靖七歲,從大人的講述中聽到的這些故事成為李靖最早的軍事「教科書」,也是他對於軍事的開蒙。
北齊的滅亡,至少教會了幼年的李靖一件事情:兵家之事,重在人和。戰前,經過宇文邕的改革和整頓,北周國力不斷上升,但是此時北齊與北周仍然處在同一水平線上,雙方都沒有形成壓倒對方的絕對優勢,此前雙方的交戰也是互有勝負。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北齊卻土崩瓦解,原因很簡單:北齊昏君佞臣,上下離心,戰爭毫無方略;北周雄主在上,上下同心,戰爭謀劃得當。兩相對比,出現如此結局就毫不奇怪了。
生於官宦之家,李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撫養和教育,因此他有條件習文練武。練武是家庭與社會風氣所致,自不待言;即便是學文,李靖也不是單純的誦讀經史,他更偏重學習兵法,從戰爭中獲取知識。他對於歷代兵家的理論和實踐都仔細地反覆揣摩,將這些東西入腦入心。《李衛公問對》中,他能夠自如地應答李世民提出的各種問題,讓李世民連連讚歎,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年幼時對兵書的刻苦攻讀、精心鑽研。
在良好的學習修養之下,李靖自小就有著一股勇武之氣。小小年紀,李靖就說:「大丈夫如果遇到聖明的君主、合適的機遇,就應該建立功業,求取富貴!」李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李靖自幼即熟讀兵法,再加上當時戰亂不斷,書上的理論和真實的戰爭案例,使得李靖自小就頗有軍事才能。
對於李靖的才能,他的舅舅韓擒虎深有感觸。韓擒虎曾經多次和北齊、南陳作戰,戰功赫赫,在隋滅陳之戰中,韓擒虎更是先鋒將軍,立下大功,是一代名將。韓擒虎知道年紀輕輕的李靖在研究兵法,便常常和李靖一起討論,結果韓擒虎不僅難不倒李靖,還常常為李靖的獨到觀點感到驚嘆,因為李靖能說出一些他都想不到的韜略。
有一次兩人聊起淝水之戰,韓擒虎對於東晉將領謝石、謝玄的表現深感讚歎,此時小小年紀的李靖卻說道:「我以為,此戰勝利,謝石、謝玄並非首功,最重要的功臣應該是守衛荊州的桓沖。」
韓擒虎驚訝地問:「何出此言?」"

前言/序言
"前言
大唐是不少國人夢想的朝代,其文治武功都取得了偉大成就。說起初唐的名將,不少人受到小說、影視的影響,都會脫口說出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恭等人物。但在真實歷史上,初唐最強的名將,當屬「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的衛國公李靖。他打下了大唐半壁江山,征服了威脅唐朝的東突厥、吐谷渾,為大唐盛世的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
唐朝的筆記小說《隋唐嘉話》中記載過這樣一個和李靖有關的故事:衛公始困於貧賤,因過華山廟,訴于神,且請告以位宦所至,辭色抗厲,觀者異之。佇立良久乃去,出廟門百許步,聞後有大聲曰:「李僕射好去。」顧不見人。后竟至端揆。
不過現實當中的李靖可沒有這麼早就意識到自己未來可以官至宰輔。
李靖,生於公元571年,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隋末至初唐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李靖出身官宦之家,家境優渥,所以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時正值南北朝亂世,天下群雄並起,四處鼓角爭鳴,李靖本可以大有一番作為。但是589年正月,隋軍攻破南陳首都建康,南陳政權滅亡,華夏大地在經過三百年戰亂后重歸一統。戰爭結束了,李靖沒有什麼機會在戰場上一展身手了,於是剛剛成年的他只能投身宦海。
李靖從地方小官做起,按部就班地升遷,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了將近三十年。如果隋朝是一個「長壽」的王朝,那麼李靖很可能會在這樣的生活中了卻此生,但是上天不願意讓李靖繼續平庸。隋煬帝末年,天下再次大亂,中原大地再度戰火紛飛。618年,在長安的刑場上,李世民救下了已經被判處死刑的李靖,死裡逃生的李靖投身李世民麾下,已經年近五十歲的他終於有機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
621年九月,李靖輔佐李孝恭進攻佔據荊州的蕭銑政權,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蕭銑四十萬大軍灰飛煙滅。
621年十一月,李靖受命招撫嶺南,他恩威並施,連下九十六州,得民戶六十余萬,嶺南悉平。李靖在嶺南廣施仁政,存撫耆老,問其疾苦,遠近悅服,社稷安定。
624年三月,李靖再次輔佐李孝恭進攻佔據江南的輔公祏政權。李靖親自率軍血戰當塗,而後率軍直下金陵,至此唐朝收穫了統一天下的最後一塊拼圖。
625年八月,東突厥頡利可汗率十余萬大軍進攻太原,突厥騎兵來勢兇猛,唐軍屢戰屢敗,唯獨李靖一軍獨全,成為北境國防的中流砥柱。
630年正月,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冒著嚴寒,奇襲東突厥頡利可汗定襄大營,斬獲無數,突厥人一潰千里。二月,李靖再次率領一萬精銳騎兵突襲逃到鐵山的頡利可汗,斬首萬余,俘虜十余萬,頡利可汗逃跑后被擒獲,東突厥滅亡。
635年四月,李靖率軍踏上雪域高原,遠征吐谷渾。此後幾個月里,李靖率軍爬冰?雪,風餐露宿,備嘗艱辛,最終徹底擊敗吐谷渾,吐谷渾可汗慕容伏允兵敗自殺。
李靖一生,大小數十戰,平滅四國,未嘗一敗,震古爍今。
李靖一生,充分詮釋了什麼叫作「大器晚成」,什麼叫作「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什麼叫作「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李世民為表彰李靖功績,封他為代國公,任命他為尚書右僕射(職位相當於宰相)。李靖雖身居高位卻從不居功自傲,與朝臣和睦相處,多次受到唐太宗讚揚。名相王珪稱他為「才兼文武,出將入相」,這是對李靖最恰如其分的評價。在凌煙閣的唐朝開國二十四功臣畫像中,李靖也位列其中。
649年,李靖病逝,終年79歲。李世民賜其陪葬昭陵,並將墳墓修築成鐵山、積石山的形狀,以紀念他平定突厥、吐谷渾的豐功偉績。李靖死後,配享太廟,位列武廟十哲之一,萬古流芳。
這就是李靖的一生。
李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他給後世留下了非常珍貴的遺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書《李衛公問對》,內容為記錄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關於軍事、政治等問題的問答,其中很多內容現在讀來依舊振聾發聵。
(一)關於奇正相變之術
「奇」與「正」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一對重要概念。《老子》最先提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也就是說,治理國家要用正道,克敵制勝要用詭道。《孫子兵法》提出了「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的觀點,其他各兵家都對奇、正問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解釋。
在《李衛公問對》中,關於奇正問題的討論,關於如何靈活使用兵力的問題佔有很重要的分量。李靖認為,「奇正」在實戰中最重要的應用還是作戰指揮方面,在戰場上,哪支部隊是「正兵」,哪支部隊是「奇兵」,「正兵」與「奇兵」如何使用,是考驗將領指揮能力的重要標準。
在戰場上正確運用奇正的變化,最重要的就是把奇正的變化同虛實的變化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戰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有效的偽裝和欺騙,要達成進攻的突然性,如果沒有欺騙和出奇制勝,那麼戰爭是很難成功的。所以李靖提出了一個鮮明的觀點: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
(二)關於攻防原則的論述
攻防原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