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而勝-管仲 尚儒 978757720348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NT$31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不戰而勝-管仲
ISBN:9787577203485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尚儒
頁數:33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577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 以無形之刃破敵,憑絕對實力講話!從籍籍無名的貧寒之士,到「華夏第一相」,被譽為「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
◎ 經商數次血本無歸,他卻以商止戰,數次以極具創造力的貨幣手段使敵人未戰先潰,堪稱經濟戰的鼻祖。
◎ 從軍屢成戰場逃兵,卻九合諸候,一匡天下,使原本偏居東海一隅的齊國國富兵強、輔佐齊桓公統領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 管仲推行「慈於民,予無財;寬政役,敬百姓」的政策,盡量做到「靜其民而不擾,佚其民而不勞」,主張「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
◎ 「義利統一、相互為用」,管仲堅持把「義」放在首位,以義導利,以義生利。其與後世儒家思想中的「重義輕利」「以義制利」等觀念不謀而合,是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之一,對後世的治國理政之策有著深刻的影響。
◎ 管仲認識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故十分重視生產力的發展。
◎ 糧是定國之本。他在魯國高價收購布匹,在楚國高價購買麋鹿,在衡山國廣泛收購兵器,使三國錯失農時,糧食欠收,雖然他們財富堆積如山,卻一糧難求。結果管仲不動兵戈,不費民力,使這些國家不得不臣服於齊國。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內容簡介
"從籍籍無名的貧寒之士,到「華夏第一相」,管仲的人生之路可謂跌宕起伏。
他經商數次,血本無歸,從軍屢成戰場逃兵,甚至險些射殺他日後效忠的齊桓公。直到被摯友鮑叔牙力薦為齊相,他才有機會施展抱負。他對內大興改革,以「禮義廉恥」之法樹人,以「鹽鐵」「輕重」之道強國;對外力主「尊王攘夷」,數次以極具創造力的貨幣手段使敵人未戰先潰,堪稱經濟戰的鼻祖。最終使原本偏居東海一隅的齊國國富兵強、輔佐齊桓公統領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本書對權威史料進行了新的挖掘和解讀,將管仲的命運與決擇置放在那個禮崩樂壞、風雲激蕩的歷史背景下,再現那些國與國、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的博弈,帶領讀者去回顧管仲力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的傳奇人生。"

作者簡介
尚儒 歷史學碩士,湖北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協會會員,出版作品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用毅志統治王朝的女人:武則天傳》《隱忍謀天下:司馬懿傳》,還在《意林》《十月》《花城》等文學雜誌發表過多篇文學作品。

精彩書評
"◎ 以無形之刃破敵,憑絕對實力講話!從籍籍無名的貧寒之士,到「華夏第一相」,被譽為「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
◎ 經商數次血本無歸,他卻以商止戰,數次以極具創造力的貨幣手段使敵人未戰先潰,堪稱經濟戰的鼻祖。
◎ 從軍屢成戰場逃兵,卻九合諸候,一匡天下,使原本偏居東海一隅的齊國國富兵強、輔佐齊桓公統領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 管仲推行「慈於民,予無財;寬政役,敬百姓」的政策,盡量做到「靜其民而不擾,佚其民而不勞」,主張「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
◎ 「義利統一、相互為用」,管仲堅持把「義」放在首位,以義導利,以義生利。其與後世儒家思想中的「重義輕利」「以義制利」等觀念不謀而合,是中華優秀傳統思想之一,對後世的治國理政之策有著深刻的影響。
◎ 管仲認識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故十分重視生產力的發展。
◎ 糧是定國之本。他在魯國高價收購布匹,在楚國高價購買麋鹿,在衡山國廣泛收購兵器,使三國錯失農時,糧食欠收,雖然他們財富堆積如山,卻一糧難求。結果管仲不動兵戈,不費民力,使這些國家不得不臣服於齊國。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目錄
"
第一章 苦勵志 智者傳道
第一節 管山使晉
第二節 夷吾,夷吾,奈之何
第三節 智者講道授術
第二章 謀生計商場結友
第一節 北上問前途
第二節 初探商路
第三節 大商之道,義利兼濟
第四節 棠邑經商
第三章 尋明主壯志不泯
第一節 南訪季梁北從軍
第二節 故人重逢
第三節 棄商入仕
第四章 潔吾行教化人倫
第一節 人倫德行,立身之基
第二節 兄妹復燃舊情
第三節 以討伐轉移視線
第四節 出謀伐紀,復九世之讎
第五章 齊生亂伴主逃亡
第一節 計議他鄉避難
第二節 齊侯霸道揚威
第三節 因果相依:貝丘驚變
第六章 爭君位一箭結仇
第一節 黃粱一夢
第二節 一箭結仇
第三節 公子小白繼位
第四節 齊敗魯師于乾時
第五節 鮑叔牙救才,管仲為卿
第七章 惜良才金台拜相
第一節 長勺之戰
第二節 築台拜相
第三節 首合諸侯
第八章 定國策德服諸侯
第一節 德為基,民為本,理順政綱
第二節 親兄弟國,以誠信取信於諸侯
第三節 舉火授爵,寧戚遊說
第九章 官山海安定民生
第一節 官山海之策
第二節 相地而衰征
第三節 懲治高利貸
第四節 打擊鹽霸
第十章 廣開源增強國力
第一節 商業戰爭
第二節 設立女閭
第三節 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十一章 圖霸業尊王攘夷
第一節 救燕滅山戎
第二節 征孤竹,平令支
第三節 為邢、衛築城
第四節 定魯之亂
第十二章 伐強楚包茅納貢
第一節 野蠻生長的楚國
第二節 征服強楚
第三節 召陵定盟
第四節 穩定周王室
第十三章 匡天下葵丘論道
第一節 鄭國折服
第二節 葵丘會盟
第十四章 憂國運夕陽晚照
第一節 尚可辨鬼物
第二節 病榻論相"

精彩書摘
"管仲十二歲時,便不再去慎邑的學塾讀書,他覺得學塾已經不能再教授自己更多的知識學問了。在家裡,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幫母親做事。他時常砍柴,挑到城裡去賣錢或換點家裡需要的東西;下雨天,則在河溝里捕捉魚蝦,既可做自家菜肴,也可到城裡去賣錢。這雖勉強算是財路,但離他「鐘鳴鼎食」的生活目標,相去甚遠。
一天,管仲挑柴到城裡去賣,途中遇見一位常在潁水邊垂釣的老者。他禮貌性與老者打過招呼后,正要擦身而過,忽聽得老者說道:「公子此趟入城切要快去快回,免得淋雨生病。」
管仲遲疑了一下,放下挑子,問道:「這青天白雲,日光炫目,老伯何出此言?」
「老朽只是擔心公子淋雨生病。」老者認真說道。
管仲還想再問,老者擺了擺手說:「公子快去吧,免得耽誤了時辰。」管仲只得挑起柴,快步往城裡趕,一路上他都在想著老者之言是何意,但越想越是一頭霧水。管仲的這擔乾柴很幸運地被人買下,想起老者的勸誡他不敢多逗留,立馬折返回家。他希望歸途中還能遇上那個垂釣老者,以釋疑解惑。
說來也巧,管仲剛走到之前與老者相遇的地方,就聽見一陣春雷炸響,烏雲滾滾而來,霎時間天地間昏暗一片。他心中大駭,不知往何處躲避,忽抬頭看向前,只見那個老者拿著竹笠和蓑衣站在離他不遠處,正向他招手。待管仲走近,老者問:「公子是往茅廬避雨,還是穿戴雨具繼續趕路?」管仲沒絲毫猶豫選擇了前者,此時一道閃電劃過,天空像突然裂開了一道口子,豆大的雨點從裏面傾瀉而出。
管仲隨老者跑進了茅廬,老者搬來木樁凳讓他坐下,緩聲說道:「公子入茅廬,除了避雨,想必還有不少疑問求解吧。」
管仲木訥地點點頭,兩眼直直地看著老者。他這時才發現,老者神情俊朗,目光深邃,透露出智者氣質。
「我與你之淵源,說來話長。」老者將自己的木樁凳往管仲身邊靠了靠,接著說道,「四百多年前的牧野一戰,周武王姬發戰勝了商紂王帝辛,滅商立周,但他並未完全殲滅商的武裝力量,以示仁德治天下。為了控制各方,威服南土,周武王決定『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定鼎于郟鄏(洛邑)。同時,為了統治商朝的遺民,武王採用周公的分化利用策略,對他們既要進行武力監視,又要施以籠絡。通過紂王子武庚控制商人,並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加以監督,把商王畿分為邶、衛、鄘封區。殷都以東為衛,由管叔監之;殷都以西為鄘,由蔡叔監之;殷都以北為邶,由霍叔監之。
「很可惜,第二年周武王病逝。臨終前,武王將封在魯的周公旦喊到面前交代,決定由他攝政將周朝大業延續。旦考慮到兄弟太多,如果宣布武王的這個決定,天下會由此不得安寧,剛剛平定的局面,勢必會狼煙再起!於是,與太公姜尚商量后,他毅然決定由武王的兒子姬誦繼位,成為周成王。但成王誦年幼,還不能獨立管理朝政,旦又以成王年幼,自己代成王行事。對此,管叔鮮非常不滿,認為旦借口讓姬誦繼位,實際上仍是為了篡權,於是煽動蔡叔、霍叔,慫恿蟄伏已久的武庚及東方諸方國,以『周公將不利於孺子』為借口,企圖起兵奪位。
「武庚早有復國的野心,聽到管叔有這種想法,自然高興,立刻開始滅周復商的謀划。為了探明蔡叔度和霍叔處的態度和立場,他決定親自造訪這『三監』。他先分別派人送給三位諸侯王上千鍾瓊漿,然後一一登門拜訪。在與他們的寒暄和觥籌交錯中,他探聽到他們對周公旦不滿的具體原因。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朝中已有人動員召公奭出面質問周公旦。武庚聽聞后更是竊喜,立刻按照三位諸侯的喜好,分別送上珍貴禮物。管叔鮮得了寶貝,高興得不得了,連連拍著武庚的雙臂說:『得君如此厚待,不知何以為報!君之恩惠重於江山啊!』武庚提醒說:『管叔醉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啊!若不成大業,何談富貴?』管叔鮮明白過來,連連說:『君之所言極是!我們都盼著成就一番大業。只怕力量還不足以與周相抗。』武庚覺得管叔鮮言之有理,為了收買人心,他將當初商紂王賜予自己的珍貴鼎器取出來,分別送給奄、庸、蒲姑、熊、盈及徐夷、淮夷等諸侯,表明如果他們願意追隨自己滅周復商,一定保他們萬世榮華富貴。這些諸侯國的武裝力量一旦調動起來,無疑是成功的有力保證。武庚再次鼓動他們,稱事成之後,幾位諸侯不僅能擴大疆域,且不用再向朝廷進貢,每年還能夠得到朝廷的封賞。這些諸侯都大受鼓舞,紛紛表示願意出兵相助。
"

前言/序言
"中國歷史上相星璀璨,而管仲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顆。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說:「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他在《史記·管仲傳》中又讚揚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齊桓公運用管仲之謀,在那個戰爭頻仍的年代,發展經濟,改革內政,富國強軍,終於使偏居東海一隅的齊國,成為稱霸于諸侯的一流強國。
管仲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為他贏得了「華夏第一相」的稱譽。他在齊國的從政生涯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初涉齊國政壇。
管仲和好友鮑叔牙早年分別輔佐齊僖公之子公子糾、公子小白,後來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公孫無知相繼被殺,國內無君,管仲和鮑叔牙又分別護送公子糾、公子小白回國爭奪君位。結果,公子小白(即齊桓公)成功登上君位,公子糾則為魯國所殺,管仲也作為俘虜從魯國被押解至齊國。
第二個階段,被齊桓公拜為國相。
管仲為幫助公子糾爭奪君位,曾半路截擊公子小白,用箭射中其衣帶鉤,但被公子小白裝死騙過。鮑叔牙幫助公子小白登上君位以後,齊桓公有意拜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鮑叔牙表示自己有五個方面不如管仲,即「寬惠愛民」「治國不失秉」「忠信可結于諸侯」「制禮義可法於四方」「介胄執枹,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鮑叔牙堅定地認為管仲有傑出的治國才能,深信只有管仲才能把齊國治理好。齊桓公最終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摒棄一箭之仇,拜管仲為國相,后尊其為「仲父」。
事實證明,鮑叔牙的判斷是正確的。管仲得鮑叔牙之薦成為齊相,齊桓公則在管仲的輔佐下成就了中原霸業。「管鮑之交」也因此成為千古美談,管仲感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第三個階段,輔佐齊桓公稱霸中原。
管仲為相后,對內大興改革,使齊國國富兵強;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富國強兵。對內,他在全國劃分行政區,組織軍事編製,設置官吏管理,並把經濟建設放在首位,重視百姓訴求,推行「慈於民,予無財;寬政役,敬百姓」的政策,盡量做到「靜其民而不擾,佚其民而不勞」,主張「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其經濟措施包括:發展農業生產,實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稅收政策,禁止貴族掠奪私產;又規定由國家統一鑄造錢幣,發展商業,鼓勵貿易,實行鹽鐵專營制度等,使齊國在政治上安定穩固,在經濟上富足殷實,也為齊國擔起號令諸侯的重任打下了基礎。
對外,針對各國之間戰亂不斷、又有邊族虎視中原的情況,管仲建議齊桓公適時打出「尊王攘夷」的大旗,依靠齊國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團結諸侯,一致對外。打敗侵燕的北戎,「存邢救衛」,制止狄人侵襲,又擊敗兵力強大的楚國,重新確立周天子的權威。之後,在周天子的授意下,齊桓公以會盟的形式統領諸侯,征伐外敵,興名正言順之師,使齊國稱霸于諸侯。
在維護齊國利益的同時,管仲盡量依禮兼顧他國的合理利益。參与會盟的諸侯國,儘管國力存在差距,但是在討論重大問題時,各諸侯國地位平等,共同商議。管仲堅持「義利統一、相互為用」的原則,特別是在「利」與「義」發生衝突時,要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