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自己的房間 弗吉尼亞.伍爾夫 978757720356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NT$31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一間自己的房間
ISBN:9787577203560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弗吉尼亞.伍爾夫
頁數:14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540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天才女作家伍爾夫寫給千萬讀者的「女性獨立清醒之書」——要爭取財務自由與空間自由!
本書源自伍爾夫在劍橋大學的演講,1929年出版后風靡全球,感動千萬讀者。伍爾夫說——
「一個女人如果打算寫小說的話,那她一定要有錢,還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500鎊」「一間房」,是伍爾夫身為女性所呼喚的兩種自由——財務自由,可以獲得閑暇去寫作;空間自由,可以獲得獨立思考的餘地。這兩種自由同樣是當代女性仍在追求的理想。
經典作家的女性困境書寫——直擊你所關心的所有女性生存痛點。
作為女性,要如何認清自身的境遇,積極爭取獨立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地位?
怎樣獲得獨立思考,自由生活的能力?
如何發揮出女性的最大優勢,在事業上成就自我?
你所關心的女性當下生存中的痛點,伍爾夫在這本書里都有寫到,讀完醍醐灌頂。
當代問題的文學解救之道——一種跨文化語境下的女性命運思考。
這部作品雖然距今已有上百年,但是作品中提及的女性需要一間自己房間的訴求、女性生存的困境、歷史對女性的偏見、女性面對的共同命運以及女性貧困對其創作的影響等問題,仍然是當代女性正在面臨、尚未解決的問題,即使在一種跨文化的語境下,還是會讓我們產生深深的共鳴和富有現實意義的啟發。
楊莉馨教授誠意導讀推薦,全新解讀。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知名學者楊莉馨為本書誠意導讀推薦,全新解讀——
伍爾夫強調的女性擁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對於保有獨立人格的重要性,其有關「一間自己的房間」的著名象徵,不僅已經成為,還將繼續成為激勵中國女性不斷爭取獨立的物質與精神空間、為社會進步和民族富強貢獻出色才情與創造力的重要思想資源。
全新譯註,復古封面設計,隨書附贈設計師精美手繪藏書票。
全新譯註,新增「作者小傳」板塊供讀者對照閱讀,穿插數幅伍爾夫珍貴生活照;復古封面設計,內外雙封,封面主色選用深邃、冷靜的藍,寓意本書思考的深度;內文紙質優良,80g進口環保輕型紙,入手輕盈;隨書附贈設計師精美手繪藏書票。

內容簡介
本書源自伍爾夫在劍橋大學的演講,1929年出版后風靡全球,感動千萬讀者。
伍爾夫講述了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生存的困境、歷史對女性的偏見、女性面對的共同命運以及女性貧困對其創作的影響等問題;提出女性要認清自身的境遇,積極爭取獨立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地位,獨立思考,自由生活,發揮出女性的最大優勢,成就自我。
女性若要成為偉大的作家,其先決條件是要爭取獨立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一間自己的房間。唯有這樣,女性才能敞開心扉,平心靜氣地從事文學創作,而不受外界的干擾,才華得以充分展現。本書是伍爾夫最重要的非虛構作品,也是女性主義文學的宣言。

作者簡介
弗吉尼亞·伍爾夫
1882-1941
英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出版商,20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驅。
生於英國倫敦的文藝之家,9歲時嘗試寫作,用詞語代替玩具。
13歲時,母親因病去世,22歲時父親去世,這給伍爾夫的一生帶來揮之不去的悲痛。
她革新英語語言,摒棄傳統小說結構,嘗試用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描繪人們心底的潛意識。BBC曾推選出「100部塑造了我們世界的小說」書單,其代表作《一間自己的房間》《到燈塔去》《達洛維夫人》《奧蘭多》等就位列其中。
董靈素
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學碩士。
譯作《上鏡:別慌,鏡頭沒那麼可怕》《抹黃油的一面朝下》。

精彩書評
它刺痛我,使我流淚,不停顫抖。我被深深地打動了,以至於我想要儘可能地讀得慢些,再慢些。一個段落里我會來回讀個三四遍,才會推進到下一個段落。
——美國作家 保羅·奧斯特
伍爾夫一隻手擋住命運的襲擊,另一隻手匆匆在紙上記下自己想寫的東西。
——奧地利作家 弗蘭茲·卡夫卡
我三四十歲,五十歲,都讀過伍爾夫,六十多歲時,看懂了。
——中國當代作家 木心
伍爾夫說:女性文學總是大?的、真誠的、忠於女性感覺的。伍爾夫不僅這樣說,更敢於這樣做。這本《一間自己的房間》,每一個字都迴響著工業革命之後女性解放的腳步聲。讓讀者感慨至深的是,伍爾夫九十五年前在這本書中熱切地祈望:將來的女性擁有自己的時間、書籍和「一間她自己的房間」——這依然是當下許多女性遙不可及的目標。這本書的分量正在於此,它彷彿一束文學之矢,強力射向女性命運和人生意義的關鍵問題,箭箭中靶,在宏大的歷史坐標上,發出銳利的天問。
——復旦大學教授 梁永安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精彩書摘
第一章(節選)
你也許要說,我們的主題是「女性和小說」,這跟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接下來, 我會解釋的。接到邀請來談談「女性和小說」的主題后,我就坐在河邊,思考這兩個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就這個話題,我可以簡單地評論一下范妮·伯尼?,談一談簡·奧斯汀?,也許還可以向勃朗特三姐妹?致敬, 再形容一下冰雪中的海沃斯牧師家?。如果可能的話, 還可以說說關於米特福德?小姐的俏皮話,委婉地恭維一下喬治·艾略特?,再提一下蓋斯凱爾夫人?,這樣就可以了。但是,仔細一想,這兩個詞似乎並不簡單。「女性和小說」這個主題,或者你們想讓我談的,可以是女性以及她們的形象,也可以是女性和她們寫出來的小說,或者,女性和關於她們的小說;三者或許將不可避免地混雜在一起,而你們希望我從這個角度來說一說。當我這樣來思考這個主題的時候,似乎是最有趣的,但也遇到了一個致命的問題:我可能永遠無法得出一個結論,也永遠無法履行一個講師的首要責任,也就是說不能在一個小時的演講后,提供一些至理名言,讓你們抄寫在筆記本中,然後擺在壁爐架上。我所能做的是,從小處著眼,發表一點意見:一個女人如果要寫小說,就必須有錢和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正如你將看到的那樣,女性的本質和小說的本質,這兩個問題懸而未決。我推卸了為這兩個問題找到答案的責任。在我看來,女性和小說,仍然是沒有解決的問題。當然,為了彌補這一點,我會儘可能跟大家談談,關於房間和金錢,我是怎麼想的。在你們面前,我會充分而且自由地說出這個觀點是如何形成的。或許,當我坦陳觀點背後的想法和偏見時,你們就會發現它們跟女性和小說的關係。
無論如何,當一個話題引起高度爭議時——任何關於性別的問題都是如此——任何個體都是沒法給出終極答案的。我們只能表明個人如何形成自己的觀點。只有當觀眾觀察到演講者的局限、偏見和特質時,他們才有機會得出自己的結論。這裏所說的小說可能包含著比事實更多的真相。因此,我會利用作為小說家的自由和特權,跟你們聊聊,來到這裏前兩天的故事——在演講的重重壓力下,我是如何思考這個主題,讓它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自然生髮的。無須贅言,我接下來要描述的東西,純屬虛構。「牛橋」是杜撰的;芬漢姆學院也是假的,「我」只是一個駕輕就熟的人稱代詞。我會信口開河,但其中可能夾雜著一些事實真相,由你來負責找到它,並且決定它是不是值得保留。如果它一文不值的話,你大可以把它扔進廢紙簍里,然後一忘了之。
一兩個星期前,在十月份的好天氣里,我(你可以叫我瑪麗·伯頓、瑪麗·西頓、瑪麗·卡米克爾或者任何你喜歡的名字,這並不重要) 坐在河邊,陷入沉思。我剛剛提到的負擔,要做「女性與小說」的演講,需要就這一主題得出一些結論,隨之而來的偏見和激情簡直壓得我抬不起頭。我左右兩側是某種不知名的灌木叢,金黃色的、猩紅色的,閃耀著光芒,彷彿被火的溫度灼傷了似的。在更遠一點的岸邊,柳樹綠條垂下,宛若頭髮披在肩頭、哀哭不休的人。河水隨意地倒映著天空、橋樑以及色澤灼熱如火的樹木,當大學生划船經過,倒影破碎又複合,完整如初,彷彿從未被攪碎過。在那裡,我簡直可以沉思默想一整天。沉思——我們似乎用了一個更高級的詞彙——將其釣線拋入溪流。時間流逝,它在水草和倒影之間來回搖擺,任由水流將它抬起又沉落,直到——你知道的,突然一沉——一個想法凝結在釣線的尾端,接著將它小心翼翼地拉回來,萬分仔細地把它安置妥當。唉,把它平放在草地上,我的想法顯得多麼渺小,多麼無關緊要,要是一個垂釣好手,一定會將這種小魚重新送回水裡,等著它長大一點,再釣回來,然後大快朵頤。算了,我就不讓你再為這個想法勞心費神了,不過在我接下來的演講中,如果你仔細聽的話,或許能發現它的蹤跡。
但是,無論這條魚多麼幼小,它還是具備沉思的神秘特性,將它放回你的腦海里,它立刻就變得興奮起來、重要起來。它時而飛游,時而沉潛,四處閃回遊走,惹起一串串紛亂的思緒,簡直一刻都停不下來。就這樣,我發現自己在草地上快步疾行。突然,一個男人的身影闖入,打斷了我。起初我也不理解這個身穿禮服的怪人是在沖我打手勢呢!他的表情驚恐又憤慨。直覺而非理性告訴我,他是個學監,而我是個女人。這裡是草皮,那裡才是小路。只有研究員和學者才能在草地上散步,碎石路才是我的屬地。這樣的沉思全靠一時興起。當我重新回到小路上,學監的胳膊放下了,他的表情也恢復了如常的平靜。雖然草坪的確要比碎石路好走,但碎石路也妨礙不大。我想對研究者和學者提出的唯一指控是,為了保護他們的草地,沿襲他們維持了300 多年的傳統,我的小魚被嚇跑了。
如今,我已不記得到底是什麼讓我忘乎所以地闖入禁地。平靜祥和的精神宛如天堂降臨的祥雲,如果這片祥雲要在哪裡駐足,那一定會是十月和煦的清晨,「牛橋」的校園和庭院中。在這些校園中漫步,走過那些古老禮堂,現實的粗糲都變得平滑;身體就像被罩在一個神奇的玻璃屋中,聲音無法穿透,思想也無須被現實煩擾(除非有人再次闖入草坪),可以隨心所欲地進入與此時此刻相宜的遐想。偶然間,飄散的記憶里,浮現出了一篇談及長假中重訪「牛橋」的舊散文,進而想到了查爾斯·蘭姆?,威廉·梅克皮斯·薩克雷?曾將蘭姆的一封來信舉到前額的位置,稱他為「聖查爾斯」。的確,在所有過世的作家中(我想到誰便說誰),蘭姆是與我最意趣相投的一位。有人會想問他:請告訴我,你是如何寫出散文的?我覺得,馬克斯·比爾博姆?的散文已經十分完美了,而蘭姆的散文比他的還要卓越,蘭姆的想象力不斷閃現,才華在電光石火間迸發,雖然為文章留下了一些微瑕,但賦予了詩意。蘭姆來到「牛橋」,差不多是一百年前的事了,他一定寫了文章,標題雖然我已經記不起來,但文中寫到他在這裏看到一篇彌爾頓?的手稿,可能就是《利西達斯》。蘭姆寫道,一想到手稿的字詞或許和現行的版本不太一樣,他就震驚不已,因為光是想想彌爾頓修改原詩的可能性,他都覺得是一種褻瀆。此後每當讀到《利西達斯》,我便會猜測彌爾頓到底修改了哪些詞,為什麼修改這些詞,藉此來自娛自樂。我又想到,蘭姆所參觀的這件珍品距離我只有幾百碼,我可以追隨蘭姆的腳步,穿過四方的庭院,到珍藏手稿的知名圖書館里去。就在我向著目標走去時,我又想起薩克雷的《埃斯蒙德》?也保存在這裏。批評家常說,這是薩克雷最完美的小說。但根據我的回憶, 這部小說矯揉造作的風格、刻意模仿18 世紀的文風,反而妨礙了他,除非薩克雷可以將18 世紀風格用得自然而然,只要看一下手稿,了解他這樣的改動是為了讓文風更優美,還是讓文意更完整,便可以證明這一點。不過,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到底何為文風、何為文意。不過,我已經來到了圖書館的門前。我一定推開了門,因為一個守護天使立刻出現在門前,擋住我的去路,只不過他並沒有長著一雙雪白的翅膀,而是身著一襲黑袍,原來是一位謙遜溫和的銀髮老人。他擺擺手,低聲說道:女士必須在校內人士的陪同下,或者手持介紹信方可入內。

前言/序言
導讀
「女性獨立清醒之書」:《一間自己的房間》
《一間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是20 世紀西方女性主義文化與文學研究先驅、英國意識流小說大師弗吉尼亞· 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 的著名隨筆作品,中文亦常譯為《一間自己的屋子》。
1928 年10 月20 日和26 日,伍爾夫應邀前往劍橋大學的紐漢姆女子學院和格頓女子學院,發表了以「女性與小說」為主題的兩次演講。此時的伍爾夫已因實驗性的短篇小說《牆上的斑點》《丘園記事》,和長篇小說《遠航》《夜與日》《雅各的房間》《達洛衛夫人》《到燈塔去》等等,成為英國現代主義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新星。作為衝破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男權文化對「家庭天使」的重重圍困,終於在「布魯姆斯伯里圈子」自由的精神氛圍中獲得新生的青年知識女性,在這兩次演講中,伍爾夫對英國文學中的女性傳統進行了鉤沉,追溯了溫奇爾西夫人安妮·芬奇和瑪格麗特·卡文迪許公爵夫人的詩歌、多蘿西·奧斯本的書信、阿芙拉·貝恩的劇作,以及18 世紀以來的女性小說等對於刷新既有文學史的重要意義,體現出具有鮮明女性意識的歷史觀與文學觀。1929 年3 月,深為自己的觀點所激動的伍爾夫對兩次演講進行了合併,以《女性與小說》為題發表於美國《論壇》雜誌。1929 年10 月,在對《女性與小說》進一步修改、補充的基礎上,她以《一間自己的房間》為題,出版了演講稿。
作為天才小說家的伍爾夫,即便是在寫作隨筆或評論性文字時,依然偏好運用打比方、講故事的方式展開,一方面娓娓道來、形象可感,另一方面特別易於將讀者帶入作家預設的情境之中,理解與接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