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醫生手記 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 978757101873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
NT$43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無國界醫生手記
ISBN:9787571018733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
著編譯者: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
頁數:28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475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不刻意煽情,只記錄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正身處的真實的前線。
·真理,值得他們穿越千山萬水,值得他們走進本不屬於他們的天災人禍。他們的真理是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人道精神,是不分國界的救死扶傷和醫者仁心。·對無國界醫生來說,「人道」不是口號,也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此次修訂再版的《無國界醫生手記》新增了11篇來自中國內地救援人員的故事,希望更多人能夠通過這本書看見人道危機中被忽略、被遺忘的人群,知道在世界各處的災難之地,也有許多中國青年正挺身而出。

內容簡介
在無國界醫生北京辦公室工作多年,每每聽到人們談起《無國界醫生手記》,心弦都會為之觸動,尤其是當我知道有人在大學時代讀到這本書,從而萌發了加入人道工作的志向,並在工作幾年後真的加入了無國界醫生的前線工作時。
幾年來,我們也多次聽到讀者反饋,希望重印這本書,希望看到更多無國界醫生的故事。於是,我們現在推出了新版的《無國界醫生手記》,保留了一些曾經讓我們為之痛心、揪心、振奮的過去的故事,也增加了11篇新的故事,作者來自北京、山東、廣東、湖北、上海、新疆 讓人一窺就來自我們身邊的救援人員的風貌,他們的文字或嚴謹理性,或活潑張揚,或溫婉。
希望這本書,能帶你走進無國界醫生的世界。也許會有一天,你也會是講述故事的人。
——特約編輯 魏保珠

作者簡介
本書由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合著。
無國界醫生(法語名Medecins Sans Frontieres,英語名Doctors without Borders,簡稱MSF)是一個獨立的、專事人道救援的國際非營利團體。1999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成員皆遵守醫療道德,遵循不偏不倚和中立原則,不分種族、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場,為身處困境的人群以及天災人禍和武裝衝突的受害者提供緊急醫療援助。每年,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的三千多位救援人員,聯同在項目當地聘請的四萬多名當地員工,在約70個國家救傷扶危。

精彩書評
「聽到『無國界醫生』這一稱呼是1988年我任四川省衛生廳廳長時。但讓我真正了解這一國際人道救援組織,還是15年前我任衛生部副部長訪問非洲一個國家時。當時,那個國家貧窮,疾病多,醫療條件又差。我在參觀該國基層衛生工作時,偶然見到了為防治瘧疾等傳染病工作的兩名女性無國界醫生,她們在生活和工作條件都十分艱苦的條件下,起早貪黑,兢兢業業為貧窮、危困中的人群實施人道救援工作,讓我十分感動。她們真不愧為白衣天使,值得我學習和尊重。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參加這一為人類健康、為人民造福的慈善國際組織。」
——殷大奎,原衛生部副部長、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中國醫師協會終身名譽會長
「為人道,愛心奉獻無國界;保醫療,緊急救援有醫生。」
——王智瓊,廣東省醫師協會首任會長
「在我從事全球健康治理和婦幼健康多年的科研與實踐中,我越來越感受到一個事實,那就是疾病的根除已經完全跨越了國家的物理邊界;想要解決一個本地的問題,往往需要從全球化的角度尋找解決方案。閱讀《無國界醫生手記》時,這種感受愈發強烈——無國界醫生的工作,源於人性中最樸素的守望互助的情感,更終於你我每一個人的健康與福祉。」
——唐昆,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副教授
「做只蚍蜉,去撼大樹。理想主義永遠不死。」
——豆瓣讀者
「好書,樸質而有深度,何為人道,行動比言語更重要,本書講述的就是這群行動起來的人。」
——豆瓣讀者

目錄
從旁觀到投入
從中國走向世界——潘淵 3
被士兵看守的孕婦——屠錚 21
走進世界最大難民營——張凱淇 27
無國界醫生又撮合了一段情緣——芳索斯 37
救援日與夜
鬼門關上救孩子——黃婷蕙 45
抓住她的手——李雪峰 59
永記心底的回憶——阿依夏·那萬 81
靈活與堅持——韋雷 91
在伊拉克重症病房的 120 天——劉一雲 101
在痛苦中回憶
我在徐風中苦思——施祖翰 117
盧安達種族屠殺目擊記——扎朗尼 123
恐懼與希望——路薏絲 133
我的昆都士回憶——趙一凡 139
昆都士的痛失——托馬斯 153
一些人,一些事
我的患者庫茲瓦約——周吉芳 175
我的海地手記——張滋洋 185
伊曼的追尋——溫達德 199
不舍依依——羅南芝 203
成長的旅途
我的奇遇之旅——柴溪 215
一名流行病學學者在前線項目能做什麼——張美文 239
一路走過的風景——黃媛 247
無國界醫生對我意味著什麼——魏釗華 261
附錄一 無國界醫生50年大事紀要 275
附錄二 加入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的行列 282
附錄三 無國界醫生章程 284
特約編輯手記 285

精彩書摘
從側面看人道工作
2001年1月,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格康尼(Kenny Gluck)在車臣被武裝分子擄走,音訊全無,生死未卜。當時尚有另一名救援人員在哥倫比亞被綁架未獲釋。整個組織憂心忡忡,儘力營救。就在這時候,我偶然讀到格康尼在出事前一年寫給無國界醫生決策層的一篇文章,深為震動。
文章洋洋數千字,力陳無國界醫生為什麼應該留在車臣工作。它列舉了內戰爆發以來車臣平民的苦難,分析北高加索地區局勢的嚴峻(1994—2000年已有多名外國救援人員遇害,曾遭綁架的有50多人)。當時絕大部分的救援組織已因安全理由撤離。「正因為危險,困苦中的人就更缺乏支援,更需要人道援助。」據理力爭,鏗鏘有聲。大抵說服了眾人吧,項目得以維持,許多人受益,他卻不幸身陷自己預料的險境。
是什麼樣的人明知危險,卻自願地走進原不屬於他們的天災人禍?是什麼驅使他們面對重重阻撓睏乏,依然堅持?我開始留意這些前線人員,聆聽他們的故事,細讀他們的書信,透過他們的眼睛看危困中的人群,並決定結集讓更多人能從側面了解人道工作和從事人道工作的志願者。
無國界醫生工作的地區多缺乏電力供應,工作隊日落而息;戰亂和偏遠的地域也沒什麼娛樂。飯後睡前與休息日都適宜寫長信。本書選取了部分書信和電子郵件,另外也向一些志願人員約稿。或許因為有了時空的距離,毋須擔心對當時當地的項目造成意想不到的影響,大家實話實說,對實際行動中遇到的衝擊、挫敗、困惑、驚懼或喜悅,暢所欲言。
參与前線工作的救援人員每年兩三千名。能直接聯絡上並取得手稿的,都與香港有關。他們或直接參与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的發展,或經由無國界醫生香港辦事處招募派往前線,或親身在香港的越南船民營工作過,又或曾到訪香港介紹其從事的項目。手稿都是原作者個人的心聲,不代表組織立場,而且個人經驗必然受時空局限的影響,本書特為每篇手稿提供背景資料以供參考。
在數碼相機未流行的年代,要取得前線工作、生活的影像實錄,很不容易。兵荒馬亂環境下前線人員要自保還要工作,自然顧不上拍照。于落後地區買膠捲、沖曬膠片、保存底片,有一定難度 ;也有過郵遞遺失或緊急撤離什麼都拿不走的情形。偶爾,行動中心或地區辦事處有人員到訪,才採集得一鱗半爪的光影。幸蒙多位出入災區、疫區、戰區的專業新聞攝影師,允許無國界醫生使用他們的作品,本書才得以在救援人員私人照片與辦事處檔案之外,添上大師鏡頭下的影像,讓讀者一睹救援前線的實況。
本書從構想到與中國內地的讀者見面,為時近十年。這個原是工作之餘的「寶貝作業」,進度非常緩慢,從 2001 年徵集稿件至在香港初版,就用了 3 年。其間得到各方朋友幫助,不勝感激,尤其是促使結集成書的江瓊珠、建構全書肌理的許迪鏘,和給予了初版面貌的黃志輝。
感謝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讓本書中文簡體字版得以面世。為此我們特地向幾位曾在中國工作的海外人員約稿,又邀得參与無國界醫生海外工作的首位中國內地醫生和首位中國內地後勤人員執筆。過去 10 年,國際形勢有很大變化,人道工作者的人身安全受到更多威脅,組織內的分工也有變更,本版內容因而有所修訂,除添加一些較近期的文稿外,也擴充了附錄。
本書中文簡體字版在製作過程中,得蒙以下各位幫忙翻譯、校對、中文打字、搜集插圖等,謹此致謝 :薛廣建、陳廣慧、陳淑華、吳艷霞、張楚勇、陸航宇、趙捷、李懷秋及眾攝影師。人數眾多,不能盡錄,如有遺漏,懇請見諒。
策劃人 龍欣欣
2010 年 9 月 15 日于香港

前言/序言
匯聚理想的微光
寫這篇序言之前,我正好和兩位中國內地的第一批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聚會,雖然是第一次見面,卻彷彿認識許久的故人,溝通交流時有一種奇異的默契。聽他們聊起出任務的種種,我好像又回到了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日子,而在他們眼中,我看到的是熟悉的光芒。
時隔數年,《無國界醫生手記》再次出版,除了那些曾經讓我心潮澎湃的老無國界醫生的故事,我看到了更多來自中國內地的名字。這些名字里,很多是我所熟悉的隊友,他們的故事我聽過多次,每次重溫卻依然有全新的感受和收穫。我也看到了更多的新鮮血液注入,他們的描述帶我回到了我的第一次任務體驗,興奮、緊張、疲勞甚至是掙扎,當然還有無比的滿足感。一切都如此熟悉。
這種熟悉,我想就是無國界醫生的最重要特質之一吧。這特質不由一些細節化的規章、流程所設定,而是來源於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和彼此之間的認同感,那就是人道關懷和理想主義的情懷。這種人道關懷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不因政治、宗教等因素而偏倚,而是源於最樸素的人類情感和文明,著眼於人們最根本、最迫切的需要。這關懷,貫穿于《無國界醫生手記》里的一個個故事,並毫無阻礙地傳遞給讀者,相信一定會 鼓舞更多具有類似特質、懷揣同樣理想的人們投身於人道救援 活動。
記得我被問過最多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加入無國界醫 生去國外參与人道救援,身邊不是也有很多需要幫助的患者嗎?」我同意,即便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也有很多地 處偏僻的鄉村存在嚴重的醫療資源不足,而只要有像無國界醫 生一樣的組織召喚,我也會毫不猶豫地加入。我們在無國界醫生里參与的一次又一次任務,除了救助當地的人民,其實也是 在為自己儲備力量。在無國界醫生工作的經歷,無論是醫療經驗的積累,還是在資源匱乏地區應對挑戰和創新的嘗試,都會讓我們在返回國內的工作崗位時,能夠更好地為身邊的患者提 供日常服務,也使得我們將來有一天得以在消除地域性醫療資 源不平衡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想,這也是這本書的意義和目的所在。它並不是給某一個組織歌功頌德,而是通過這一個個「MSFer」的鮮活經歷,傳播人道關懷,消除各種邊界,讓我們回歸到「人」的基本需 求,匯聚起無數理想的微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 蔣勵
2023年5月9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