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戀記 張新穎 978753218948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文藝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迷戀記
ISBN:9787532189489
出版社:上海文藝
著編譯者:張新穎
頁數:24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436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 48篇隨筆,56部作品,30年迷戀記:一部外國文學經典私人書單。
《迷戀記》解讀奧登、王爾德、阿赫瑪托娃、納博科夫、博爾赫斯、本雅明、卡爾維諾等作家,論及《枕草子》《徒然草》《楊柳風》《菲雅爾塔的春天》等作品,分享如何閱讀經典:「一方面需要把經典裏面蘊藏的信息讀出來,讀到當下的世界里來,讀到你自己身上來;同時,也需要把當代的信息讀進去,把你個人的信息讀進去,讀到經典裏面去。」
※ 像張新穎教授一樣讀書,「抓拍」一個個迷人的「觸水瞬間」。
三十多年,張新穎老師在外國文學世界流連、穿行,自足於不求甚解而欣然會意的迷戀。他不經意而敏銳地捕捉一個個獨有的文學「鏡頭」:奧登雙頰與額頭上的綿延皺紋;阿赫瑪托娃隔窗插花的少女行為藝術;蘇珊·桑塔格初遇托馬斯·曼時敬畏與羞澀相交織的心情像一組組抓拍,表達一種未成形的存在,昭示一個語言從未達到過的空間。
※ 把張新穎的迷戀作為方法,建造我們獨自修行的精神廟堂。
現代社會讓人像機器一樣高速運轉,而本書,作者對於人的理解卻像在理解一棵樹。他的每次閱讀體驗,都是一處生命的引證,他借里爾克的書信告訴我們不必急於求成,「不算、不數,像樹木那樣的成熟」,借《楊柳風》告訴我們家園與遠遊的意義,借《小王子》學習愛與被愛。它能帶來一段休憩,讓讀者獲得與星空對視的寧靜感受。

內容簡介
《迷戀記》是一冊外國文學閱讀隨筆,48篇文章,論及王爾德、阿赫瑪托娃、納博科夫、博爾赫斯、本雅明、卡爾維諾等經典作家。隨筆從1991年延續至2021年,三十年的時間跨度,清晰呈現張新穎「不求甚解」卻仍然「長期迷戀」的私人閱讀史。這是一本讀者之書,感應的是那些給了這個讀者滋養的作者之書。
新版新增十篇。張新穎連綴起一個個奇妙的閱讀瞬間,我們不僅能夠跟隨他的腳步走進經典,領悟他如何從這些經典中汲取營養,更能夠和他一起且讀且行,感知這位閱讀者的生命本身,在與經典的相遇與會意中,逐漸成熟與開闊。

作者簡介
張新穎
一九六七年生於山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作品有: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沈從文九講》《沈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沈從文的前半生》《沈從文的後半生》;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遊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當代批評的文學方式》《斜行線》;隨筆集《不任性的靈魂》《迷戀記》《有情:現代中國的這些人、文、事》《啟明:雜記我的復旦老師們》《讀書這麼好的事》《漫長相遇:書和成長的故事》;詩集《在詞語中間》《三行集》《獨處時與世界交流的方式》等。
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文學評論家獎、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十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等多種獎項。

目錄
新版序 1
小 引 3
沒能成為的那個人 5
漢語中的外國文學 8
作家們 12
為什麼讀經典 17
精神領域的自主性所遭受的圍困 22
吸毒與語言實驗 29
《枕草子》和《徒然草》 37
《世紀的孩子》 40
請別射擊鋼琴師 44
空氣和天空的變化 47
書簡與照耀內心的光 51
收信人 57
「不可能,花兒擺得那麼美」 62
《菲雅爾塔的春天》 67
托馬斯·曼的幾篇藝術家小說 70
在定名之外 75
打開暗室之門 78
土星式英雄的迷失藝術 82
他被閱讀的大雪覆蓋得異常蒼白 86
襪子的內容和形式 93
反對審美化 96
垃圾之歌 100
看爸爸媽媽談戀愛 104
父親坐在黑暗中 107
河的第三條岸在哪裡 111
真的天方夜譚的樂趣 114
讀斯泰因自傳時的迷離之感 118
愛情、艷遇和世界 124
簡單說《無知》 128
明信片、電影、小說 133
鵝媽媽童謠 137
打開叢林這部書 145
《楊柳風》 151
為什麼凝望星空覺得美好 156
普希金右臂上的三隻鳥 160
「間離效果」 166
斜側身體站立的姿勢 169
和寫書的那個人見面,還是不見 172
通過自己懵懂的生活 180
漫長的相遇 185
不同年歲,不一樣的養料和表現 190
時間會把緣分轉來 196
為了獲得空白而跑步,抽煙,喝茶 200
艾柯有趣 206
書的價值和價格,還有人對書的感情 213
《阿麗思地下漫遊記》以及趙譯《漫遊奇境記》 220
歌 227
得書記 236

前言/序言
為什麼讀經典
為什麼讀經典?這個問題往往會被不知不覺地轉換成另外的問題:讀經典有什麼用途?有什麼好處?轉換了,我們還以為是同一個問題。既然我們這麼關心用途和好處,那麼也就不必迴避,直接的回答是:沒有什麼用途,沒有什麼好處。伊塔洛·卡爾維諾說:唯一可以舉出來討他們歡心的理由是,讀經典總比不讀好。他在《為什麼讀經典》(譯林出版社,二??六年第一版)里援引了一個故事:當毒藥正在準備的時候,蘇格拉底還在用長笛練習一首曲子。「這有什麼用呢?」有人問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學習這首曲子。」
在不同的時期讀經典,意義不同。青少年時代,每一次閱讀都是第一次接觸一個世界,如同在現實中接受新鮮的經驗一樣。許多年之後,也許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讀過的書,可是它已經把種子留在了我們身上,它持續地在我們身上起作用,雖然我們未必意識得到。「當我們在成熟時期重讀這本書,我們就會重新發現那些現已構成我們內部機制的一部分的恆定事物。」儘管如此,卡爾維諾還是認為,年輕時候的閱讀往往價值不大,「這又是因為我們沒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閱讀技能,或因為我們缺乏人生經驗」。基於這個理由,一個人在成熟的年齡,應該有一段時間去重新發現曾經讀過的重要作品,這個時候他會欣賞或者說應該欣賞更多的細節、層次和含義。「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對於以前一直未曾讀過的經典,也不妨假設是為自己保留了一個機會,「等到享受它們的最佳狀態」—包括最佳的年齡—來臨時才閱讀它們,「它們也仍然是一種豐富的經驗」。
關於重讀,我在另外的地方看到過兩個大詩人之間的交談。
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年輕的時候曾經去訪問過美國前輩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弗羅斯特說他十五歲時寫第一首詩:「我那時正在讀普雷斯科特,也許是閱讀他的書使我想到你們的國家,你讀過普雷斯科特的書嗎?」
「那是我祖父最喜歡讀的書之一,因此當我是個男孩時便讀過他的書,我願意重讀他的書。」
「我也喜歡重讀一些書。我不相信不重複讀書的傢伙,還有那些讀很多書的人。在我看來他們很蠢,這些現代的瘋子,這樣做只會增加學究的數量。我們應該經常認真地閱讀某些書。」
「一位朋友告訴我人們發明了一種快速閱讀法,我猜他們是想要把它介紹到學校里去。」
「他們瘋了,應該教別人的是慢讀,而不是填鴨式的讓人煩躁。你知道人們為什麼要發明這些玩意嗎?因為他們害怕。人們害怕無所事事,那會危及他們的安全。」
兩位詩人的談話涉及到了人所處的社會現實和閱讀環境。必須說,人應該知道他是在哪裡、在哪個位置上閱讀經典的。卡爾維諾假設了一種幸運的讀者,他可以把閱讀時間專誠獻給經典作家和作品,他的閱讀和當代生活的任何世俗方式—如為報刊寫評論,謀取大學教授職位,等等—無關,他甚至可以避免讀報紙。這樣幸運的讀者也許存在吧,絕大多數人卻不是,而且這樣的閱讀也未必合理。「當代世界也許是平庸和愚蠢的,但它永遠是一個脈絡,我們必須置身其中,才能夠顧后或瞻前。閱讀經典作品,你就得確定自己是從哪一個『位置』閱讀的,否則無論是讀者或文本都會容易漂進無始無終的迷霧裡。因此,我們可以說,從閱讀經典中獲取最大益處的人,往往是那種善於交替閱讀經典和大量標準化的當代材料的人。」
也可以說,閱讀經典,一方面需要把經典裏面蘊藏的信息讀出來,讀到當下的世界里來,讀到你自己身上來;同時,也需要把當代的信息讀進去,把你個人的信息讀進去,讀到經典裏面去。這個當下的世界和當代的信息,這個你個人,就是你在你的位置上所感受和意識到的,不必幻想你是在桃花源。這就是為什麼,你要知道你是在哪裡讀經典。
二??七年一月二十四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