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風景 丁帆 978755947575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消逝的風景
ISBN:9787559475756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著編譯者:丁帆
頁數:20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436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著名學者丁帆以私人名義向萬物發出的哲思
丁帆教授在學界的地位與影響力,和他本人的低調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要了解這位學者日常的所思、所想,汲取這位學者的人生智慧,唯有從他的隨筆之中。
*如一部電影,觀察並勾勒時代與社會
民國文人陳西瀅說他就愛南京的「半城半鄉」,如今南京已是現代化都市。哪一個發展到今天的城市不是如此呢?自然文明景觀+農耕文明景觀+工業文明景觀+現代商業景觀——這樣的「四疊紀」風景在哪一座城市裡不是同時存在的呢?
高度發展、繁榮的都市令人興奮,也讓人迷惘。要解開謎題,不如隨著本書慢慢走,慢慢看。
*豐沛的知識獲取
地理、人文、歷史;
東方文明、西方文明;
美術、文學、社會
事實上,上述這些本就相互交織、相互纏繞、相互關聯。打開本書,你能觸摸到這些脈絡。
*丁帆的散文到底多好看
為寫作者的丁帆,不同於一些散文、隨筆的庸常無味,他的寫作態度鮮明,文字赤誠坦蕩。
他獲中國散文最高獎——第五屆 「朱自清散文獎」,頒獎詞說:「作為學者的丁帆始終澎湃著思辨的激情和啟蒙的熱誠,丁帆的散文並非學術研究的餘墨花絮,而是人生際遇的感悟、朝花夕拾的追念、滄海桑田的重整,底里是寬廣的人文情懷和獨有的知識結構。」

內容簡介
《消逝的風景》以南京這一極具符號特徵的城市出發,寫南京今時、舊日人文風貌,又有作者親歷的南京變遷歷史,全書將記載里的、高閣中的南京,放在生活中予以端詳。
書分四輯,作者筆力觸及文化史,將諸多文化、歷史、藝術典故信手拈來,舉重若輕地融入生活,又打通同一時代下的東西方文明,讓讀者在散步般輕鬆的閱讀中汲取大量知識,對生活的新與舊、時代的紛繁發展、地理意義上令人迷惑又新鮮的多樣色彩有新的感觸。

作者簡介
丁帆,1952年生於蘇州,當代著名學者。
南京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會中文學科組第五、六屆評審委員,國家社科項目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組成員。

目錄
引子:風景的底片
輯一
童眸中的童家巷
從黃瓜園到光華門
少年英雄夢
進城
老克拉的貴族氣
告別少年時代的城市舊景
輯二
街市的風景
少年不知「景」滋味
那個時代的街景
輯三
彷徨在城市與自然風景的十字路口
自然生態的風景畫與國家文化身份認同
自然描寫的悖論與作家書寫的價值眩惑
輯四
豁蒙樓上話豁蒙
走過「四疊紀」的風景
昨日鼓樓風景(上)
昨日鼓樓風景(下)
再尋豁蒙樓
仙鶴來儀

精彩書摘
引子
城市就像一塊海綿,吸汲著這些不斷涌流的記憶潮水。
——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風景是屬於自然和鄉土的嗎?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城市風景線漸入書寫佳境,我們可以尋覓到許許多多優秀的作家作品,但是這些作品大多都是凝固定格在一個歷史的瞬間,竊以為,書寫城市史,只有將一地的風景放在歷史變遷的鏡頭下來進行多次曝光,才能凸顯出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一直苦悶無法找到切入此題的方法,偶然想起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蘇聯紀錄片導演吉加·維爾托夫發明的「電影眼睛」理論——攝像機鏡頭記錄下來的現實場景要比一個人眼睛觀察到的生活情景更加真實,它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這個理論影響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法國電影向真實性靠近,然而其最大的影響就是它助產了「把攝像機扛到大街上去」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浪潮,這些我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拿它和當時中國流行的「新寫實」小說浪潮進行比較。及至後來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用這種方法吸引了大批觀眾,人們覺得這才是歷史真實的長鏡頭。
但是,讀了九十年前英國著名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那本給《好管家》雜誌撰寫的六篇倫敦街景的散文集《倫敦風景》后,又被她簡單直接的主觀批判介入方法吸引,決定也給《雨花》雜誌寫六篇系列散文,取名就叫《南京風景》,和其他篇目一起,共同構成了這本《消逝的風景》。然而,名字可以用簡潔直白的介入法,方法卻想採取「電影眼睛」的視角去描寫歷史現場的風景,再用曲筆來為主題「畫龍點睛」。
作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意識流代表作家和女性文學的先鋒作家,同時又是文學批評家和文學理論家,無疑,伍爾夫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寫作高手,但她在《倫敦風景》中採取的是傳統的「夾敘夾議」方法,不像她的小說那樣流淌著意識流的跳躍,而是平鋪直敘,其所有的才華盡顯于對風景描寫精彩的形而下敘述和對現實世界充滿著形而上的哲思議論。這種從形下升華到形上的互文境界,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藝術哲學境界。所以,儘管過去我也常用「夾敘夾議」的手法寫隨筆,但是,讀了《倫敦風景》后,我就想改變一下文風,試圖用「記事記景」的春秋筆法進行現場實錄,我只想把我童年、青少年、中年和老年眼中目擊到的南京各地風景,儘力用「電影眼睛」中性客觀的筆觸呈現出來,再將當下我所看到的此地風景勾連起來,形成「疊印」效果,如此比對,或者更能讀出歷史的滄桑與況味來。好在歷史給我提供了這樣的機緣,因為我見證了南京從一個「半城半鄉」走向大都市的歷史過程。這就是我與伍爾夫的不同之處,我寫的不僅是「風景」,更是寫「風景史」。
四十年前,我給北京出版社編寫了一本《江城子:名人筆下的老南京》,2013年盧海鳴先生讓我重新修訂此書,並與邢定康提供了幾篇新的遺漏篇目,重新命名為《金陵舊顏》,遂與後來的《金陵物語》《金陵屐痕》和《金陵佳人》形成了一個書系。沿著這些足跡,我尋覓自己在四個時代里看見的南京影像,回到當時的歷史現場,把各個時段的觀景聯想不加修飾地呈現出來,即使是像弗雷德里克·拜澤爾在《浪漫的律令》中所說的「片面且時代錯誤的」思想,我也不願站在現時代的理論高度去闡釋舊時的影像。
最近看到兩個視頻,一個是將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拍攝到的老舊視頻重新上色,讓歷史畫面更加生動逼真地展示出來,現場感暴增,震撼力更強。我羡慕這種活色生香的歷史美顏修飾方式,但是,考慮良久,我決定還是採用那種最原始的「電影眼睛」的現場呈示方法,即如1944年那個德國女人海達·莫理循拍攝下的大量南京街景的照片那樣,去掉人為的主觀浪漫情感抒發,把歷史按捺定格在黑白之間的長鏡頭中,從滄桑中看取世相與人生,正像兒時看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代表作《偷自行車的人》那樣用「電影眼睛」還原南京的歷史風景。
儘管當今高科技攝像能夠美化一個城市的容顏,讓人在賞心悅目中獲得心靈的升華,比如,當我看到一個名字叫舒小簡的攝影師拍攝的南京美景,尤其是美輪美奐的夜景時,感到無比震撼,這就是我們無時不刻走過的街景嗎?是我們身在此山不識廬山真面目所致,還是歷史原本就是沒有色彩的原因,審美疲勞讓我們成為這個城市的「局外人」,抑或「生活在別處」才是人性的理想?於是我在發南京美景圖時加了這樣的按語:光影美化了現實,裝飾了歷史。當你每一天不經意走過這一路風景時,美與你的距離有多遠呢?絢麗的色彩只有在黑白的底片的對比中才有歷史的詩意。
弗朗辛·普羅斯在《倫敦風景》的內容簡介中說:「宛若一位絕佳的旅遊伴侶,弗吉尼亞·伍爾夫驅散了煙霧,向我們展示了在這座城市深深的地層之下究竟隱藏著什麼。」我不是旅遊伴侶,沒有能力驅散煙霧,也沒有意圖去發掘地層深處的東西,我只希望從不同時代的眼睛折射中翻拍出歷史細節的碎片,盡量用白描的手法,而非文學修飾的手法,去沖洗出我所看到的那時南京生活風景和市井風俗風情的底片。
無疑,我眼裡的風景是一種廣義的風景,它包括風情、風俗畫面,當然也包括風景中的人。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