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西方博物館研究著作指南 尹凱 978755948230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20世紀西方博物館研究著作指南
ISBN:9787559482303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著編譯者:尹凱
叢書名:21世紀國際博物館學基礎書系
頁數:47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455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l 42本經典作品全面述評,涵蓋40年間(1960—1999)三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代表了20世紀西方博物館學發展的高度、廣度和深度。
l 快速高效梳理當代西方博物館學發展脈絡,在博物館專碩改革的最新趨勢下,本書將成為博物館及相關專業學生的重要參考書。
l 35位述評人,均為文物博物館專業或相關領域青年學者。既導讀著作,介紹核心內容與觀點,又結合自身研究與實踐,評述經典作品在當下的作用和意義。文博從業人員可以從中覓得「如何做」的啟發;博物館學學者則可以拓展「為何做」以及「如何開展研究」的視野。

內容簡介
本書遴選了42本20世紀海外學者的博物館學研究著作,並約請35位相關專業青年學者為每本著作撰寫評述。42本著作,出版年代跨越20世紀的后40年,一些是海外大學博物館學、博物館研究課程的基礎教材,一些在博物館學研究領域產生過深刻且持久的重要影響。這些著作是考察和研究現代博物館學理論發展和變革的節點指示器。研讀它們,可以為學習博物館學理論指明思想進路,為掌握博物館專業技能提供標準做法。

作者簡介
尹凱,人類學博士,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近年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文章50餘篇,出版專著2部、譯著2部。主要從事博物館人類學、博物館研究、遺產研究等。

目錄
序/安來順
一場與經典的對話/張譽騰
秀木出林:整體觀的博物館學研究路徑/宋向光
回望經典:20世紀博物館學選讀指南/潘守永
《人類學和公眾:博物館的角色》/彭野
《藝術之愛:歐洲藝術博物館及其公眾》/曹金羽
《博物館的社會史:觀眾的視角》/巨洒洒
《八十年代的博物館——世界趨勢綜覽》/張書良
《科學與技術中心》/伍熠
《有影響力的博物館》/張書良
《展覽論:博物館展覽的21個問題》/桑榮生
《博物館時光機:展示文化》/王思怡
《新博物館學》/尹凱
《重思博物館及其他》/丁?雪
《博物館專業:外部和內部關係》/唐子璇
《博物館語言:物件與文本》/趙慧君
《展覽文化:博物館陳列的詩學與政治學》/溫琦
《博物館和社區:公共文化的政治學》/郭嵐
《表徵過去:後現代世界的博物館和遺產》/肖懿洋
《博物館與知識的塑造》/汪彬
《博物館體驗》/趙星宇
《博物館、公眾與人類學:博物館人類學論集》/尹凱
《讓木乃伊跳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變革記》/宋艷
《博物館、實物和藏品:文化研究》/羅蘭舟
《在博物館的廢墟上》/趙信姚
《博物館與觀眾》/馬麗嘉
《博物館手冊》/田田
《博物館文化:歷史、對話和奇觀》/潘怡菲
《物與藏品的闡釋》/張書良、石倩雯
《博物館、媒介、信息》/周夏宇
《論收藏:歐洲收藏傳統探究》/徐佳藝
《博物館的誕生:歷史、理論與政治》/汪彬
《文明化的儀式:深入公共藝術博物館》/馮小旦
《珍奇櫃:探尋博物館及其願景》/丁?雪
《博物館大師:他們的博物館和他們的影響》/吳心怡
《博物館展覽的理論與實務》/陳霏
《理論博物館:變化世界中的一致性與多樣性》/唐梅
《製造表徵:后殖民時代的博物館》/汪彬
《博物館這一行》/劉皓妍
《管理博物館和美術館》/趙婧
《博物館倫理》/曾曈曈
《營銷博物館》/邱文佳
《美國博物館:創新者和先驅》/尹凱
《博物館與美國的智識生活,1876—1926》/馮雪
《學在博物館》/唐子璇
《博物館的教育角色》/段若鈺
著者與編者簡介
後記/尹凱

前言/序言

2022年,國際博協的博物館新定義發布,距今已一年有餘,博物館的角色、任務與定位正在發生著新的變化。博物館文化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更堅韌、人民更團結,可以對公眾心理健康和福祉產生積極影響,可以極大拓展與教育之間廣泛緊密的聯繫。博物館可以成為受到社會公眾高度信賴的公共機構,可以與科技深度融合提供新的文化交流生態事實上,全世界約10 4萬座博物館中80%以上博物館的歷史並未超過40年,廣泛的博物館實踐需要更多思想的沉澱與理論的指導。正如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所說,「沒有什麼比一個好的理論更實際」。在上述語境之下,《20世紀西方博物館研究著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編輯出版便有了非常有益的嘗試價值。《指南》雖然尚未窮盡20世紀博物館研究的所有著作,但是確在編著者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了最大努力。全書共評述了42部博物館學著作,其中大多數尚未被翻譯成中文;涉及37位作者,既有耳熟能詳的知名博物館學家,又有一些稍顯陌生的名字;參与書評寫作的述評人既有來自國內外知名高校的青年學子,又有博物館運行管理一線的實踐者。我們從中看到的是真正的多元視角和多樣貢獻。
從「21世紀國際博物館學基礎書系」的立場上看,對20世紀國際博物館研究的爬梳,既不是「懷舊」(批判現實),也不是「表彰」(見賢思齊),而在於知道「一代有一代的問題和方法」。記得1992年,作為一名青年博物館人的我參加了在捷克布爾諾舉辦的博物館暑期學校,書中提到的多位作者都是我們的特邀老師,使我感受到博物館學的魅力及其顯著的跨學科性。通過《指南》我們可以清晰地捕捉到博物館學在探索博物館作為社會現象和文化表達方面的作用,它不僅已然超越了對相關遺產的機構化,而且作為與當代知識、傳播理論和信息社會中跨文化對話的聯繫紐帶。耐人尋味的是,來自人類學、社會學和符號學等學科的學者對博物館擁有興趣,為博物館學術文獻貢獻了大量的智慧。
我於1994年成為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專委會(ICOFOM)學術大家庭中的一員,還陰差陽錯地於1998—2010年期間在ICOFOM中擔任了6年理事和3年副主席,2010年後人選國際博協執委會,一干就是4屆12年。此番經歷帶給我最大的收穫之一,是有機會及時接觸最新的博物館學動態和文獻,並與諸多傑出的國際博物館學者進行交流和切磋,對我的研究與實踐啟發頗多。例如書中提到的加里·埃德森(Gary Edson),他一直是我尊敬的學術前輩和工作同事。加里堪稱20世紀世界博物館研究的活字典,他領導了著名的1974年博物館定義的修正,也是2007年博物館定義的主要貢獻者之一。一個博物館定義的產生,不是專家學者給出一段邏輯上可以成立的文字,而是研究者、管理者、運營者就博物館機構屬性、價值觀念、工作對象、功能體系、行為坐標、內外部關係等關鍵要素共同探尋並達成最大公約數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特定時代的博物館或博物館學現象的集中折射。
觀察發現,20世紀國際博物館學的成果確實是豐碩的,這可以從幾個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事件」中得到印證。1917年,波蘭學者米切斯瓦夫·特雷特(Mieczyslaw Treter)出版了《當代博物館學研究》,這一作品分為兩部分刊登在《波蘭博物館》雜誌上,他寫道:「博物館不能成為目標本身—它們只是實現更高目標、理想目標的手段」20世紀60—70年代博物館學理論迎來了一個發展的小高潮,捷克馬薩里克大學將博物館學理論列入大學課程,博物館學家們將理論視角應用於博物館學,將博物館學視為一門科學學科並肯定了其跨學科性。在法國最先發聲的「新博物館學」也日益成為國際博物館學思維碰撞的標誌性理論;1972年的《聖地亞哥宣言》和1974年博物館定義的頒布也預示著「社會博物館學」的興起。20世紀80—90年代同樣是博物館學理論發展的轉折點,由於全球政治變遷、經濟分工細化和文化創意市場的繁榮,更多的人文社科基礎理論加入博物館學的研究中,比如書中提到的彼特·弗格(Peter Vergo)主編的論文集《新博物館學》,書中諸多作者便是以批判理論的視角來審視博物館的新變化。
《指南》將20世紀國際重要的博物館思考者及其關鍵理論一一展示,是梳理博物館學史的一次有價值的努力,更是將那100年博物館學的一些代表性標本放在顯微鏡下,供人們觀察與審視。如果說有遺憾的話,也許是因為翻譯文本或原文的獲取難度較大,書中尚未包含科學博物館學派的諸多代表人物及其出版物,例如馬羅耶維克的《博物館學基礎》等。但我相信,本書依然可為廣大博物館研究者、博物館工作者與博物館學習者提供更寬廣的理論視野和較為細緻的研究素材。
我常常思考,如今的博物館學將向何處去?因為不少人可能在繁忙瑣碎的實踐中忽略博物館理論的價值,但仍有不少人在實踐中感悟到博物館理論的重要性而不懈求索。衷心希望《20世紀西方博物館研究著作指南》對大家日後的研究與思辨有所裨益。
安來順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
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ICOM-ASPAC)主席
國際博物館協會研究與交流中心(ICOM-IMREC)主任
2023年12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