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桑葵傳 海倫.鮑桑葵 978710022789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24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鮑桑葵傳
ISBN:978710022789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海倫.鮑桑葵
叢書名:觀念與社會
頁數:21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902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哲學研究者、愛好者
本書旨在較為系統地介紹鮑桑葵及其思想體系。 全書並未過多涉及鮑桑葵的艱深哲學思想,而是精心描繪了這位偉大哲學家的具體生活狀態,透視其日常生活並通過日常生活尋找愛、美和真,為讀者理解鮑桑葵的哲學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附錄內容描繪了鮑桑葵在工作與教學中的形象,概要性地介紹了鮑桑葵在各個領域的貢獻,以及他作品對當代的意義。

內容簡介
本書為社會活動家海倫·鮑桑葵為其夫伯納德·鮑桑葵撰寫的小傳,較為詳細地記錄了鮑桑葵的一生軌跡及其思想發展,向我們揭示了伯納德·鮑桑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他的哲學理念。伯納德·鮑桑葵是20世紀英國觀念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形而上學、邏輯學、政治哲學、美學、社會政策等諸多領域撰寫了大量作品。然而由於分析哲學的崛起,伯納德·鮑桑葵以及這一運動很大程度上已被遺忘。同時,本書還收錄了三篇同時代人撰寫的伯納德·鮑桑葵思想簡介,以及《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的「鮑桑葵」詞條。本書對於我們理解鮑桑葵、英國觀念論乃至20世紀初英國哲學發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海倫·鮑桑葵(Helen Bosanquet,1860—1925),英國社會理論家、社會活動家,致力於研究貧窮問題和改善工人階級生存狀況。其夫為本書傳主英國哲學家伯納德·鮑桑葵。

:吳安新,法學博士,山東建築大學法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經濟法國家干預理論、教育法治等方向的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修訂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0餘項,獲省級以上科研獲獎3項,出版譯著《柯勒律治與現代國家的理念》。
楊穎,山東建築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項,在《外國語文》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于宜芃,紐芬蘭紀念大學哲學博士生。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家鄉與求學:1848年至1867年
第二章 牛津歲月:1867年至1881年
第三章 在倫敦:1881年至1897年
第四章 在凱特漢姆和奧克斯肖特:1897年至1903年
第五章 聖安德魯斯及之後:1903年至1923年
附錄一 伯納德·鮑桑葵
附錄二 我所認識的鮑桑葵
附錄三 紀念伯納德·鮑桑葵
附錄四 伯納德·鮑桑葵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家鄉與求學:1848年至1867年
巨石(Rock)鎮位於諾森伯蘭(Northumberland)郡東北角、阿尼克(Alnwick)北邊5英里處,距離東海岸大約3英里,距離邊境線大約40英里。整個小鎮都屬鮑桑葵家族的地產,包含5個農場——總共大約2000英畝,伯納德·鮑桑葵和他的4個兄弟居住的村莊和莊園位於正中間。
小鎮有著久遠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居住在莊園以及堅固塔樓的一代又一代人或多或少地都經歷過騷亂,大都捲入過邊境衝突或者斯圖亞特王朝的內戰。直到1804年,鮑桑葵家族才擁有了這片地產;但那個地方的傳統保持得很好,小教堂中的古?也總能使孩子們切身感受到那些古老傳統。1752年的一場大火把原來的房屋燒成了灰燼,只留下些許斷壁殘垣。1819年,伯納德的祖父查爾斯·鮑桑葵(Charles Bosanquet)重建了那片莊園,他在原來的塔樓周圍增建了現在的住所。不僅如此,他還重建了那個小村莊;可以說正是鮑桑葵家族建造了現在的巨石鎮。人們一眼就能看到海拔300英尺左右的鮑府,周圍環繞著歐椴樹、七葉樹、白蠟樹、懸鈴木等各種樹木。花園外面是一片小樹林,被稱為柳樹林或柳樹谷,一到春天,便有野生雪蓮花盛開,十分宜人,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樂場。有一次,有人問伯納德巨石鎮的土是不是黏土。伯納德說,據他所知,黏土只分佈在分隔小樹林和花園的那條小溪旁邊;他記得那些是因為每當他們需要黏土做些男孩子的遊戲時,就會去那裡尋找。在小樹林里,每個孩子都有一棵自己的樹。他父親在1868年1月8日的日記中寫道:「園丁把屬於伯納德的橡樹移到了柳樹谷的深處。」多年以後,他帶我去看了他的那棵樹。
坐落在車道附近的小鎮建立在石灰岩之上,這也是小鎮名字的由來,不過村裡的房屋是由取自附近採石場的砂石而搭建的。那個小地方非常漂亮,14棟農舍一字排開,就像一抹綠與公路截然分開,對面就是那座歷史悠久的小教堂。村子里的居民有些在家庭農場中勞作,有些受雇於鮑府,當木匠、鐵匠、牧羊人、獵人、園丁、馬車夫、農場工人或勞力。鮑府和村莊相互依存,感情深厚,一些仍然在世的老人還記得,當時放學歸家的孩子們給整個村莊的生活帶來了活力。就是在那裡,伯納德懂得應該尊重體力工作者,這也成為他的政治和社會觀點的一大特徵。他曾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寫道:「從我對當地人的回憶來說,我十分厭惡一些人談論並把鄉村勞力刻畫成『莊稼漢』(hodge)。」
在鮑府遠處,有條長達一英里半的林蔭大道,這一通向村莊的大道自然成了鮑府的天然入口,在靠馬車出行的年代里,走這條路可以直接到達北邊的大路,但它現在幾乎已經被廢棄了。鮑府的另一個優勢在於緊鄰東海岸,步行即可到達鄧斯坦伯勒(Dunstanborough)和恩布萊頓(Embleton)。孩子們在生日或其他家庭節日時都會被帶去那裡或北邊稍遠的地方野餐。
鮑桑葵家族在一等管家的管理下,一直耕種這片地產里的大片農田,並且越種越多。種植完全遵循類商業模式,十分高效,伯納德終生都對這種模式非常滿意。每當聽到或者讀到有人抱怨農耕難以獲得回報時,他都會提到這一種植模式。還有一件事也值得一講:鮑桑葵家族的每個成員,不管老少,都對體力勞動抱有濃厚的興趣。可能正是由於這一點,整個家族在思想和行為方面都養成了務實的作風。他的父親在1860年1月16日的日記中記錄了一個看似微小但不容忽視的例子:伯納德11歲時「遠足去參觀位於南部農場的排水口;遊覽了荒野以及一些其他地方的排水口,晚上8點10分藉著星光回到家中」。他晚年時十分憂心切爾西(Chelsea)貧民區的衛生狀況,雖然距離當年那次鄉間遠足已經過去了很久,但考慮到他一生所奉行的生活態度始終如一,二者的關係顯而易見。
1月份那次遠足是「藉著星光回到家中」的,本身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家族的積極進取習慣,因為當時天氣十分惡劣,道路常常被大雪阻斷,有時滿是泥濘,難以通行。它發生在70年前而不是現在,這就更為重要。當時阿尼克既是大多數旅程的起點,也是大多數旅程的終點,因為阿尼克是鐵路交會處,人們都要先長途跋涉到阿尼克再出發,或者先到達阿尼克再歸家結束旅程。在濕滑或者被大雪封住的路上駕車非常困難,因此行程也常常延誤,有時必須卸下馬車的輪子,換上滑板。在這種情況下,冬日里從學校返家的旅程可以說是一場冒險。
1848年6月14日,伯納德·鮑桑葵生於此地;他8月6日受洗,「和往常一樣,村民得到了茶和糖果這些小禮物」。他什麼時候從育嬰院住進那個後來一直屬於他的塔樓小房間,我並不知曉,但他所有早期的記憶和情感都與那個小房間密不可分。窗子打開,便和周圍的石牆融為一體,難以分辨。冬天,窗外雪花飄落;夏天,黃蜂在常春藤間覓食。他一生中多次回到這個小房間,在他父親去世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巨石鎮始終是他和他的兄弟們的家園,直到後來租給別人。他對那個家充滿依戀,在他的記憶里,那裡是他整個生活和思想經歷的永久性背景。他古稀之年寫信給一

前言/序言
這本簡短傳記講述了我 先生的一生,我將它獻給他 的朋友以及所有曾受其理論 影響的人。在本書中,我並 未過多提及他的哲學思想, 不僅是能力不及,也因為他 不止一次提到,不想要一本 過於繁複的長篇傳記。他曾 說過,他已經把自己最好的 那面都寫進了他的書里,沒 有必要把之前寫進書里的內 容再重複一遍。但他並不反 感一本簡短的回憶錄。 R L 內特爾希普 (R L Nettleship)曾在一 封信中寫道:「如果個人能 完全根據自己的理論和信仰 來生活,那麼,任何著作與 之相比,都會黯然失色。」 我嘗試向大家表明,伯納德 一直在按照他的理論和信仰 來生活。如果我能成功做到 這一點,相信對大家理解他 的著作會有些許助益。很多 人雖不能理解他哲學的全部 意義,但卻受到了他生命之 美的深刻影響,因此,我也 相信:對其生命、哲學的發 展和終結之處的記述,可以 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他的一 生和他的哲學。 我衷心地感謝那些朋友 ,他們允許我援引他們的信 件和回憶錄,尤其是A C 布 拉德利(A C Bradley)教授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他閱 讀了我的手稿,並給予我極 大的鼓勵和諸多建議。 海倫·鮑桑葵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