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編輯推薦 鄧世增將軍是中國同盟會會員、民國陸軍中將、民國「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全黨團結委員會委員。鄧世增將軍早年參加辛亥革命,一生致力於民主革命,積极參加抗日戰爭,支持新中國的建立;是一位反封建、反獨裁、反侵略,追求統一,無私奉獻的民主革命愛國將領。鄧世增將軍熱愛家鄉,善為族事,關愛族人,是一位支持家鄉建設和教育事業的忠厚長者。本書資料的搜集為我們開闊了探討近現代史的眼界,資料的搜集寄託了我們對鄧世增將軍的深切懷念和敬仰。
內容簡介《鄧世增史料彙編》主要輯錄地方文史館、檔案館和台灣「國史館」的資料,各地報刊和相關歷史人物的傳記、回憶錄及父親本人的年表和自傳手稿。這些存史資料,客觀記載了鄧世增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親歷軌跡,在國家和民族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表現了他濃烈的家國情懷。他終生奉行孫中山先生的遺訓,追求民族獨立、自主和國家統一。他堅定的信念,對事業的忠誠,出色的軍事才能,賞罰嚴明的治軍原則,待人以誠的態度,在軍中有很好的聲譽。他曾先後擔任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和蔡延鍇的參謀長,又先後被委任第十一師代師長、代理第八路軍總指揮、代理京滬衛戍司令長官、代理福建綏靖公署主任。他深得上下級及同僚的尊重和信任。他從不計較職位高低,在早期粵軍第一師時,曾把自己營長職位讓給作戰英勇、表現出色的連長蔡廷鍇。1926年,陳濟棠任第十一師師長時因故辭職,避往蘇聯考察時,父親不肯就其師長位,只願代其師長職,待陳濟棠回國后,主動把師長職位讓還給他。
目錄第一部分 鄧世增生平憶述鄧世增年表鄧世增1951年親筆自傳手稿檔案資料一、人事調查表二、「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人事登記片稿三、廣州市公安局戶籍檔案館存《廣州市居民戶口卡片》四、台北「參謀本部」檔案憶父親鄧世增我所知道鄧世增的一些事?一、家庭概況二、參加辛亥革命及東征、南征、淞滬抗戰三、賤賣鹽田,參加國民大會競選,支持李濟深反蔣四、支持人民革命推翻蔣家王朝鄧世增傳第二部分 各歷史階段資料彙集辛亥革命在粵軍第一師在第四軍第十一師在廣州身兼多職李濟深被扣南京,鄧世增圖兵諫蔣介石「一·二八」淞滬抗戰福建事變兩廣事件組織家鄉民眾抗日、參加桂南會戰在「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的歲月策反活動第三部分 鄧氏兄弟鄧世誠鄧世漢紀念先輩二三事第四部分 紀念鄧父鑒秋先生及鄧母詹夫人鄧鑒秋先生事略《鄧鑒秋先生訃告》《鄧君詹夫人弔唁冊》《鄧氏詹夫人弔唁冊》中部分題詞人簡介鄧世增故居——鑒公樓和鄧公館簡介後記
精彩書摘鄧世增年表鄧世增(1889—1954),別字益能1889年2月23日(農曆正月二十四日),出生於廣東合浦縣南康鎮玉塘村(今屬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營盤鎮)。1907年,人讀廉州府中學堂。1911年2月,在廉州府中學堂讀書時,加入中國同盟會,響應辛亥革命,參加反清暴動與起義。11月,和蘇用武(蘇乾初)等在合浦廉州起義成功,成立了革命政府——廉州軍政分府,任軍政部部長(蘇乾初任軍政分府都督)。1912年1月,人讀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第三期炮兵科。1913年10月,廣東陸軍速成學校畢業,派往兵站服務,討伐袁世凱失敗后,遭追捕逃往香港。1914年春,任陽江蘇汝森團機關槍連排長。在親袁世凱的龍濟光部殺害同盟會出身的蘇團長后,前往香港避居。1916年,任肇慶都司令第六軍部委員,派往楊鼎中團服務。1917年,隨欽廉道尹成光任委員。1918年,任廣東肇軍陳銘樞營教官(即副營長),駐羅定。1919年,任粵軍楊鼎中幫統部執事長(即副官長)。1920年,聯合陳銘樞在廣東陽江起義,任陳銘樞粵軍第九支隊司令部參謀長。10月,移駐肇慶改編入粵軍第五十四協統任營長。1921年,任粵軍第一師第四團營長。1922年,粵軍第一師鄧鏗師長送其200支槍,返回廣東合浦縣組建民團武裝。1923年6月,自廣東合浦縣率部200多人槍及山炮兩門赴肇慶,被粵軍第一師師長李濟深收編為炮兵營,任營長。后調任粵軍第一師軍械處長兼大本營補充團第一營營長。1924年春,任粵軍第一師補充團團長。7月,調任粵軍第一師第四團上校團長。期間奉命率部人廣西,協助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擊敗沈鴻英,收拾桂局。1925年6月,隨粵一師第二旅與東征軍主力回師廣州,參与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7月,建國粵軍改編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二團上校團長。10月,參加第二次東征戰役(東江討逆之役),討伐陳炯明部。11月,參加南征戰役(南路討逆之役),討伐鄧本殷、申葆藩部。1926年4月,升任第十一師少將副師長。10月,兼任廣州警備司令部中將司令官。1927年1月,代理第十一師師長。8月,調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司令部中將參謀長,駐節廣州。12月,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部中將參謀長。1928年1月,兼任廣州衛戍司令部司令官。3月,兼廣州市公安局局長。4月,兼任第八路軍總指揮部獨立師師長。11月15日,被中央黨部委派為中國國民黨廣東編遣區第二師特別黨部籌備委員,排名第一位,委任為中國國民黨廣東編遣區第二師特別黨部常務委員。1929年2月,被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指定為中國國民黨廣州市特別黨部執行委員,兼組織部部長。4月,因李濟深被扣留于南京湯山,其間代理第八路軍總指揮,通電全國聲討蔣介石,「兵諫」反蔣未遂,避居香港。1931年10月,任京滬衛戍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1932年1月15日,代理京滬衛戍司令長官,參与「一·二八」淞滬抗戰。7月,隨第十九路軍入福建,任駐閩綏靖主任公署參謀長。1933年11月,參加福建事變,參与組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出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參謀長兼第十九路軍副總指揮、參謀長、南平行營主任。1934年福建事變失敗后,和撤退至龍岩的蔡廷鍇會合,與陳濟棠商議改編為獨立第三旅,保留第十九路軍最後的種子(后被下令解散)。1935年,與李濟深、蔡廷鍇等秘密籌劃重組第十九路軍。1936年,出任第四路軍總指揮部總參議。參与調停兩廣事件,推動李宗仁、白崇禧提出《抗日救國協定草案》。1936年11月12日,獲國民政府頒發三等雲麾勳章。1937年5月31日,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銓敘廳頒令敘任陸軍中將。1937年6月,委任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隊統率委員會26名委員之一,兼任第十三區民眾抗日自衛隊統率委員會主任。1938年春,任欽廉地區抗日游擊挺進司令部司令官。1939年3月4日,國民政府頒令:派鄧世增為廣東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部司令官。 1939年5月,兼任第四戰區南地區特別守備區司令官(后改第八區游擊指揮部指揮官),參加桂南會戰和歷次南路抗擊日寇之戰役。在北海「焦土抗戰」中,關鍵時刻下令不能輕率舉火,使北海得免「焦土」浩劫。1942年5月22日,國民政府頒令:廣東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部司令官鄧世增呈請辭職,准免本兼各職。1942年夏,辭職返回原籍鄉間寓居。1943年,任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主任李濟深)參謀長,后改任高等顧問,統籌整合西南抗戰。參与東江縱隊保護「左」派人士和文化名人行動。1946年1月,任廣州行營軍事調處執行部顧問。揭露廣東軍政當局企圖掩蓋曾生領導的東江縱隊是抗日隊伍的陰謀,敦促張發奎准予東江縱隊北撤。1948年,提名為廣東省參加第一屆「立法院」的「立法委員」候選人。5月4日,當選為「
前言/序言鄧世增將軍是對現代廣東地方軍政有過影響與卓越貢獻的著名人物,對粵軍第一師,對第十九路軍的創建,對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對粵系軍事集團延續廣東第八路軍、第一集團軍、第四路軍皆起到過程度不同的影響與作用;他畢生貫穿著粵軍——粵系軍事集團的興起、成長、壯大的興衰歷程,各個時期均有過程度不同、印記深長的痕?。粵軍是對近現代中國及廣東政治、軍事、社會發展進程,均有過重要歷史作用和影響的地方軍事集團。粵軍作為廣東地方軍系,最早發源於辛亥革命后之廣東北伐軍。辛亥革命后群起於廣東各地的民軍,被視為粵軍雛形,始創于1912年。正統之粵軍成建于朱慶瀾移交孫中山之二十營新軍,後來成為孫中山掌握的第一支具有革命意義的軍事力量。它的誕生與成長初期,是廣東地方軍事力量伴隨著民國時代軍閥的興起此消彼長,是孫中山先生三次在廣東建立革命政權的開端及里程碑。粵軍首先是一個意義廣泛的廣東地方軍系稱謂,是一個時期廣東地方軍事集團的統稱。早期的粵軍參加了民國肇始的北伐戰爭,是南方軍系支持北方革命的重要一翼。護法、護國運動起事後,粵軍作為革命黨仰仗的武裝力量,是在孫中山親自領導下建立起來的中國國民黨最初的強勢軍事武力,並在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成長壯大。粵軍的發展、成長、興盛和衰落,經歷了曲折多變、撲朔迷離的較長歷史過程;經歷了陳炯明領銜的援閩粵軍時期,驅逐舊桂系軍閥返回廣東的粵軍、背孫(中山)分出的陳炯明部粵軍和繼續作為孫中山倚仗的許崇智部粵軍時期。粵軍的產生與粵系軍事將校的成長與引領,為長時期封閉的軍閥軍事統治領域注入了先進的革命的軍事學術思想和軍事進步武力。一大批粵軍將領,如鄧世增將軍等,在不同時期歷史階段的粵系軍隊中擔當重任,成為獨當一面的將帥英才;不少將軍還在軍政機構參与戰略與策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軍隊建設乃至戰爭進程,在國家軍事歷史上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於鄧世增早逝,他的事?與功勛漸為當代人所遺忘,但記憶的缺失不等於史事消失,如今我們收集、整理、研究他的事?與軍事履歷,旨在發現與發掘他的存世功德。他是粵軍前輩耆宿與著名將領,是現代廣東軍政事務的積极參与者、推進者、踐行者與奉獻者,晚年積极參与人民革命解放事業,參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事策反,參与民革初期全黨團結委員會的各項活動,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的奉行者與摯友。他的行世風範與功德,如同時代人李濟深所記:「益能(鄧世增)參謀長名績更懋,濟深素心所託于茲十年矣嶺橋孤軍,黃埔殺賊,孰主其謀,益能之力」蔡廷鍇所憶:「鄧世增乃軍人中之忠厚長者,不獨我對他如此恭維,就是第一師的同事,誰都說他的公道話。他對朋友固然和藹可親,就是對部下也不擺架子。有功必報賞,有過必處罰,真是賞罰嚴明,無偏無袒。他當時兼任第一師軍械處長,李(濟深)師長對他極為信任。」黃節撰文曰:「世增秉母教,忠義奮發。余嘗與同役廣州,知其為人,有國士之風」「應召北上之鄧益能保衛大武漢,既為我國此次拒敵之一段重大工作,故必合群策群力以從事。觀于中央各軍事領袖之詢謀僉同,與乎各行政機關之集中重慶辦事,同時並疏散三鎮一般老弱婦孺。而訓練合齡之壯丁20萬,以分任工作。此其決心不輕於放棄武漢,大可知也。於是凡具軍事學識經驗及奮鬥精神,而尚散處各方者。我最高軍政領袖,皆一律延致以共拒敵。日前舊四軍健將鄧益能(鄧世增)應召北上,即其一也。益能初畢業於廣東陸軍速成學堂第三期。與李任潮(李濟深)、徐景唐、馮祝萬諸公共筆硯。(曾)俱為粵軍第一師師長鄧仲元羅致於麾下。二十年來,我粵名將大都出自第一師者,可見當時鄧師長得人之盛矣。當北伐之際,益能任第四軍第十一師副師長。時師長陳伯南(陳濟棠),赴俄考察軍事,益能遂代行師長職權,戍防南路。今日第四路軍,余(漢謀)、香(翰屏)兩位正副司令長官,則屬第十一師下之兩團長耳。年前兩粵和平合作,益能亦致力不少,深為最高軍事領袖所嘉獎,屢凝擢任要職,而益能均謙辭。或者竊疑其立心與李任潮共進退雲。茲者我國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