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 唐.埃茲 978757720005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NT$1,06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達利
ISBN:9787577200057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唐.埃茲
叢書名:泰晤士哈德遜世界藝術巡禮
頁數:30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902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u 經典版本再升級
本書為「泰晤士哈德遜世界藝術巡禮」系列一種。該系列於1958年問世,是由國際知名藝術圖書出版社Thames & Hudson出版的長銷全球六十余年的系列叢書,目前已出版了300多種圖書,內容涵蓋了幾個世紀以來全球視覺文化範圍內的諸多藝術家、藝術風格以及藝術流派。
知名藝術家大衛·霍克尼是這樣評價該系列叢書的:「通過這些幾乎任何人都能買得起的書,藝術變得更容易接近了。」
u 解讀達利,讀這一本書足夠了
本書實為解讀達利一生、研究達利作品涵義的不可多得的經典:
1、本書的作者曾親自採訪過晚年的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獲取不少第一手資料,並將這些珍貴資料融入到寫作中。因此,與市面上那些整理二手資料后撰寫的藝術家傳記不同,本書撰寫的內容具有相當的可靠性與獨家性。
2、作為20世紀繼巴勃羅·畢加索之後具明星氣質的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到底如何聲名鵲起,僅靠翻閱達利的自傳是不夠的。本書作者在書中條縷清晰地闡明,達利的自傳中存在諸多前後自相矛盾與含混不清的記載。這些是藝術家故意為之,抑或是其記憶混淆,待讀者讀罷本書可做出自己的判斷。而如何理解達利謎一般的繪畫內容,僅手握一本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也是遠遠不夠的。目前已出版的許多關於達利藝術的解讀,多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為理論基礎。而本書的寫作,以藝術家主客觀的角度出發,結合不同時段的歷史社會背景與藝術家經歷,更加深入地解讀出達利創作相同圖像母題、不同樣式下的不同含義。它們不局限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更是藝術家出於在大時代背景下、對自身職業生涯的規劃與個性表達的初衷。

內容簡介
薩爾瓦多·達利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20世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他那宛如夢魘般的繪畫,究竟描繪了什麼?他到底是不是超現實主義大師?他如此受歡迎是歸根於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卓越性,還是歸功於其自我宣傳的天才手段?
在這部經典專著的修訂本中,作者從達利的早期經歷、藝術圈交友以及技術與風格的發展入手展開描述,同時還分析了達利與弗洛伊德思想中超現實主義的關係、藝術家在戰後的繪畫藝術等多個基礎問題。書中還運用了不少作者對達利採訪的一手材料。
相信這本將達利置身於社會、歷史、文化、思潮不同背景下的研究專著,會使讀者對這位明星藝術家產生新的理解與認識。

作者簡介
唐·埃茲是埃塞克斯大學歷史和藝術理論榮譽退休教授。她撰寫了大量關於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攝影和女性藝術家等方面的文章。出版物包括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評論、關於藝術和反藝術的著作,以及馬塞爾·杜尚和蒙太奇的研究。她曾組織或協辦策劃的展覽有「拉丁美洲藝術」(1989 年)、《戀物癖: 視覺化的權力和慾望》(1995年)、《薩爾瓦多·達利:百年紀念回顧展》(2004年)、《?底超現實主義》(2006年)、《和達利、杜尚》(2017—2018年)等。

精彩書評
「唐·埃茲是重要的超現實主義歷史學家有機會接觸到她的主題——很少有人能享受到這種特權——她的書特別有啟發性。」——《觀察者報》
「這是一份敏感的藝術史研究。」——《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目錄
前言
年表
第一章 早年經歷
第二章 達利和洛爾卡
第三章 達利、加泰羅尼亞先鋒藝術和反藝術
第四章 《一條安達魯狗》
第五章 達利、超現實主義、《紀實》和弗洛伊德
第六章 繪畫與偏執狂批判法
第七章 達利的神話
第八章 超現實主義物品、裝置和舞台藝術
第九章 達利和電影
第十章 離開超現實主義
第十一章 歷史,傳統與戰爭
第十二章 達利的戰後繪畫
第一部分參考書目及資料來源
圖片說明
索引

前言/序言
縱觀20世紀,在畢加索之後,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即便不是最受推崇的藝術家,恐怕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藝術家。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卓越的宣傳才能,而與其繪畫能力無關。他經常被歸為超現實主義畫家,其作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超現實主義的流行形象,然而最終他卻遭到了超現實主義運動的排斥。作為達利最知名的畫作之一,《十字架上的神聖基督》(Christ of Saint John of the Cross,1951年)可能就從根本上與超現實主義的精神相違背。達利之所以享有如此盛名,廣為人知的一個原因就是公眾認為他是一位極具繪畫天賦、技藝卓越的藝術家,然而這並非他在超現實主義團體中取得成功的原因,達利自己也認為他的天賦並不值得誇耀。他曾宣稱,靈感才是最重要的東西。而作為表達媒介的繪畫——雖然達利的繪畫能力就像其表達能力一樣出色——相對而言卻遭到了他的漠視,在達利看來,他的繪畫技巧無非是傳達其腦海中那令人不安的意象的工具。這些意象脫胎于精神病學教科書和新興的精神分析學,它們為繪畫開闢了全新的主題。
我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創作了本書的第一版,與現在相比,當時學界對達利的研究可以說處於原始階段。當時達利尚且在世,其位於菲格拉斯(Figueres)的達利戲劇博物館(Teatre-Museu Dali)也處於醞釀階段。對研究達利的人來說,市面上雖然充斥著關於他的大量資料,但並不可靠,這其中還包括達利本人最重要的自傳《薩爾瓦多·達利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Salvador Dali)。正如安德烈·布勒東(Andre Breton)指出的那樣,這本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有意義地偽造了記憶」。本書於1982年發行的第一版中有一些錯誤,比如一些日期存在嚴重的不一致。從時間順序上來講,第一版內容也存在失衡的問題:書中大量的篇幅被用來介紹達利20世紀20-30年代的作品及他與超現實主義運動的關係,而對1940年至其去世的40年間的內容則著墨較少。除此之外,第一版也沒有完整還原達利那日程滿滿的生活及他參与的形形色色的活動,畢竟這些經歷都在日後讓達利收穫了大量關注。當然,我仍然十分樂意將達利1929年的畫作稱為其巔峰之作。
當時的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達利身上貼著諸如「富有爭議」「商業化」「攀權附貴」「渴望曝光」的種種標籤,這些標籤讓人們淡忘了它們背後那個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使達利的聲譽亟待恢復。「富有爭議」對那時的達利來說並不公平。通過背離現代主義原則、與超現實主義決裂、極具冒犯性地接近弗朗哥和法西斯,達利似乎刻意將自己排除在主流藝術史之外。在他去世后,輿論對其評價也呈兩極之勢,但整體傾向於將達利評價為一位傑出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不過他後來的作品則不在優秀之列。近年來,公眾對達利的評價又發生了變化。出版物開始客觀評價他的整個職業生涯,而非僅僅著眼於他的文章和畫作。達利那筆耕不輟的毅力、令人眼花繚亂的風格、將20世紀科學革命同(與科幻小說相媲美的)形而上學相結合的決心、從對電影和攝影延伸到後期全系攝像與視頻技術的實驗,以及對藝術家形象與流行文化的成功結合,都在當今為他吸引了大量擁躉。
達利於1989年去世后留下了大量珍貴遺產,其中很多都不為人所知。這些遺產散布在他的3處住所——達利戲劇博物館、利加特港宅邸和普波爾城堡中,包括速寫、被棄置的作品及成摞的幾乎被遺忘的手稿。如今,在經過精心整理之後,這些遺產被完整收錄在線上資料庫中,由位於菲格拉斯的加拉-薩爾瓦多·達利基金會(Fundacio Gala-Salvador Dali,簡稱FGSD)負責管理,公眾可以免費在其中瀏覽、查閱達利的畫作和雕塑作品,這無疑為本書的再版提供了巨大的幫助。達利基金會和位於佛羅里達州聖彼得堡市的達利博物館專門展出他的作品,通過過去幾十年孜孜不倦的研究及幾場重要展覽的支持,它們改變了公眾對這位傑出而複雜的藝術家的理解。本書的另一重要信息來源,就是由伊恩·吉布森(Ian Gibson)於1997年出版的達利傳記,這是截至目前內容最翔實、全面的達利傳記。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吉布森對他書中的主人公懷有強烈的憎惡,他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來攻擊達利,這從這本暢銷書的標題便可見一斑:《薩爾瓦多·達利的生活秘密》(The Shameful Life of Salvador Dali)。從某種角度來說,幸虧吉布森對達利的畫作不太感興趣,它們才免遭他的詆毀。
從這個角度來說,「泰晤士哈德遜世界藝術巡禮」系列需要一本書,在其體量允許的範圍內對達利的所有信息進行整合和重現。因此在本書的新版中,我嘗試對所有內容進行平衡,以更連貫的時間線介紹達利的藝術創作,並對其後期作品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儘管它們確有不足之處。尤其令我感到遺憾的是無法對加拉(Gala)投以更多的關注,因為達利在很多畫作的署名中都加上了加拉——「加拉·薩爾瓦多·達利」,以此證明在二人於1929年相遇后,加拉就一直處於達利生活和工作的絕對核心位置。除了達利自己對加拉那狂熱的崇拜,我們也可以在其他地方瞥到加拉的身影:她曾認真抄寫達利那措辭古怪而拼寫正確的法語文章(她的書寫極具特點),也曾向諾瓦耶公爵(de Noailles)和愛德華·詹姆斯2等好友及贊助人寫過信件和明信片。雖然毫無疑問加拉極具魅力——她的第一任丈夫、詩人保爾·艾呂雅(Paul Eluard)一直對她念念不忘,馬克斯·恩斯特3也為她傾倒——然而她的私人生活卻極端低調。加拉似乎沒有留下任何個人資料,直到人們在普波爾城堡中找到一冊筆記本,才揭露了她的身世。書中主要記錄了她早年在莫斯科的生活,以及沉靜而自省的晚年生活——她的所見所聞、林中漫步、動物,以及如下陳述:「我生命的核心就是愛它是我一切生命力的軸心」當然,達利為加拉塑造了不朽的形象,然而她也值得從個人角度獲得更多關注,而不僅僅被視為達利的模特和靈感來源。
書中的一些材料源自達利在其利加特港宅邸中進行的長談。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