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考古研究新視野 夏朗雲 978750108153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文物
NT$61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麥積山石窟考古研究新視野
ISBN:9787501081530
出版社:文物
著編譯者:夏朗雲
頁數:32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906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2010年拙著《麥積山石窟考古斷代研究——後秦開窟新證》(甘肅人民出版社),考證後秦長安皇家首次於麥積山的大規模開窟。2017年,對古岩畫的考證,是對《蟠》文追加的一次有力佐證。於是更加相信,佛家選擇在麥積山弘法、長安後秦皇家選擇在麥積山開窟造像,麥積山獨特深厚的地理背景,應是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初步認識到,其他後繼的長安皇家——西魏、北周、隋皇家,亦選擇在麥積山開窟造像,且規模越來越大,面貌越來越宏闊,位置越來越高,附帶其他貴族和平民洞窟,眾星捧月,星羅棋布,終於基本佔滿了麥積山崖面。
之前有所認識,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皇家石窟(麥積、雲岡、龍門、響堂)之早者,應是中國皇家石窟初祖;如今,又有所深化:麥積山石窟還應是皇家朝代多(長安的後秦、西魏、北周、隋四朝)的皇家石窟,故應是石窟長安模式的代表。
由皇家石窟,可理解麥積山石窟雕塑、繪畫何以如此高超,麥積山石窟建築何以如此宏闊。皇家能夠使高技藝工匠集中於麥積山,能夠使民眾集體智慧結晶于麥積山,能夠使高水平、高規格的作品出現於山野。皇家早已解散,帝王終歸塵土,但假以帝王名號的文物上留下了精美的藝術。

目錄

前言/序言
2010年、2013年夏季的兩次大雨水,衝出了兩塊石頭,其上有古人的鑿作,均與麥積山這塊更大的石頭有關。兩塊石頭,分別拓展了麥積山古建築和古地理的新視野,尤其是在地理上,新視野一詞更合適。於是在本書收錄對此兩塊石頭上內容的考證后,想到命名本書為新視野。當然也受到文物出版社「考古新視野叢書」的影響。野有野的趣味,考古的優勢便是在野中發現歷史,在野中煥發文采。
第一塊石頭上的建築構件,呈現了北周時期北方地區「重楣」結構的端倪,開拓了古建築結構的新視野。第二塊石頭上的岩畫,印證了我1996年《蟠冢山名考——蟠冢山·鮒魚山·麥積山》一文中的觀點。此文主要是由文獻的角度開拓了麥積山古地理的新視野,新發現石頭上的岩畫地圖,以文獻與文物雙重證據重新證明麥積山是古蟠冢山發祥地的說法。
地理是山野中石窟的背景,建築是石窟的大結構和外貌。於是,以地理新視野為首,以古建築的新視野為次,續以皇家因素、水陸畫等新視野內容,編成這本考古札記。
記錄的過程中,我和同事們曾在懸崖樁孔中見過白天酣睡的飛鼠和警惕性很高的閃著七彩異光的小蜥蜴,於是趕緊將它們抓拍下來,形成工作間隙的一種趣味。站在高崖半壁,縱目遠望,心曠神怡。
當我們踏在懸空的腳手架上,往往腳下面即見鋼管空隙間和周邊處,顯示出大地上翠綠的樹叢。我們小心翼翼,在散花樓薄肉塑飛天上方,亦如同飛天般貼壁,雖覺危險,竟還時時頗有些刺激和興奮,而懸崖下瑞應寺中人仰望時,不禁咋舌矣。
麥積山居,最感慨的,是與古人的重逢。在石窟懸崖最高處,晤對古人草書籤名,辨認出南宋麥積山瑞應寺主持明覺大師手書其法名「重遇」時,恍惚中,此時此地此古物的狀態,於七百多年後再與今人的重遇——考古不就是今人與古人重遇嗎?佛教輪迴不也是不斷的重遇嗎?考古就是一種輪迴,在不斷重遇中不斷地刷新認識。
考察皇家因素時,記憶深刻莫過於乙弗氏題記的發現。史載西魏皇后乙弗氏與麥積山有關,但哪一件是乙弗氏的文物,卻沒有實際根據。直到2014年夏季的一天中午,不經意間路過涼爽的第135窟,在石立佛像身後,恍然自問,這尊立佛肘后的一處刻痕是不是字,是不是反寫的「乙」字。正因這一字題記,這件立石像被斷定為有關西魏乙弗氏的考古學標型器。
麥積崖上與古人的重遇不止這些。當體會到散花樓與北周太祖宇文泰的關係、體會到牛兒堂與隋獨孤皇后和楊麗華的關係、體會到第127窟正頂部大飛行者畫像與西魏乙弗皇后的關係時,均有一種探幽解密的暢快。
在調查麥積山瑞應寺所藏水陸畫時,難忘的是,麥積山下村莊中的老人也是證據之一。老人繪聲繪色回憶起孩童時和尚在他家屋中擺上彩畫紙牌、在院中疊起桌椅的情形,為我們眼前特殊的紙牌水陸畫增加了那村中夜晚的香火氣。
通過走訪水簾洞拉梢寺石窟、大足石窟、仙人崖石窟,本書也記載了石窟間加深彼此相關文物認知的過程,相關文物互證更能看清彼此的歷史定位。
2004年偶閱《中國文物報》,看到故宮朱家溍先生徵文所引起的討論,涉及草書畫押,興趣所至,遂應徵一篇登載。隨後,報紙上出現了一篇反駁,將欲再討論,此番徵文活動已結束,但網上於我的觀點有認可。
回顧自1987年來到麥積山的主要考古歷程,1996年的《蟠》文,考證麥積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在《山海經》《禹貢》上著錄的名山。2010年拙著《麥積山石窟考古斷代研究——後秦開窟新證》(甘肅人民出版社),考證後秦長安皇家首次於麥積山的大規模開窟。2017年,對古岩畫的考證,是對《蟠》文追加的一次有力佐證。於是更加相信,佛家選擇在麥積山弘法、長安後秦皇家選擇在麥積山開窟造像,麥積山獨特深厚的地理背景,應是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初步認識到,其他後繼的長安皇家——西魏、北周、隋皇家,亦選擇在麥積山開窟造像,且規模越來越大,面貌越來越宏闊,位置越來越高,附帶其他貴族和平民洞窟,眾星捧月,星羅棋布,終於基本佔滿了麥積山崖面。
之前有所認識,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皇家石窟(麥積、雲岡、龍門、響堂)之最早者,應是中國皇家石窟初祖;如今,又有所深化:麥積山石窟還應是皇家朝代最多(長安的後秦、西魏、北周、隋四朝)的皇家石窟,故應是石窟長安模式的代表。
由皇家石窟,可理解麥積山石窟雕塑、繪畫何以如此高超,麥積山石窟建築何以如此宏闊。皇家能夠使高技藝工匠集中於麥積山,能夠使民眾集體智慧結晶于麥積山,能夠使高水平、高規格的作品出現於山野。皇家早已解散,帝王終歸塵土,但假以帝王名號的文物上留下了精美的藝術。
考古探索除了是向學術界的彙報,也是對現代旅遊講解的服務。某遊客、某導遊或某記者的疑問,可以是我的琢磨點。我曾暫時回答他們,待考。但有一天考證出來,也許是幾月、幾年甚至是十幾年以後了。因此我感覺,有時考古也是因人而作,承載著某種詢問目光。
1987年,業師宿白先生曾贈言於我:「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前幾日,因麥積區融媒體記者要看我大學時暑期徒步考察大運河的文件,當翻閱舊筆記本時,又看到此贈言紙條,靜靜地開示于頁間,謹取出標於此書前,願與同好共勉。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