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驅豐碑-李大釗的故事 王彥 978780773073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三環(海南)有限公司
NT$19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先驅豐碑-李大釗的故事
ISBN:9787807730736
出版社:三環(海南)有限公司
著編譯者:王彥
叢書名:光耀千秋黨史人物故事叢書
頁數:17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901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是「光耀千秋·黨史人物故事叢書」之一,利用豐富翔實的歷史史料,講述了革命先烈李大釗的故事,聚焦們為黨的建設與發展不懈奮鬥的一生,以及為黨的事業不惜犧牲、視死如歸的高尚品格。彰顯了早期共產黨人百折不撓、堅韌頑強的偉大的建黨精神,從而給予人們特別是青少年讀者以深刻的人生啟迪。

內容簡介
「釗自束髮受書,即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礪行其所知」,這是李大釗的自白。本書用曉暢的文字、生動的故事,描述李大釗「矢志」的一生,從東渡求學,到成為著名學者教授、新文化運動主將,再到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最後英勇不屈、壯烈犧牲。後人從他那裡獲益無窮,正如魯迅所禮讚的:「這是先驅者的遺產,革命史上的豐碑。」

作者簡介
王彥,吉林長春人,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法學碩士。現就職于東北師範大學,副研究員,執教專業口才教學數余年,在相關領域曾多次獲得獎項。業餘碼字,有影視和傳媒經歷,是多個媒體和出版公司的撰稿人,出版《中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著名科學家錢偉長》《誠齋內外-楊萬里》等文學傳記。

精彩書評
李大釗,陳獨秀,瞿秋
白,陳延年、陳喬年正
如叢書名所言,這些革命
先烈偉大而高潔的靈魂,
光耀千秋,值得我們一再
去閱讀他們的人生故事,
深懷溫情與敬意。
——李敬澤(中國作協
副主席,著名評論家、作
家)
重溫黨史人物的故事,
不僅僅是為了了解革命者
光輝的人生,更是為了感
受他們人格的魅力,從他
們集體鑄造的偉大建黨精
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朱虹(著名文化學
者、紅色文化傳播大使)

目錄
引子
第一章 故鄉童年
祖父闖關東
襁褓失雙親
幼年初啟蒙
第二章 求學之路
拜師單子鰲
求學趙輝斗
受教黃玉堂
科考遇風波
第三章 立志救國
永平開眼界
義交蔣衛平
津門初問道
築聲劍影樓
風雲多變幻
《言治》表胸襟
第四章 追求民主
出國求深造
憤題警告書
肄業返華夏
任職圖書館
結識毛澤東
加入進德會
負傷索薪資
第五章 播火傳義
北大初傳義
論爭守真理
「五四」弄風潮
建黨開天地
國共初合作
第六章 英魂不朽
臨危無懼色
視死忽如歸
英魂永不朽
第七章 豐碑永駐
永遠的紀念
深情的回顧
優良的家風
後記

精彩書摘
祖父闖關東
灤河,因發源地有眾多溫泉,古稱濡水,唐稱「灤水」,元朝又稱「御河」或「上都河」。它是冀北大地的母親河,發源於河北北部,從巴彥古爾圖山北麓流向內蒙古自治區,轉東南,入河北,再由河北東北經燕山流向東南匯入渤海,全長877公里。
灤河入海前,在潘家口以北的燕山,水勢勁頭漸緩,泥沙不斷堆積,在冀北形成水土肥美的平原。由於河流多沙,加之支流經常改道,遺留下許多沙坨,當地人叫它「大沙坨子」。百姓也常把村莊建在沙崗之上,因此當地以沙坨命名的村莊很多。李大釗的故鄉大黑坨村,就是這樣得名的。
大黑坨村,位於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縣境內無山,水域豐沛,土地肥沃平整,是冀北有名的好地方。大黑坨村在樂亭縣的東南,離縣城還有15公里,這座渤海海濱的小村,民風淳樸,鄰里和睦,百姓耕稼漁樵,平靜度日。
李大釗的祖塋碑文中記有「始祖于明永樂二年奉詔移此」。這說明在明朝永樂二年,就有大黑坨村了,村莊至今有數百年的歷史。
李大釗的祖父李如珍正直勤儉、熱情好客,非常喜歡交友。他讀過書,也小有功名,曾獲得「皇清例贈」的「登仕佐郎」稱號。李家從李如珍這一輩起,已經開始有了官爵意識,宗族越來越重視家族人在社會上的政治地位,逐漸從一個農耕之家開始向重視讀書、看重教育的家族轉變。其中,李如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了增強宗族的經濟實力,李如珍在農耕之外還看到了另一個機會,那就是逐漸成為成熟的「呔商」。清朝順治年間,旗人大肆圈佔肥田,轉而租給農民,以「壓租、借租」名義壓榨農民,使之苦不堪言。於是人們紛紛到生存成本低、土地資源多的東北去謀生,即「闖關東」。樂亭縣闖關東的人們,初期多是販賣雜貨,後來逐漸形成很有實力的「老呔幫」,人稱「呔商」。呔商形成的獨特文化,激勵著一代代樂亭人,他們將勤勉、樸實、堅韌作為經商根本,既能吃苦耐勞,也很誠實守信。從樂亭到東北,這千里之遙,全靠一雙腳,他們一年四季,冬頂風雪,夏冒酷暑,晨行夜宿,推車挑擔。
李如珍頭腦靈活,很早就跟著一幫呔商去東北闖蕩。他冬天販賣,春天耕種,靠著向東北販賣板子、土布、棉花,再從東北往回運銷煙草、布匹,沒多久就攢下了不少銀兩,開了間雜貨鋪。眼見生意越來越紅火,怎奈每年從東北到樂亭的往返途中,常常遭遇匪徒,越來越多的人回到家鄉,將賺到的錢兩置辦田產,買地建屋,於是李如珍也收了手。回鄉后,他將掙回的銀兩換了田地百畝,又選了塊幽靜安適的地段,建起了新宅。
新宅院高大闊氣,面積超過一千平方米,均是磚木混合結構,前後三進院,總共二十一間。前院三間東廂房,是私塾學館,中院北側三間正房家人住,後院是孩子讀書的廂房,平時也放置些農具、糧食和雜物等。整個院子方正大氣,門口青色石階漸起,四周灰色高牆壘砌,樓檐結實,院落整齊,門庭交錯有致。一對高大寬敞的黑漆門旁,還立著一個拴馬樁,抬頭望,大門門頭牌匾上書「懷德堂」三字,很有著富貴人家的氣派,也散發著讀書人的氣息。
李如珍發跡后,也總不忘為村子里的族人做些好事。村西頭有座華嚴寺,是全村人的精神家園。人們不僅常去寺中祈福膜拜,還在那裡進行交易和娛樂活動。但是隨著村子人口的增多,寺廟就顯得頗為擁擠了,大家一直苦於找不到一個更寬敞的地方活動。李如珍便拿出一部分資金,也動員鄉紳,籌集銀兩,經過多方募捐,先後用了六七年的時間,把華嚴寺的周邊分批次增置了十多畝土地,作為村裡的香火地。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一塊「華嚴寺前置買香火地基碑」立在了華嚴寺前那塊「福地」上,自此,李如珍圓了大黑坨村村民的心愿。
P4-6

前言/序言
豐碑,「垂名跡于不朽,
樹風聲于沒世」。人類文明
與發展的歷史猶如一幅鮮
明的畫卷,無數的豐碑構
成了這幅畫卷的起點與終
點,標註著這幅畫卷的長
度與高度。正是這一塊塊
的豐碑,創造了一個個時
代的奇?,喚醒了一個個
新文明與新世界。
不用翻閱歷史,我們能
感受到豐碑的堅毅與沉重
,那是一群佇立在豐碑背
后的巨人,在被荒草與叢
木淹沒的土地上,譜寫著
一首首血染故國的詩章,
他們將那些光明的、希望
的種子,播撒在廣袤的原
野,化成漫山遍野的山丹
丹、滿坡滿谷的紅杜鵑,
化作在黎明前綻放的紅梅
林。那些偉岸的、熠熠生
輝的身影,披荊棘、拓荒
土,將個人的使命與民眾
的生命相聯結,帶領著一
個苦難的民族,走向一條
平安與幸福的路。
故國依舊,山川依舊。
如今,曾經風雨如磐的祖
國,已在探索富國強民的
航線中疾行,她不忘深情
地回望,那些矗立在壯闊
疆土上的,如烽火、如戰
旗、如詩畫般壯美的豐碑
。碑叢中,有一個著灰色
長袍的身影,也在與祖國
對視,那個人,便是李大
釗先生。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