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質文物保護技術與材料 張秉堅 胡瑜蘭 978751603823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建材工業
NT$2,53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石質文物保護技術與材料
ISBN:9787516038239
出版社:中國建材工業
著編譯者:張秉堅 胡瑜蘭
頁數:48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904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遺留至今的大量石質文物,包括石碑、石刻、造像、題刻、石質建築等,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遺產。保存和保護這些文化遺產需要科學、技術和專用材料。
《石質文物保護技術與材料》是浙江大學文物保護材料實驗室團隊20多年來相關研究成果的彙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課題和浙江省文物保護科技項目的資助下,經過數屆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教師們的持續研究,本團隊已在石質文物保護技術與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
《石質文物保護技術與材料》以現代材料學為基礎,針對石質文物保護工作涉及的「病害機理」「保護技術」和「保護材料」中的難點問題,從基本原理的探討入手,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進行了系列研究,包括檢測與監測技術、清洗與脫鹽技術、表面防護與滲透加固、粘結和灌漿材料、表面彩繪與塗層、生物病害及防治技術等。研發的技術和材料已在許多石質文物修繕保護工程中應用。相關調研、實驗和工程應用涉及的文物點包括:錢王陵、飛來峰造像、雲岡石窟、安岳石窟、樂山大佛、西泠印社、故宮和敦煌莫高窟等幾十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遺產。
撰寫《石質文物保護技術與材料》的總體目標是探索石質文物保護的科學原理,提供適用的技術和材料,同時培養文物保護科學研究人才。
《石質文物保護技術與材料》可以為人們了解石質文物保護技術與材料提供專業知識;可以作為文物保護專業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以為文物保護領域的從業人員提供技術與材料應用的借鑒。

作者簡介
張秉堅,化學工程學博士,浙江大學化學系和藝術與考古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分析檢測專委會副主任;中國石材協會護理專委會專家組組長。20多年來一直從事文物保護技術與材料研究,承擔過許多磚、石、土質文物禾口壁畫彩繪文物保護的研究課題。包括: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四項、國家「973」項目課題一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一項、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項目一項等。設計和指導完成過十多項石質文物保護工程。現為浙江大學文物保護材料實驗室負責人。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餘項,在國內外學報上發表科研論文200多篇,其中100多篇被SCI、EI、AHCI收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學技術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已培養化學專業和文博專業的碩士、博士和博士后70多名。
胡瑜蘭,細胞生物學博士,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文物保護教育專委會委員,主要從事文物保護的研究,具體以微生物病害防治和文物材料檢測的研究為重點,近幾年來研發了基於精油、納米載體、靜電紡絲膜等的微生物及苔蘚防治新材料和新技術,為石窟文物的微生物及苔蘚的防治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手段。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三項,博士后基金一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一項,浙江省文物局項目兩項。發表SCI、SSCI收錄論文50餘篇。獲得發明專利授權一項和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已培養文博專業碩士10多名。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 本書初衷
1 1 1 目標
1 1 2 研究團隊
1 2 涉獵範圍
1 2 1 研究內容
1 2 2 主要科學問題
1 2 3 有關技術
1 2 4 研發材料
1 3 基本概念
1 4 術語和定義
1 5 本書編排
第2章 石質文物病害調查
2 1 病害調查方法
2 1 1 石質文物病害分類和分級
2 1 2 石質文物病害勘測模式
2 1 3 石質文物病害現場勘測
2 1 4 石質文物病害調查數據處理及報告撰寫
2 2 杭州飛來峰青林洞石窟造像病害調查
2 2 1 飛來峰青林洞造像概況
2 2 2 環境調查與分析
2 2 3 文物本體病害勘測調查
2 2 4 調查小結
2 3 杭州市石窟寺及石刻類文物保存狀況調查
2 3 1 杭州市石窟寺及石刻類文物概況
2 3 2 調查統計結果與分析
2 3 3 調查小結
2 4 浙江省石窟寺及石刻類文物健康評估調研
2 4 1 調研內容與範圍
2 4 2 調研結果
2 4 3 典型案例分析
2 4 4 調研小結
2 5 專項調查——雲岡石窟污染物病害調查
2 5 1 污染物病害問題
2 5 2 調查概況
2 5 3 污染物病害狀況
2 5 4 調查小結
2 6 專項調查——樂山大佛生物病害調查
2 6 1 樂山大佛的生物病害
2 6 2 勘測方法
2 6 3 結果與分析
2 6 4 調查小結
2 7 本章小結
本章參考文獻
第3章 石質文物的檢測與監測
3 1 基本概念與方法
3 1 1 定義
3 1 2 檢測與監測原則
3 1 3 石質文物監測指標與方法
3 2 故宮養心殿石質文物劣化程度檢測
3 2 1 檢測對象與方法
3 2 2 檢測結果
3 2 3 測評與討論
3 2 4 結論
3 3 雲岡石窟污染物分析檢測
3 3 1 項目概述
3 3 2 試驗儀器與樣品製備
3 3 3 檢測結果與討論
3 3 4 結論
3 4 碳酸鹽石質文物化學元素變化檢測
3 4 1 pXRF無損檢測方法建立
3 4 2 碳酸鹽類石質文物樣品採集與檢測
3 4 3 結果討論與分析
3 4 4 結論
3 5 杭州飛來峰造像病害監測
3 5 1 概況
3 5 2 監測方法與流程
3 5 3 監測結果與討論
第4章 清洗與脫鹽
第5章 表面防護與滲透加固
第6章 粘結與灌漿材料
第7章 石質文物表面的彩繪與塗層
第8章 石質文物生物病害及防治技術
第9章 保護工程實踐
附錄
後記

前言/序言
我與張秉堅教授領導的浙江大學文物保護材料實驗室從相識到認知也有十多個年頭了,這是我比較熟悉的一個優秀團隊,一直在關注著他們的成果。他們能抓住文物保護行業最需要的攻關項目,年年都有所突破。團隊持續培養出創新型研發人才、科研骨幹人才和複合型人才,他們在文物保護界的影響力有目共睹。
石質文物保護技術和材料是張秉堅教授團隊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他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和國家「973」課題等項目的資助下,針對石質文物保護工作涉及的「病害機理」「保護技術」和「保護材料」中的難點問題,從化學和材料學的原理探討入手,以實際應用為目標,持續開展研究,已經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研究內容包括石質文物的檢測與監測技術、清洗與脫鹽技術、表面防護與滲透加固材料、粘結和灌漿材料、表面彩繪與塗層保護、生物防治技術等。
石質文物的保護,至今仍被國內外業者公認為是個難題,面對我國眾多類型的石質文物劣化加速,已有相當數量的文物瀕臨消失的危險,搶救性保護的任務還十分繁重。當前我國石質文物保護遇到的有待解決或需深入研究的問題包括:(1)石質文物防風化的應用基礎研究迫在眉睫,在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如何加大搶救力度,尤其是價值極高的重點石質文物,又需要把著力點放在預防性保護的技術和材料研究上;(2)對石質文物保護的過程缺乏全面的科學評估,例如保護程序、保護方法是否科學合理,文物保護材料是否適合文物本體材料和文物所處的環境,病害治理技術是否有效和安全,這些都需要進行長期的科學監測跟蹤;(3)石質文物保護還需要科學定量的評估理論和技術,例如不同種類石質文物的風化機理;石質文物風化程度、風化深度及風化速率的無損檢測技術;石質文物表層風化(或稱劣化)的精確感知方法,以及石質文物所依附的地質體失穩的預報技術等。總之,石質文物保護有待攻克的難題還很多。
當我翻閱這本沉甸甸的著作后,感到十分欣慰,他們20多年的豐碩成果在書中表達得異常精彩,信息量之大,涉及面之廣,是以往石質文物保護著作中很少見到的。書中張秉堅教授團隊已對上述難題從化學和材料學科的角度進行了很有成效的探索研究。他們提出的六個主要科學問題,是石質文物保護應用的理論基礎,也是在實踐過程中經常遇到的需要回答的問題。其中石質文物表層風化機理及污染物與本體的結合狀態和破壞作用機理,比以往能更深入地了解石質文物劣化的本質和過程;其他有關在處理石質文物表層發生保護性破壞的物理、化學原理;環氧樹脂材料粘結老化機理;裂隙灌漿材料的失效機理;石刻表面塗漆對文物本體保存的利弊等科學問題,則可直接指導今後的保護應用或提供借鑒。
書中提出的保護技術中,我們看到了不少創新理念和方法。例如,石質文物表層風化狀況定量測評技術,將污染物與岩石基底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檢測研究;檢測碳酸鹽類文物本體化學元素的變化;加權改變率法定量測評石質文物的劣化程度等。還有可溶鹽的高效脫除技術;凝膠法的彩繪化學加固材料的去除技術;石質表面有害微生物綠色抑制技術等,都得到了良好的評估與應用。至於多種研發材料,既有探索性,又在不少遺產地得到有效證實,是安全、耐久的。尤其是表面防護加固材料,更受到關注,如已使用多年的有機、無機複合加固材料,這裏研製的新合成複合材料,可以推廣到適合石質和環境的文物點。風化石灰岩質文物用磷灰石仿生加固方法對於目前尚無可靠有效的保護方法情況下,值得繼續深入工藝及環境要求研究,以利於儘早地推廣應用。純無機鎂基滲透加固強風化砂岩的材料等探索性試驗,也是很有前途的。
上述研發的技術和材料已在雲岡石窟、樂山大佛、莫高窟、北京故宮等十幾處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現場實驗,而且每一處的實踐過程都十分嚴謹、專業,體現出保護理念與技術的融合,具有創新精神。以上技術與材料所涉及的石質文物保護工程示範應用點有:臨安錢王陵、杭州西泠印社、杭州西湖湖心亭等。
殷切期望浙江大學文物保護材料實驗室團隊發揚睿智、創新的優良傳統,科學分析,總結經驗,使石質文物保護基礎理論研究更加系統、深入;開發出更多的石質文物保護技術和材料,為保存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做出更大貢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