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之所到精神家園-當代經典影視作品讀解 楊亮 978756459523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鄭州大學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從生活之所到精神家園-當代經典影視作品讀解
ISBN:9787564595234
出版社:鄭州大學
著編譯者:楊亮
頁數:21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889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從生活之所到精神家園:當代經典影視作品讀解》集結了作者多年文藝創作歷程中積累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電影與電視,選取我國當代一些有影響力的優秀影視作品,如《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和我的祖國》《人世間》等,進行剖析和解讀,字裡行間體現出與時代同頻共振的都市文化、家庭文化、情感文化;下篇為紀錄與紀實,對《河西走廊》《我在故宮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國》等紀錄片進行讀解,體現出作者作為一個新聞從業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上下兩篇雖題材不同、內容有別,但篇篇都與「精神」二字有著千絲萬縷的勾連,可以說無精神不成章。總體來看,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事件的描摹,一個故事的講述,一個人物的表達,一次深情的對話。
《從生活之所到精神家園:當代經典影視作品讀解》適合影視從業者、電影愛好者、影視專業的學生閱讀,對於影視教學研究者來說,也是極富啟發意義的讀物。

作者簡介
楊亮,文學碩士,主任記者,現為嘉峪關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參加工作以來先後在記者、編輯崗位工作,長期致力於影視文化、新聞評論等方面的寫作。榮獲第34屆中國經濟新聞大賽新聞評論類二等獎,多篇作品獲甘肅新聞獎一、二、三等獎。榮獲甘肅省優秀青年文化人才、甘肅省新聞戰線「新春走基層」增強「四力」先進個人,嘉峪關市優秀共產黨員、青年崗位能手、十佳編輯等獎項和榮譽。

目錄
上篇 電影與電視
《陽光燦爛的日子》:原父意識的淪喪
《太陽照常升起》:女性意識的權欲化書寫
《讓子彈飛》: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偽時代劇」
《太陽總在左邊》:在自我救贖中重拾生活的信心
《智取威虎山》:紅色經典的商業化詮釋與創新性演繹
《一代宗師》:拯救自我,心境的牢籠必須砸碎
《狼圖騰》:呼喚生命的自由與生存的尊嚴
《失孤》:身份焦慮與精神陣痛的詩意化書寫
《道士下山》:踏「入世」之路、悟「出世」之道
《大唐玄奘》:博愛的篤定,在福澤天下中生生不息
《百鳥朝風》:「從一而終」的價值和尊嚴
《大火種》:共產黨人用生命擎起的「燎原之火」
《我的戰爭》:「場景人物」描摹「戰爭狀態」
《芳華》:歷史的景片與鏡中的青春
《小中年》:從邊緣化敘事到主流價值的回歸
《我不是葯神》:在理性,情感與法的糾葛中拯救靈魂

精彩書摘
《從生活之所到精神家園:當代經典影視作品讀解》:
於是在影片中,這種缺乏父愛精神籠罩的孩子,生活也變得十分單調和枯燥。可即便精神再沉重,心理再萎靡,總是需要一種恰當的解脫方式來緩解,由此在這種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中才會出現些許陽光之色。馬小軍和夥伴們的生活也是這樣。由於在馬小軍生活的那個時代,學校這個神聖的場所所具備的教育功能不被人們重視,再加上籠罩在孩子們心頭上的由血緣關係結成的父(母)子(女)關係,始終處於一種缺失的狀態,為了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孩子們像幽靈一樣四處遊盪,把那種無聊、沮喪、絕望寄托在短暫的幸福中。影片中的表現就是孩子們騎著自行車,唱著歌穿梭在衚衕里,和女孩兒聊天,躲在禮堂後面偷看受批判的電影,坐在房頂上唱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也就是說,只有在這種狀態下,這群孩子們的心靈才能夠找到一個堅實的位置,整個兒地靜息在那裡,尋找快樂、舒心的感覺,盡情地釋放道德標準壓抑下的懵懂慾望,從而擺脫內心的恐懼和空虛。
某種意義上說,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極富創意的電影表達,也是一部很容易用精神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的對象之一。萬能鑰匙啟門的樂趣、特殊「氣球」的個人遊戲、使用望遠鏡的快樂,以及在旋轉和變焦的眩暈中突然闖入視野卻又消失的青春洋溢的少女(照片),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影既可以說是一段矯揉造作的青春歲月,又可以說是一種洗盡矯揉造作后青春無助的悵惘。而這些都是圍繞影片主人公馬小軍展開的,可以說,馬小軍就是這一缺乏原父意識形象的濃縮。
「人向『他者』屈服併為『他者』屈服,人的每一行為,包括最利他的行為,最終都來自要求被『他者』承認和自我承認的願望。」(拉康)馬小軍是一個充滿幻想而又軟弱的少年,為了排解心中的無聊,他學會配製萬能鑰匙,並以用此絕技開啟他家大門為自己最大的滿足。在影片中,從開啟自家抽屜的那一刻起,馬小軍就開始向他心中的「他者」靠攏,舞弄父親的軍刀,佩戴父親的獎章,走到鏡子跟前喊著軍人的口令(敬禮,起步走),哼著軍歌,做出一副接受首長檢閱的姿態(「請首長放心,我們保證完成任務!」「851,851,我是延安,我是延安,向我開炮,向我開炮!」),這些都是馬小軍自童年時期的夢想,馬小軍要像父親一樣,馳騁沙場,但是馬小軍只能把它當作幻想埋藏於心底。作為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年,他無法得到「他者」的認同。可是在這樣一個私人的空間里,馬小軍卻可以盡情地釋放心中的那份執著。舞弄軍刀、佩戴父親的獎章,本身就是對父親形象的一種認同,通過這種想象的能指,馬小軍把父親的形象呈現在現實的世界中。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講,就是馬小軍把在無意識領域中潛藏的原始本能、衝動和慾望的「本我」意識在這個不被「他者」窺視的環境中實現了集中釋放。也正是這種無聊的生活、缺乏長者的關懷造就了馬小軍懦弱的性格。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他人始終對這群孩子投以異樣的目光。也就是說,讓這種「本我」的意識始終處於一種被壓抑、被制止的境地,原因就在於這種行為與現實標準的要求格格不入,再加上社會環境的壓抑,使得這群孩子的性格和心靈受到了嚴重扭曲。可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倫理根基和道德標準的集體無意識又深深地把根扎在這群孩子幼小的心靈之中,使得他們不敢越雷池一步。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道德的、宗教的、審美理想形態的「『超我』一方面對『自我』起監督作用,另一方面又與『自我』一道,從道德理想的高度來管制『本我』的非理性衝動」(弗洛伊德)。總之,在影片中馬小軍始終沉浸在一個幻想的世界里,這一願望的實現也只能照著鏡子自我認同,因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獨立面對現實的能力,雖然他的這種被慾望壓抑的本能已經開始覺醒,開始向成人世界靠攏,但是這種覺醒只是一種懵懂狀態,無法走進現實。

前言/序言
在楊亮去嘉峪關工作之前,我沒有去過嘉峪關,只聽說那裡是「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的地方,有天下第一雄關,有酒泉鋼鐵公司,很遙遠,也很富裕。楊亮是西北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的研究生,曾經是我的學生,2012年畢業後去嘉峪關日報社工作,從此「戍守」邊陲,近十年勤勤懇懇,耕耘在新聞事業第一線。十年執著,收穫自然不少。楊亮曾獲嘉峪關市「優秀共產黨員」「青年崗位能手」「十佳編輯」等榮譽,多次獲得甘肅新聞獎,還是甘肅省優秀青年文化人才、甘肅省新聞戰線「新春走基層」增強「四力」先進個人。可以說,楊亮已經成為嘉峪關人,傳承嘉峪關精神是他的責任。
《從生活之所到精神家園:當代經典影視作品讀解》,是楊亮近十年來文字創作的結晶,也正是這種精神和責任的集中體現。楊亮是河南新鄉人,或許是異地工作的寂寥和孤獨,使得他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與文字打交道上面,他關注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的熱播上映,也關注社會風氣和道德變化,還關注市民行為與文藝萬象,他用簡潔明了的文字,快速地記錄自己的感受,幾乎以新聞的方式參与了嘉峪關市文化文明發展進步的全過程。
楊亮的影視評論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他幾乎關注到近十年來所有的高票房國產電影、高收視率電視劇和紀錄片,這種選擇絕對不是學院派進行學術研究的模式,而是對市民意見的尊重和表達。從藝術選擇伊始,楊亮就在考慮與市民之間的交流問題,拿什麼樣的影視作品來充當報刊評論家和大眾傳媒受眾之間的中介,「在價值觀多元、思想觀念日趨開放的中國,每一個城市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精神標籤,在西北嘉峪關,這一鐫刻著絲路文化、長城文化、邊塞文化的地方,也依然強勁地生長著與時代同頻共振的都市文化、家庭文化、情感文化,也依然充斥著對親情、對友情、對愛情的執著堅守和追尋」(《電影(小中年):從邊緣化敘事到主流價值的回歸》)。不能夠輕易地以評論家的口味去做決定,這或許是楊亮的影視評論中極少涉及歐美大片的原因。長期的報刊編輯經歷,使楊亮的影視評論更多借鑒講故事的方法,更多地採用討論式語言,盡量淺顯易懂,字裡行間體現與老百姓平等交流的氣氛。翻閱《從生活之所到精神家園:當代經典影視作品讀解》中的影視評論文字,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迎面而來的感性的力量,而理性的力量卻隱藏於后。
作為一名地市級黨報的記者,楊亮敢於涉足重大題材,比如《長征,凝聚民族精神的「集體記憶」》《戰爭是正義尊嚴親情的吞噬者》《讓愛國主義成為維繫中國人的精神紐帶》等文章便是重大題材中的焦點,全國不知有多少編輯記者在寫在想,楊亮義無反顧地加入其中,無論文章影響力如何,讀者只要能體會到寫作者的匠心獨運,對楊亮而言,就是一種勝利。而這種情緒,鼓舞著他筆耕不輟,寫出許多氣勢磅?的作品。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