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小說 陳世丹 978752134871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
NT$46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後現代主義小說
ISBN:9787521348712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
著編譯者:陳世丹
頁數:28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838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
後現代主義小說是後工業社會的藝術,它打破了現代主義藝術形而上的常規,呈現出後現代主義的解構和重構趨勢。本書將理論研討與文本分析相結合,概述迄今後現代主義文化理論與後現代主義小說藝術發展的全貌。
本書第一章 首先從後現代主義的概念切入,探討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性,分析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根源與特徵。第二章 到第五章 是對後現代主義小說的原創研究,從元小說、媒介、傳播、排比手法等不同角度對後現代主義小說文本進行解讀。第六章 建構了後現代文學倫理學批評,提出後現代西方倫理學的核心觀念。第七章 提出後人文主義文學批評,主張建構尊重自然、物種間相互依存的生態社會以及人與多元物種和諧共生的後人類社會。
本書既是理論闡釋,也是研究方法指南,兼具學術性、應用性、原創性與文學性,既可供外國文學研究方向碩博研究生、年輕教師、研究者參考,亦適合文學文化愛好者閱讀。

內容簡介
本書第一章 首先從後現代主義的概念切入,探討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性,分析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根源與特徵。第二章 到第五章 是對後現代主義小說的原創研究,從元小說、媒介、傳播、排比手法等不同角度對後現代主義小說文本進行解讀。第六章 建構了後現代文學倫理學批評,提出後現代西方倫理學的核心觀念。第七章 提出後人文主義文學批評,主張建構尊重自然、物種間相互依存的生態社會以及人與多元物種和諧共生的後人類社會。

作者簡介
陳世丹,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專長:英美文學批評;西方文論研究。兼任職務有全國英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國際文學倫理學批評研究會理事等。代表性成果 :《後現代人道主義小說家馮內古特》《關注現實與歷史之真實的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意義深度與形式創新的辯證統一》等。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後現代主義概論
1 1 何謂後現代主義
1 2 後現代性
1 3 後現代主義
1 4 後現代主義的形成
1 4 1 解構主義的出現
1 4 2 德裡達的解構主義哲學
1 5 後現代主義文學
1 5 1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根源
1 5 2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特徵
1 6 超真實——後現代現實
第二章 後現代主義元小說創作
2 1 《五號屠場》:如何寫這部小說的元小說
2 2 《冠軍早餐》:一部反傳統的元小說
2 3 《神槍手迪克》中元小說式的”戲中戲”
第三章 後現代主義小說中語言以外的多種媒介與建構
3 1 小說文本中的圖畫、音樂簡譜等媒介與建構
3 2 超文本小說中的電子媒介與建構
第四章 後現代主義小說中的傳播學
4 1 主客體交集的傳播
4 2 多元的傳播方式
4 3 盛行的傳播理論
4 4 負面的傳播效果
第五章 後現代主義文學代碼的排比手法
5 1 文學與歷史的排比——意義的體系
5 2 語義單位的排比——意義的多元化
5 2 1 人類自由與敘事自由的排比
5 2 2 存在自由與社會自由的排比
5 3 故事結局的排比——世界的不確定性
第六章 後現代文學倫理學理論與批評
6 1 後現代西方倫理學的核心思想
6 1 1 對現代性和現代西方倫理學的批判性超越
6 1 2 對後現代道德價值體系的重建
6 1 3 重構自我尊重他者的道德關係
6 2 後現代主義小說中的後現代倫理敘事
第七章 後人文主義理論與批評
結語
參考文獻
推薦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後現代主義小說》:
第四,文本是複數。這並不意味著它有許多意義,而是指它能夠獲得意義的複合,一種不可還原的複合。文本不是多種意義的共存而是過程、跨越;因此,儘管它可以是隨意的,但它回答的不是一種說明,而是一種擴大、一種傳播。文本的複合不依賴其內容的多義解釋,而依賴由能指構成的那種稱為立體複合的東西(從詞源上講,文本就是編織物的意思,textus意為”織成”,文本就是由此轉義而來)。
第五,作品是在一個確定的過程中把握到的。這裡假定有三種情況:由外部世界(如種族、歷史)決定作品,由作品之間的邏輯關係來決定作品,以及通過對作者的認定來決定作品。作者總是被視為作品的創造者和主人,因此文學研究重視手稿和作者的意圖,而社會則安排作者與其作品關係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文本並不是在創造者確定了記號之後才被閱讀的。描述文本的隱喻也不同於對作品的描述。後者依賴生命的擴張和”發展”所構成的有機體的意象(”發展”既含有生理意義又含有修辭意義)。文本的隱喻則是交織物:如果文本擴大,它將處在綜合體分類學的影響之下。
第六,作品一般是消費對象。今天消費已是作品的”屬性”,而不是構成作品之間差別的實際閱讀過程。”專業”閱讀和地鐵裡的隨意翻閱之間並沒有結構上的差別。這意味著文本要求嘗試取消(至少是減弱)寫作與閱讀之間的距離,不是通過將讀者的設想強化到作品中,而是將兩者一起聯繫在同一表達過程中。文本要求讀者主動合作,這是一個巨大的變革,它驅使我們提出”誰完成了作品”這一問題(巴特,1988:86-89)。根據巴特對文本的經典闡釋,文學結構主義探討的重心不是”作品”的作者,而是文學”作品”的”文本”。因此,批評的任務不是去尋找作者賦予作品的意義或作者的原意,而是去發現支撐意義的一種結構或重新去構造支配意義生產的法則;不是指出作品的全部或最終的意義,而是指出意義是如何生成的,即探討生成意義的手段。結構主義批評蓄意忽略作品與作者個人以及外在於作品的外在標準有關的一切問題,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文本上面,並把文本看成一個結構,對它的作用功能加以描述。根據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能指和所指、內容和形式是互補的;構成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完全轉變成了結構,結構就是一切,結構就是作品的真理(滕守堯:614)。
語言符號學是結構主義的來源,它把語言學、詩學、人類學、心理分析學等一切學科都集合在符號體系之下。能指和所指的互補是符號的一個最基本的結構。上述任何一個學科所涉及的多種要素,都可以歸併到能指和所指的結構中。而在後結構主義(即解構主義)看來,符號的能指和所指絕對不可能分開,分開了就破壞了符號的功能。符號不是用來再現自然或外部社會事實,而是作為前有的或舊有的符號的符號。它的真正功能是將已經存在的符號再次符號化,因此也就無所謂再現不再現。與之相對應,真理也不是原來人們認為的那種完美地再現了現實、自然或原始的東西的東西,而是一種符號的符號,或者說一種”文本間性”(滕守堯:615)。後結構主義的文本觀認為,永遠不存在將原物完全呈現出來的文本,絕不能把文本想像成一種本原的形式或本原物的變態形式,任何一種東西都開始於再生產,它們永遠是已有的東西的再造:是一種永遠不出場的意義的倉庫,其所指的呈現總是通過延擱的、遲到的或”補充的”重新建構而完成的,要求補充是首要的東西,它通過延擱出場而導致一種再建構。作品是一個具有較固定形式的、完全的、有機的整體,文本則是語言的獨立存在,語言獨立存在的本質就是美,因而屬?方法論的領域——它本身就意味著一個活動、一種生產或一種變革。文本是對傳統認識模式的變革,它推翻和取代原來的範疇,自身成為一個永遠變形的、不確定的領域(615-616)。

前言/序言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對外開放、信息技術發展、語言產業繁榮與教育領域改革等對我國外語教育發展和外語學科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有力推動了我國外語學術出版事業的發展。為梳理學科發展脈絡,展現前沿研究成果,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彙聚國內外語學界各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精心策劃了”外語學科核心話題前沿研究文庫”(下文簡稱”文庫”)。
“文庫”精選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翻譯學、外國文學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五大方向共25個重要領域100餘個核心話題,按一個話題一本書撰寫。每本書深入探討該話題在國內外的研究脈絡、研究方法和前沿成果,精選經典研究及原創研究案例,並對未來研究趨勢進行展望。”文庫”在整體上具有學術性、體系性、前沿性與引領性,力求做到點面結合、經典與創新結合、國外與國內結合,既有全面的宏觀視野,又有深入、細緻的分析。
“文庫”項目邀請國內外語學科各方向的眾多專家學者擔任總主編、子系列主編和作者,經三年協力組織與精心寫作,自2018年底陸續推出。”文庫”已獲批”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作為一個開放性大型書系,將在未來數年內持續出版。我們計劃對這套書目進行不定期修訂,使之成為外語學科的經典著作。
我們希望”文庫”能夠為外語學科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生、教師及研究者提供有益參考,幫助讀者清晰、全面地瞭解各核心話題的發展脈絡,並有望開展更深入的研究。期待”文庫”為我國外語學科研究的創新發展與成果傳播作出更多積極貢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