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是晚來香雨裡-豐子愷經典畫集 豐子愷 978702018202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文學
NT$68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好是晚來香雨裡-豐子愷經典畫集
ISBN:9787020182022
出版社:人民文學
著編譯者:豐子愷
頁數:51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871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豐子愷的漫畫一直為人們所推崇,其內容或幽默、或可愛、或發人深省。的美學家朱光潛曾評價豐子愷的畫:「他的畫里有詩意,有諧趣,有悲天憫人的意味;它有時使你置身市塵,也有時使你啼笑皆非,肅然起敬他的畫極家常,造境著筆都不求奇特古怪,卻于平實中寓深永之致。」《好是晚來香雨里:豐子愷經典畫集》分為兒童相、學生相、古詩新畫、都市相、民間相、戰時相、護身護心、封面等幾個部分,將豐子愷的經典作品生動顯現,展示出豐先生的童心童趣和慈愛悲憫之心。

作者簡介
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現代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早年曾師從李叔同學習繪畫、音樂。五四運動后,即進行漫畫創作。1921年去日本。回國后先後在上海、浙江、重慶等地從事音樂和美術教學。畫風樸實,別具風格,影響深遠。繪畫作品有《子愷漫畫》《護生畫集》等。

目錄
兒童相
學生相
古詩新畫
都市相
民間相
戰時相
護生護心
封面

精彩書摘
《好是晚來香雨里:豐子愷經典畫集》:
我的漫畫人都說我是中國漫畫的創始者。這話未必盡然。我小時候,《太平洋畫報》上發表陳師曾的小幅簡筆畫《落日放船好》,《獨樹老人家》等,寥寥數筆,余趣無窮,給我很深的印象。我認為這算是中國漫畫的始源。不過那時候不用漫畫的名稱。所以世人不知「師曾漫畫」,而只知「子愷漫畫」。漫畫二字,的確是在我的畫上開始用起的,但也不是我自稱,卻是別人代定的。約在民國十二年左右,上海一輩友人辦《文學周報》。我正在家裡描那種小畫。乘興落筆,俄頃成章,就貼在壁上,自己欣賞。一旦被編者看見,就被拿去製版,逐期刊登在《文學周報》上。編者代為定名曰「子愷漫畫」。以後我作品源源而來,結集成冊,交開明書店出版,就仿印象派畫家的辦法(印象派這名稱原是他人譏評的稱呼,畫家就承認了),沿用了別人代用的名稱。所以我不能承認自己是中國漫畫的創始者,我只承認漫畫二字是在我的書上開始用起的。
其實,我的畫究竟是不是「漫畫」,還是一個問題,因為這二字在中國向來沒有。日本人始用漢文漫畫二字。日本人所謂「漫畫」,定義為何,也沒有確說。但據我知道,日本的「漫畫」,乃兼稱中國的急就畫,即興畫及西洋的cartoon和caricature的。但中國的急就即興之作,比西洋的cartoon和caricature趣味大異。前者富有筆情墨趣,後者注重諷刺滑稽。前者只有寥寥數筆,後者常有用鋼筆細描的。所以在東洋,漫畫兩字的定義很難下。但這也無用考察。總之,漫畫二字只能望文生義。漫,隨意也。凡隨意寫出的畫,都不仿稱為漫畫,如果此言行得,我的畫自可稱為漫畫。因為我作漫畫,感覺同寫隨筆一樣,不過或用線條,或用文字,表現工具不同而已。
我作漫畫,斷斷續續,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回顧這二十年的歷史,自己覺得,約略可分為四個時期:是描寫古詩的時代,第二是描寫兒童相的時代,第三是描寫社會相的時代,第四是描寫自然相的時代。但又交互錯綜,不能判然劃界,只是我的漫畫中含有這四種相的表現而已。
我從小喜歡讀詩詞,只是讀而不作。我覺得古人詩詞,全篇都可愛的極少。我所愛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或其一句。這一句我諷詠之不足,往往把他抄寫在小紙條上,粘在座右,隨時欣賞。有時眼前會現出一個幻象來,若隱若現,如有如無。立刻提起筆來寫,只寫得一個概略,那幻想已經消失。我看看紙上,只有寥寥數筆的輪廓,眉目都不全,但是頗能代表那個幻象,不要求加詳了。有一次我偶然再提起筆加詳描寫,結果變成和那幻象全異的一種現象,竟糟塌了那張畫。恍悟古人之言:「意到筆不到」,真非欺人之談。作畫意在筆先。只要意到,筆不妨不到,非但筆不妨不到,有時筆到了反而累贅。缺乏藝術趣味的人,看了我的畫驚訝地叫道:「咦!這人只有一個嘴巴,沒有眼睛!」「咦!這人的四根手指黏成一塊的!」甚至有細心的人說:「眼鏡玻璃後面怎麼不見眼睛?」對於他們,我實在無法解嘲,只得置之不理,管自讀詩讀詞捕捉幻象,描寫我的漫畫。《無言獨上西樓》,《幾人相憶在江樓》,《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便是那時的作品。初作《無言獨上西樓》,發表在《文學周報》上時,有一人批評道:「這人是李後主,應該穿古裝。你怎麼畫成穿大褂的現代人?」我回答說:「我不是作歷史畫,也不為李後主詞作插圖,我是描寫讀李詞后所得體感的。我是現代人,我的體感當然作現代相。這才足證李詞是千古不朽之作,而我的欣賞是被動的創作。」我作漫畫由被動的創作而進于自動的創作,初是描寫家裡的兒童生活相。我向來憧憬于兒童生活。尤其是那時,我初嘗世味,看見了所渭「社會」里的虛偽矜忿之狀,覺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兒童天真爛漫,人格完整,這才是真正的「人」。於是變成了兒童崇拜者,在隨筆中(見《緣緣堂隨筆》?)漫畫中,處處讚揚兒童。現在回想當時的意識,這正是從反面詛咒成人社會的惡劣。這些畫我看了,一腔熱血還能沸騰起來,忘記了老之將至,這就是《辦公室》,《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弟弟新官人,妹妹新娘子》,《小母親》,《爸爸回來了》等作品。這些畫的模特兒——阿寶,瞻瞻,軟軟——現在都已變成大學生,我也垂垂老矣。然而老的是身體,靈魂永遠不老。近我重描這些畫的時候,彷彿覺得年光倒流,返老還童。從前的憧憬,依然活躍在我的心中了。
後來我的畫筆又改了方向,從正面描寫成人社會的現狀了。我住在紅塵撲面的上海,看見無數屋脊中浮出一紙鳶來,恍悟春到人間,就作《都會之春》。看見樓窗里掛下一隻籃來,就作《買粽子》。看見工廠職員散工回家,就作《星期六之夜》。看見白渡橋邊,白相人調笑蘇州賣花女,就作《賣花聲》。我住在杭州及故鄉石門灣,看見市民的日常生活,就作《市景》,《鄰人之愛》,《挑薺菜》。我客居鄉村,就作《話桑麻》,《雲霓》,《柳蔭》這些畫中的情景,多少美觀!這些人的生活,多少幸福!這幾乎同兒童生活一樣地美麗!我明知道這是成人社會光明的一面,還有殘酷悲慘,醜惡黑暗的一面,我的筆不忍描寫,一時竟把他們抹殺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