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從古希臘到當代的哲學史考察 烏蘇拉.倫茨 978754732222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NT$44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認識你自己-從古希臘到當代的哲學史考察
ISBN:9787547322222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著編譯者:烏蘇拉.倫茨
頁數:30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702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獲得自知之明常被視為哲學探索的主要目標之一,同時,某種程度的自我認知也會被認為是我們作為行動者或主體的一個必要條件。因此,自我認識既是人類探索智慧的開端,也是人類尋求智慧的終點,它與哲學的發展錯綜複雜地結合在一起。自古希臘的德爾斐神諭以來,「認識你自己」這個命題便吸引了不同背景和立場的哲學家。
《認識你自己:從古希臘到當代的哲學史考察》彙集了國際眾多哲學研究者的前沿論文,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經院哲學和啟蒙時期,再到現象學和當代分析哲學,以廣闊的時間跨度探討了這一主題。從這些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認識你自己」這個命題在不同歷史時期到底意味著什麼,以及它對哲學、文學以及藝術創作來說,為何一直如此重要。

作者簡介
烏蘇拉·倫茨(Ursula Renz),現為奧地利格拉茨大學(University of Graz)哲學史教授、哲學史繫系主任和亞歷克修斯·邁農研究所所長。她的研究重點是早期現代哲學,尤其是認識論、形而上學、心靈哲學和道德心理學等領域。她還出版過關於分析哲學史以及理論哲學系統性問題的著作。她曾多次獲得獎項,包括2011年哲學史雜誌圖書獎、洪堡高級研究員獎學金等。

目錄
導論
1 1 自我認知概念的雙重重要性
1 2 關於蘇格拉底式自知的民間心理學:引言
1 3 關於民間心理學的更多內容:自知的四種類型及它們的關係
1 4 困難與疑問
1 5 本書目標
反思一:荷馬筆下的奧德修斯認識他自己嗎?
第一章 柏拉圖的自知
1 1 導言
1 2 對一個人狀態的認知
1 3 對自己能力的認識
第二章 亞里士多德論自我認知的必要條件
2 1 亞里士多德框架下的賴爾兩難
2 2 迂迴法1:鏡中無望的一瞥
2 3 迂迴法2:再照鏡子里的自己
2 4 總結
第三章 晚期斯多葛學派論自我認知
3 1 我是什麼?
3 2 對我而言什麼是善的?
3 3 我的印象是真的嗎?
3 4 自我認知的形式是什麼?
3 5 結論:「我」「精神一元論」與「自我」
第四章 普羅提諾論自我認知:成為你所是
4 1 The Hemeis:我們是誰?
4 2 思考者思考自身及其思維
4 3 內在轉向與內在視角
4 4 自我決定
第五章 奧古斯丁論自我認知與人的主體性
5 1 奧古斯丁早期論自我認知和自我超越
5 2 神聖的三位一體與心靈的上升問題
5 3 人類心靈的自然存在
5 4 「意識的統一性」和「自我的同一性」
5 5 把自我作為上帝的形象
第六章 經院哲學時期的自我認知
6 1 -個亞里士多德式困境
6 2 托馬斯·阿奎那:自我認知以及認識的上升
6 3 阿誇斯帕爾塔的馬修:自我認知與自省
6 4 弗萊堡的蒂特里克:自知與自足的理智
6 5 結論
第七章 中世紀神秘主義的自我認知、克制及實現
第八章 早期近代哲學中蘇格拉底式的自我認知
第九章 近代道德哲學中的自我認知與自我欺騙
第十章 康德的自我認知理想
第十一章 克爾凱郭爾論自我認知
第十二章 叔本華和弗洛伊德論自知即自由
第十三章 胡塞爾現象學與先驗的「自我認知」事業
第十四章 詮釋學哲學中的自我認知
第十五章 分析哲學中的第一人稱與自我認知
參考文獻
中譯本出版後記

精彩書摘
《認識你自己:從古希臘到當代的哲學史考察》:
在《論三位一體》第10卷中,奧古斯丁進一步分析了自我意識的本質,並發現了其中的三種元素,他稱之為「記憶」「理智」和「意志」。這三者構成了一個三位一體的結構,如同心靈、自愛和自知一般。然而,由於自愛先於自知,所以記憶、理智、意志的三位一體是最基本的。奧古斯丁認為,在自然的、永恆的自我存在中,我們在人類的思想中找到了與上帝三位一體最清晰的相似之處。對奧古斯丁來說,心靈是一個神聖的三位一體的形象,它在本質上是一個根本意義的自我。
奧古斯丁很清楚「記憶」「理智」和「意志」這些詞的不足,但他認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因為這些術語是不充分的,在對它們的日常理解中,它們指的是理智在推理理性中所使用的官能。為了避免有任何誤解,奧古斯丁區分了「內在」記憶、「理智」和「意志」作為「自我認知」的瞬間,以及「外在」記憶、「普通」記憶等。在一般的理解中,理智與記憶之間有時間性的差異。理智能掌握一種思想,然後將它儲存在記憶中,在那裡它可以被發現和實現。在學習的過程中,理智思維和記憶行為是先後發生的。然而,這並不需要學習。它是人類心靈的一個基本屬性,它自然地呈現在自己面前。對奧古斯丁來說,這意味著「內在」記憶和「內在智慧」的自省同時存在。「記憶」一詞的使用表明,自我存在擁有與記憶的所有內容相似的穩定性與持久性;然而,理智論提出了一種現實性,通過這種現實性,自我與任何現實的思想都是相似的。奧古斯丁甚至在自我意識中發現了一個現實的維度,即一種自願的、永恆的自我肯定,他稱之為意志。正如他所解釋的,這種意志很難被察覺,因為它並不是在任何需要中都要表現出來的。它總是有它想要的自我,就像內在的理解一樣,它不斷指向自我,內在將不再需要(或者,對奧古斯丁來說,愛或被肯定)除了它已經擁有的自我之外任何別的東西。重要的是要看到,內心的意志是構成意志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不接受任何外在的命令。因為外在的意志可以在不同的事情中尋求最高的善,要求它愛上帝勝過愛自己,甚至比它本身更重要,這是完全有道理的。然而,內在的自愛並不與上帝的愛相對,而是使所有的愛都成為可能。如果人類的心靈停止用內在的意志去愛自己,它也會同時停止存在。根據奧古斯丁的說法,人的內心自我肯定優先於所有其他的意志行為,包括宗教行為。因為只有理性的存在——即有自我的存在,才能夠愛上帝。記憶、理智和意志構成了心靈自我存在的三位一體的結構,這些結構必須預先假定德爾斐訓誡所要求的任何深思熟慮的自我反思,或福音的誡命所要求的任何有意的愛:愛上帝、愛鄰居像愛自己一樣。
即使在《論三位一體》中,奧古斯丁仍然忠於傳統的舊觀念,即認識自我和認識上帝存在聯繫。然而,他不再像在《懺悔錄》里那樣以普羅提諾的方式來設想它了。對於晚期的奧古斯丁來說,對話式的自我反思和隨後的自我超越並不是實現與三位一體的上帝合一的願景的途徑。要想在塵世的生活中看到神聖的三位一體,需要的並不是超越,而是對自我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奧古斯丁希望我們通過自我的直接構成和不可改變的自我存在來理解自我。在這一點上,心靈就如同一個神聖的三位一體。如果我們理解一個人成為自我的最終意義,我們就會看到三位一體的上帝,就像在鏡子里或在影像里看到上帝一樣。
正如《論三位一體》第10卷所解釋的,「自我意識」是上帝在人類靈魂中最基本的形象。這是人之本性的一部分,每個人都能立即意識到自己,因為這是構建一個人的同一性的東西。這種同一性是成為一個道德行動者的前提條件。它本身不受到好或壞的決定和行為的影響。因此,在自我意識層面上,無論是罪人還是聖人,每個人都是而且一直是三位一體的上帝的形象。在這裏,人類本質上與上帝相似。
但對於奧古斯丁來說,在自我認知的層面上也有一個關於上帝的形象,正如在《論三位一體》第9卷中所解釋的,這個形象只限於理智和道德完美的條件。只有當心靈正確地思考自己,即作為一個理性的生物,並且它正確地愛自己,即愛自己比愛上帝更少,也不驕傲,那麼心靈、自愛、自知就形成了三位一體。只有到那時,才有了三者同一的地位,這是三位一體的四項原則之一。此外,對自我認知的倫理訴求還包括道德的完善程度。雖然罪人總是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但他缺乏全面的自我認識,因為他太愛自己了,因此與上帝的相似度也降低了。而聖人除了像任何理性的存在一樣認識自己外,還以正確的方式愛自己,從而獲得充分的自我認知,使他更接近上帝。對奧古斯丁來說,這種相似性在死後的世界里將是完美的,聖人們看向上帝時,也會看到他毫無遮掩的臉。這樣,人類心靈的自我認知就會在對上帝的充分認識中完成。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