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 漢斯.約阿西姆.施杜里希 978754268252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NT$94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世界哲學史
ISBN:9787542682529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漢斯.約阿西姆.施杜里希
頁數:83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702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在歷史的發展中考察哲學,才能深刻理解哲學
把概念放回歷史語境,才能了解它的來龍去脈,理解洞見所在,從而對哲學有一個整體概念。了解哲學,不能不了解哲學的歷史。
2 全球視野,脈絡畢現,涵括中西印三大文明
這部書在重點講述西方哲學史之外,還介紹了中國和印度哲學,「真正會通了中西印三大文明」。作者兼顧了以問題(而不是哲學家)為線索的寫作方法,把哲學史上的傑出成果,那些關於人生根本問題的思辨,以簡潔有力的方式傳達出來,讓我們得以穿透四千年時空,從孔子、蘇格拉底、康德、尼采等傑出頭腦中汲取養分和勇氣,追尋屬於自己的答案。
3 無需太多預備知識也能讀懂的哲學史入門經典
作者這樣介紹這本書:「本書並不是為那些職業哲學家寫的,對於他們來說,或許已經沒有什麼新鮮東西可以說了。本書是為這樣一些人寫的:不管他們是否接受過正規的學院式教育,當面對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的煩惱,以及我們時代的巨大歷史變遷和社會災難時,他們從不氣餒,總是試圖通過獨立思考來揭示世界之謎,努力去尋找永恆的人生問題的答案。他們從不否認這樣一種觀點,即所有時代的偉大思想家及其作品都會對我們有所裨益。」
4 陳嘉映、劉擎、周濂、徐英瑾聯袂推薦
5 豆瓣評分9 2,全球暢銷70年,出版17次,全新修訂版
豆瓣熱門哲學史榜單TOP10,被譯成義大利語、日語、荷蘭語、西班牙語、捷克語、匈牙利語等多種語言,是經得起時間和各國讀者考驗的作品。

內容簡介
人生的意義,真正的盼望,人應該追求什麼價值,道德「最後的根據」是什麼,關於世界,我們究竟能確切地知道多少東西這些讓你困惑的根本問題,也曾困擾過孔子、蘇格拉底、尼采
康德晚年說,他一生的努力只是為了回答三個問題:我們能夠知道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信仰什麼?這部書也想提請讀者以這三個問題為準繩去考察哲學的歷史。書中對公元前兩千多年至今的哲學思想做了歷史梳理,既有佛教、儒家、道家等東方哲學,也涵括了從古希臘羅馬哲學、中世紀哲學一直到當下的哲學人類學等西方思想。最終你會發現,雖然每個時代的每位思想家對這些問題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但基本上,他們能做出的回答並不是無限多樣的。

作者簡介
漢斯·約阿西姆·施杜里希(Hans Joachim Storig,1915—2012),出生於德國奎恩施戴特,曾就學于弗萊堡大學、科隆大學、柯尼斯堡大學、巴塞爾大學、漢堡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歷史、社會學和法學,獲哲學博士和法學博士學位。1963年至1983年任慕尼黑辭典編纂學研究所所長,1983年至1991年任教於慕尼黑大學,1991年起為慕尼黑大學榮休教授。
主要著作有《世界哲學史》《世界科學史》《語言的歷險》《科諾斯現代天文學》《世界的語言——歷史、事實、秘密》和《記憶的碎片》等,主編《多瑙蘭大百科辭典》和擁有六萬五千個詞條的《科諾爾德語大辭典》等。

精彩書評
施杜里希的《世界哲學史》論述平實,中文譯筆也流暢,適合普通讀者,也因此,本書出版二十年來十分叫座。
——陳嘉映(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施杜里希教授以全球性視野完成了這部緊湊而清晰的世界哲學史著作,真正會通了中西印三大文明。作者兼顧了以問題(而不是哲學家)為線索的寫作方法,將歐陸哲學的思維與英美分析的思維熔鑄為一,值得向試圖較快把握世界哲學史脈絡的讀者推薦。
——徐英瑾(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這本書的確既可靠又精要,還通俗易懂,文筆優美,十分難得。它的可讀性和威爾·杜蘭特的不相上下,但比後者更加全面,更加客觀是高校哲學課程的理想教材。對於初次接觸哲學、想要有個好開頭的人來說,本書也是絕佳的讀本。
——古斯塔夫·繆勒(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哲學系教授)

目錄
中文版序
修訂版前言
導言
第一部分 東方的智慧
第一章 古代印度哲學
一、吠陀時期
1 頌歌時代的文化和宗教
2 祭獻神秘主義時期—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的形成
3 奧義書時期
二、印度哲學的非正統體系
1 遮婆迦的唯物主義思想
2 大雄與耆那教
3 佛教
三、印度哲學的正統體系
1 正理派與勝論派
2 數論派和瑜伽派
3 彌曼差派和吠檀多派
四、印度哲學後來的發展—評價
第二章 古代中國哲學
一、孔子
1 孔子的生平
2 九部經典著作
3 孔子哲學的特徵
4 道德理想
5 國家與社會
二、老子
1 老子的生平
2 道與世界—道作為法則
3 道作為智慧之路
4 國家與社會
5 道家後來的發展
三、墨家和其他幾個學派
1 墨子
2 名家
3 後期墨家
4 法家
四、孔子的偉大弟子
1 孟子
2 荀子
3 《中庸》
五、中國哲學後來的發展—評價
1 中國的中世紀哲學
2 佛教在中國
3 新儒學時期
4 中國哲學的共同特點和意義
第二部分 古希臘哲學
概 述 主要時期
第一章 前蘇格拉底哲學到智者派的出現
一、米利都的自然哲學家
1 泰勒斯
2 阿那克西曼德
3 阿那克西美尼
二、畢達哥拉斯與畢達哥拉斯哲學信徒
1 畢達哥拉斯的生平和學說
2 畢達哥拉斯哲學信徒
三、埃利亞學派
1 色諾芬尼
2 巴門尼德斯
3 埃利亞的芝諾
四、赫拉克利特與公元前五世紀的自然哲學家
1 赫拉克利特
2 恩培多克勒
3 留基伯和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論
4 阿那克薩哥拉
第二章 希臘哲學的鼎盛時期
一、智者派
1 概說
2 普羅塔哥拉和高爾吉亞
3 智者派的意義
二、蘇格拉底
1 蘇格拉底的生平
2 蘇格拉底的學說
三、柏拉圖
1 柏拉圖的生平
2 柏拉圖的著作
3 方法論的註解
4 歷史的出發點
5 理念論
6 人類學與倫理學
7 國家
8 評價與批判
四、亞里士多德
1 亞里士多德的生平
2 亞里士多德的著作
3 邏輯學
4 自然哲學
5 形而上學
6 人類學、倫理學和政治學
7 批判與評價
五、蘇格拉底學派、柏拉圖學派和亞里士多德學派
1 蘇格拉底學派
2 柏拉圖學派
3 逍遙學派
第三章 亞里士多德以後的希臘和羅馬哲學
概述 希臘化文明
一、斯多葛派
1 創始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2 斯多葛派思想體系的特徵和劃分
3 斯多葛派的倫理學
4 斯多葛派哲學的歷史意義
二、伊壁鳩魯派
三、懷疑派
四、折衷主義
1 羅馬的折衷主義
2 亞歷山大里亞的折衷主義
五、新柏拉圖主義
1 普羅提諾
2 新柏拉圖主義的結束與古希臘羅馬哲學的終結
第三部分 中世紀哲學
概 述 基督教的繁榮——時代劃分
第一章 教父哲學時期
一、古典思想與基督教思想的不同
1 上帝與人
2 人與人
3 人與世界
4 基督教的專一性特點
二、早期教父哲學家的基督教信仰與古典哲學的首次接觸
三、基督教的內部危機
1 諾斯替派
諾斯替派的來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諾斯替派的基本思想和特點
2 摩尼教派
3 阿里烏斯和阿塔納修斯
四、教會統一性的鞏固
五、奧古斯丁
1 奧古斯丁的生平和著作
2 奧古斯丁的哲學
六、奧古斯丁之外的教父哲學家
第二章 經院哲學時期
歷史背景—經院哲學方法
一、早期經院哲學(共相之爭)
1 爭論的問題
2 實在論者
3 唯名論:洛色林
4 暫時的解決:阿伯拉爾
二、中世紀的阿拉伯哲學和猶太哲學
1 歷史背景
2 阿拉伯哲學
3 猶太哲學
三、中期經院哲學
1 大阿爾伯特
2 托馬斯·阿奎那
3 但丁
四、後期經院哲學
1 羅吉爾·培根
2 鄧斯·司各脫
3 奧卡姆的威廉
五、德國的神秘主義:埃克哈特大師
第四部分 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哲學
第一章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哲學
一、從中世紀到近代的精神轉折
1 發明與發現
2 新的自然知識
3 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
4 宗教改革
5 近代初期的社會和政治變革——新的法律和國家思想
二、過渡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
1 庫薩的尼古拉
2 喬丹諾·布魯諾
3 弗朗西斯·培根
4 雅各布·波墨
5 結語
第二章 巴洛克時期的三個偉大思想體系
一、笛卡爾
1 生平和著作
2 基本思想
3 笛卡爾主義的影響和發展
二、斯賓諾莎
1 生平
2 著作
3 斯賓諾莎對後世的影響以及我們對他的評價
三、萊布尼茨
1 生平和著作
2 萊布尼茨哲學的基本思想
3 幾點批判意見——萊布尼茨思想的影響和發展
第五部分 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和康德哲學
第一章 啟蒙運動
一、英國
1 英國經驗主義的先驅
2 洛克
3 貝克萊
4 休謨
5 啟蒙運動時期的英國宗教哲學和倫理學
二、法國
1 英國啟蒙思想傳入法國
2 孟德斯鳩
3 伏爾泰
4 百科全書派和唯物主義者
5 盧梭
三、德國
四、對啟蒙運動的評價
第二章 伊曼努爾·康德
一、生平、個性、著作
二、前批判時期
1 康德的自然科學著作
2 批判問題的形成
三、純粹理性批判
1 特點、結構、基本概念
2 先驗感性論
3 先驗分析論
4 先驗辯證論
四、道德與宗教
1 實踐理性批判
2 純粹理性範圍內的宗教
五、判斷力批判
1 問題
2 對三大批判的總結
六、后批判時期
1 主

精彩書摘
四個自我批評性的意見
1 哲學是人利用思想這一工具揭示存在—包括人周圍的外部世界和他自己的內心世界—之謎的一種嘗試,哲學的歷史比我們已知的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要悠久得多。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可回溯約三千年,在我們已知的這段歷史以前,人類還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在那段時間里,人開始直立行走,他的上肢(手)因而獲得了更大的自由,他學會取火,他已經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圖使用和製作簡單的工具,總之,人類開始從動物王國中脫穎而出。但是,關於人類的這段歷史中的細節內容,我們卻所知甚少;關於人類之所以變成人類的那個過程,以及關於人的語言和思想是如何產生的這類問題,我們基本上也不甚了解。語言與思想不可分割,思想和語言緊密相連,我們可以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觀察到這一點。作為思想的工具的概念是我們在語言中獲得的。對於一個學習說話的兒童來說,他剛剛學會用名字稱呼的每一個東西,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似的,突然間就從以前那個懵懂的紛繁世界里分離出來,變得豁然明朗起來。雖然這兩個問題——即語言的產生以及思想和語言的關係問題——是如此重要(它們是語言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並且至今仍然是非常晦澀難解的問題),但是限於篇幅我們在這裏卻不能對此加以深究。
不過,有兩個觀點我們還是應該堅持:首先,語言作為一種無法迴避的思想媒介——或許語言也是思想的邊界——是最重要的哲學主題之一,這個問題我們將會時常遇到。其次,在我們已知的人類歷史發展的開端,語言已基本上作為一種完成品存在了。自那以後,究竟語言經歷了哪些變易、變化和變形,這些問題與這之前發生的事情相比已經不太重要了。在我們已知的範圍之前,人類的思想還經歷了一段很難衡量的至少要綿延達數萬年的發展過程,關於這個過程我們幾乎一無所知。確定了這樣一種判斷以後,我們就應該認識到,在我們開始敘述人類思想的歷史—或者任何一種歷史—之前,為了事先能夠獲得一種正確的觀察問題的廣闊視角,我們必須提請讀者注意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已知的人類歷史只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極其微小的片段;若與生命的歷史相比,與我們這顆行星的歷史相比,與整個宇宙的歷史相比,這個片段就顯得更加微不足道了。
2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某個歷史時期的思想的話,也只能了解這一時期內人類曾表達出並被記載下來的思想,這些思想或者出自思想家本人之手,或者出自他的學生之手,或者只是從他的對手那裡流傳下來的—遺憾的是,這種情況並不在少數。而且我們也不能說,流傳下來的這些思想就是最好的、最有價值的和最深刻的。
3 我們企圖理解歷史的每一種嘗試總會遇到各種障礙。在距離我們比較遙遠而且我們對它也比較陌生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真正設身處地地完全理解某種思想。雖然哲學著作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的—有時只是斷簡殘篇,但是,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