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思想史論-從莊子到二程 朱韜 978751947113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光明日報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坐忘’思想史論-從莊子到二程
ISBN:9787519471132
出版社:光明日報
著編譯者:朱韜
頁數:26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709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坐忘」是莊子修養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後世好道者、庄學闡釋者的重視。早在南北朝時期,道教徒已開始從方術的角度去理解「坐忘」,隨著佛道論衡的不斷深入,道教也認識到自身理論的不足,莊子「兼忘」的思維方式受到道教徒的重視,並由此發展出重玄思潮,「坐忘」也因其心性修養義的解讀空間,成為了與重玄思潮相匹配的修養方法;到了唐代,道教徒思考的問題,從義理深化,轉移到如何將新興的重玄義理,與傳統修養實踐的肉身成仙說相協調,也就是「心」「形」如何溝通的問題,經過一系列的探索,最終「坐忘」被主張性命雙修的內丹學所吸收。

作者簡介
朱韜,1988年生,山東濟寧人,西北大學中國史博士,現任教於貴州師範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已在《宗教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數篇。

目錄
緒論/1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1
二、研究現狀/3
三、研究方法/13
四、研究思路與內容/13
第一章 莊子「坐忘」義辨析/15
第一節 「忘仁義」「忘禮樂」解/16
一、「坐忘」寓言文本辨正/16
二、「忘」之意蘊/22
三、「仁義」「禮樂」所指/24
第二節 「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解/33
一、「隳肢體、黜聰明」與「離形去知」的關係/33
二、「一受其成形」的痛苦/37
三、「聰明」與「知」/41
第三節 「同於大通」與「化則無常」/46
一、何謂「大通」/47
二、「同則無好,化則無常」/50
三、「坐忘」與「逍遙遊」/55第四節 何謂「坐忘」/59
一、解「坐」/61
二、「坐忘」與「心齋」/69
三、「坐忘」與「吾喪我」/75
第二章 魏晉玄學對「坐忘」修養境界義的發展/85
第一節 郭象「坐忘」思想研究/86
一、郭象對「坐忘」修養方法義的消解/86
二、「坐忘」與「內聖外王」/90
三、「坐忘自得」/94
四、「坐忘而後能應務」/97
小結/100
第二節 韓康伯「坐忘遺照」研究/102
一、「坐忘遺照」出處/102
二、韓康伯「坐忘」義辨析/104
三、韓康伯「遺照」義辨析/109
四、韓康伯「坐忘遺照」義辨析/117
餘論/119
第三章 道教對「坐忘」修養方法義的發展/127
第一節 方術化的「坐忘」/127
一、「眾術」中的「心齋坐忘」/128
二、「齋」中的「心齋坐忘」/132
三、「存思」與「坐忘」/138
第二節 「坐忘」與重玄思潮/143
一、重玄學溯源/144
二、成玄英對「坐忘」的理解/154
三、王玄覽以「坐忘」「舍形入真」/160
第三節 性命雙修視野下的「坐忘」/170
一、《天隱子》的內在矛盾/17二、雲本《坐忘論》將「坐忘」系統化/174
三、石刻本《坐忘論》:「坐忘」是「求道之階」/178
四、鍾呂金丹道體系下的「坐忘」/180
第四章 「坐忘」與儒釋修養論/189
第一節 「坐忘」與「禪」/189
一、「禪」義溯源/190
二、「枯木死灰」與「灰身滅智」/196
三、「枯木龍吟」/204
第二節 「坐忘」與「靜坐」/208
一、「二程」「靜坐」說的淵源/209
二、「二程」對「靜坐」「坐忘」的矛盾評價/211
三、「二程」對佛教修養論的批判/217
結論/227
參考文獻/233

精彩書摘
我們當下也許不再需要通過像「坐忘」「坐禪」 「靜坐」 這樣帶有宗教色彩的修養論去追問「意義」、去塑造人格,但不管選擇哪種途徑去尋找意義、去證成意義,去「成人」,都少不了知識的習得與功夫的踐履,這是古今中外的修養論不斷向我們揭示的。就我們今日而言,沒有任何一種「意義」 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正確,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種思想的危機、文化的危機。但在莊子那裡思想的多元化,正是他所期望的,每一個個體價值的鮮活涌動,就是他所講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庸人」。如果借用郭象的「自得應物」和道教的「性命」 之學來說明莊子以及禪師的「庸人」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筆者以為: 「自得」 是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實踐意義的追尋,以此對抗日常生活的無聊和痛苦,使「天籟」成為日常。「應物」是個體在關係中的實踐,是個體對於多重身份天然責任的理解、認同、踐履,是「天下大同」 的基礎。宗教的彼岸落實到日常生活,性命之學在穿衣吃飯中也可以得到貫通。按照身體所需安排飲食、休息,是形體生命長存的基本前提,是「命功」;吃飯時,好好吃飯,睡覺時,好好睡覺,則是心性修養的落實,是「性功」。適量的運動是「命功」,自律的運動是「性功」;由工作而獲得報酬以存養身體,是「命功」,由敬業而專業到技進于道,是「性功」。在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飯中, 「性命」 雙修已然可以得到落實。

前言/序言
「博知文叢」弁言
嘗聞黔地之文教,始於後漢道真。迄至陽明,則學風承嗣,漸自廣布。考其古典學脈,有清以降,不斷湧現之西南宿學鴻鉅,耕耘于經史典章、天文地理、風雅辭賦間,堪疏明義,上下通達,其獻績可謂不絕如縷。遑論建國之後,自大學庠序間,不斷滋播而出的古典文教種!,敷宏華夏遍地。本書系,正膺此文教源流,瞽妄以中西古典經籍為鉤索之沉隱,託身林城香樟,步趨古典復興之後浪,戰戰兢兢,一如南明河畔,躬身謹取一瓢自飲,亦如,文明復興之幡幟下,一段迎風擊築,奔赴各自靈魂之弒的,「不復還」之途。而古典學域,西人疏於華夏,乃存狹義之希臘羅馬實證專域,更攜語文學之內力規訓,引致今日古典復興,稍存「本體工夫」 歧義。然較茲中西,考據義理、實證問題,實則淵脈同生,共襄助力,如互為榫卯之人類行為的「四因」。故而,本文叢之選題不拘繩墨,但以探究之整全為鵠的。昔日,孔子尋道于周畿,行前嘗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 是時,辯辭壅扎,道阻弗受,禍福旦夕。子欲以文教之溫恭,匡社稷之廢興。然德如孔子者,亦欲尋博古知今之師,而後禮樂道德之義昌明。謹受此教,本文叢之後學,慕效前賢,試于通雅典籍間,訪師求索,擷攬博知整全于萬一。
貴州師範大學西方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初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