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新聞-技術、媒介物質性與人機融合 ISBN:9787300322063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著編譯者:吳璟薇 頁數:21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619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新聞》探討的是智能新技術給新聞業帶來的深刻變革。身處智能數字化時代,這一探討具有現實意義和創新價值。 本書從理論與實踐兩條線索出發。理論方面,作者融合了當下較為前沿的媒介平台化與平台社會研究、媒介與技術研究、媒介的物質性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國際學術界範圍內,這些理論成果在新聞學研究領域的運用也屬於較為新穎和前沿的,突破了國內現有研究的薄弱環節,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相關研究領域的理論資源。實踐方面,作者結合當前我國新聞行業的實踐成果,對多家媒體(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中央媒體與地方媒體、商業化平台)如何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並創新發展進行調研訪談,前沿理論與中國實踐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深化了中國特色新聞學研究。作者簡介 吳璟薇,現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媒介與傳播學院博士。2009年獲得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的聯邦總理獎學金后在德國訪問和學習7年,其間深入了解德國文化並參訪德國媒體。主要研究領域為外國新聞傳播史、德國媒介制度、新媒體里的公與私、政治傳播和跨文化傳播。目錄 緒章 數字智能時代新聞的新語境第一節 智能媒體發展與技術變遷 第二節 平台與數據化新聞生產 第三節 人工智慧技術與新聞變革 第四節 新技術條件下的新聞 第一章 新聞學研究的物質性轉向 第一節 媒介物質性視角的提出 第二節 媒介物質性:從麥克盧漢到基特勒的闡釋 第三節 媒介中介性:克萊默爾的「信使模型」 第四節 基礎設施與媒介技術變遷 第二章 人工智慧與人的雙重主體性 第一節 人的主體性與技術的自主性之辯 一、第一條路徑 二、第二條路徑 第二節 重構人與技術關係——媒介網路 第三節 智能媒介網路與人的境況 一、消融的主體性?智能媒體中的人與機器 二、人與物:智能媒體平台的媒介網路 三、平台的「永存」與人的主體消融 第四節 雙重的人與關係主體的重建 第三章 智能新聞生產:人與技術的協同運作 第一節 新聞生產中人與技術關係的追問 第二節 器官學:理解人與技術的融合 第三節 追問的實現:對智能新聞生產的微觀考察 第四節 智能新聞生產實踐中的「人-技協同」 一、合作共生:「人-技協同」的實現途徑 二、打破界限:智能新聞生產的形態塑造 三、新聞價值:人與演算法技術的價值交鋒 四、「主客」之辨:人的主體性與演算法自主性 第五節 超越人與技術 第四章 重構智能時代新聞生產與傳播關係網路 第一節 數碼物、新聞聚合與知識生產 第二節 從大眾傳播向中介社會傳播模式的轉變 第三節 智能新聞生產與傳播關係網路 第五章 數字智能時代新聞價值的變遷 第一節 基礎設施與新聞的時空變遷 第二節 語義關係網與關聯規則推薦演算法 第三節 時空與相關:重構數字智能時代的新聞價值 第四節 數字智能時代新聞價值要素重探 一、新聞價值的構成要素及其變遷 二、數字智能時代新聞價值標準的設定 第五節 數字智能時代新聞價值的構建路徑 一、價值客體拓展:從「新聞文本」到「新聞產品」 二、價值主體彰顯:技術介入下的「人」 三、新舊媒介形態的影響 四、發現數字智能時代的新聞價值 結語 數字智能時代新聞學研究的範式轉型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