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的亂世突圍 張華僑 978754761929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遠東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張之洞的亂世突圍
ISBN:9787547619292
出版社:上海遠東
著編譯者:張華僑
頁數:44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524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清末亂世,百弊叢生。在”新”與”舊”的思想面前,一代能臣張之洞如何抉擇,突圍而出?本書以豐富的文獻檔案資料為底本,抽絲剝繭,以真實性、故事性、連貫性的敘述,呈現張之洞在清末艱難推動改革的歷程,再現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為何張之洞以石破天驚的膽識,發起千年未有的變革時,又為清王朝滅亡創造了條件,引發華夏發生千古未有的裂變?本書引用首次披露的文獻,以別具一格的敘述、引人入勝的情節,揭開這個掩蓋了百年的真相!

內容簡介
面對清末內憂外患,能臣志士提出各種救國之策,張之洞即代表人物之一。本書作者從浩瀚的檔案中鉤沉歷史,以時間為軸深入揭示了這位清末改革家的心路歷程。張之洞受晚清危機的驅動,艱難地推動老朽的清王朝革除積弊,可改革卻違背了他的初衷,成了瓦解王權的”不定時炸彈”。這于張之洞來說可能是悲劇,但對中華民族來說卻是一件幸事。回顧這段歷史,可以讓我們看清中興名臣的歷史局限和晚清變法失敗的教訓,讀懂中國近代化轉型的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革邏輯。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危亡引發軍事變革
高價自強軍
高薪聘請軍官
創辦武備學堂
勸說皇上結盟
派遣學生赴日留學
斥鉅資向訂購軍艦
建立中央常備軍
反對攤派軍費
練成湖北新軍
第二章 與激進的維新派分手
張之洞與康有為鬧翻
扶持汪康年辦《時務報》
張之洞痛?黃遵憲
停止訂閱《湘學報》
呈送《勸學篇》,指明變法方向
廢除沿用千年的八股文
保舉果敢有為的人才
第三章 變法以流血中斷
法華寺裡的密謀
袁世凱的背叛
慈禧發動政變
張之洞營救楊銳
陳寶箴遭撤職陷害,惜別長沙
張之洞敦促驅逐康有為
第四章 平息義和團,爭取八國撤軍
策劃東南互保
奏請慈禧停戰剿匪
慈禧與光緒帝棄京出逃
駐華公使要求懲辦”禍首”
慈禧以懲處皇親國戚換取回宮
張之洞勸告各國降低賠款
第五章 設計新政扭轉王朝衰弱
張之洞起草新政綱領
變革三折,得到慈禧的肯定
為南京播下大學的種子
張之洞要選拔通曉經濟的人才
制定學制,中西兼容辦學
對赴日留學生的約束與獎勵
設立學部,讓國民接受教育
石破天驚,廢除科舉
第六章 救亡圖存喚起各界精英行動
吳祿貞等血戰大通
制裁華商邱菽園
沈翔雲等聲討張之洞
花園山聚會,醞釀反清
秘密成立日知會
美公使反對官方逼迫劉靜庵認罪
第七章 留學生與清朝決裂
勒令停止湖北留日學生辦報
反感愚昧的忠君,決定推倒清朝
留日學生點燃抗俄怒火
留日學生罷課回國
黃興以華興會策劃起義
留學生勸孫中山設立同盟會
第八章 立法廢除野蠻的酷刑
維護公眾安全,創立警察局
張之洞推薦伍廷芳等立法
聘請人松平康國當法律顧問
廢除沿用2000多年的酷刑
為何張之洞捍衛禮教
第九章 立憲能否容納民權
五大臣出國考察
為立憲爭論不休
重新構建中央政府職能
各督撫不想放棄權力
慈禧准許行政與司法分立
預備立憲,為何清朝一再拖延
第十章 廉政無私,守護衰落的王朝
張之洞出任軍機大臣
掌管學部,普及教育
興辦高等教育學堂
擴大理工科招生數,緩解技術人才短缺
大力整頓渙散的學風
力勸攝政王寬恕袁世凱
張之洞留下的悲歎

後記

作者簡介
張華僑,湖北孝感人,歷史學者,主要研究秦至清朝開國君王、重大歷史人物如何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等。曾在有關媒體任記者,善於分析經濟差異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著有《資本時代的征服》《拯救鄉土文明》《讓漢江告訴中國》《中國黃河調查》(合著)等。
【前言】
許多人會發出疑問:張之洞畢生效忠大清王朝,並投身一場千年未有的制度變革,企圖挽救大清王朝。他倡導的變革為什麼背離了初衷,意外地為終結外殼如核桃堅硬的王權創造了有利條件?
回答這個追問了百餘年的疑問,必須從張之洞為什麼要投身制度變革,變革又如何意外地為王權解體提供了條件來分析。歷史進程的確充滿了眾多的不確定性。中法戰爭時,張之洞以為清軍只是缺乏槍炮、軍艦,不能擋住堅船利炮的法軍,所以竭力建議花錢購買大炮、戰艦,辦海陸學堂。
到中日甲午戰爭時,張之洞發現:吸收西方軍制,練成由中央政府調動的常備軍,調派具有傑出軍事才能的將領,制定有效的攻取策略,統一指揮勇敢善戰的陸軍、海軍,打敗了軍紀渙散、貪污腐化的清軍,讓腐朽沒落的清王朝割地又賠款。
對比之下,不難發現:清朝既無久經的常備軍,又缺乏忠勇奮發、善於帶兵的將官,臨時倉促招募的士兵更不知開槍射擊,以致軍心不齊,戰鬥力低下,一觸即潰。
蕞爾小國打敗清朝後,張之洞受到從未有過的震動,品嘗到奇恥大辱。令他寢食難安的是:倘若太后、皇上、衙門,以為對會萬事大吉,繼續昏睡,這不僅不能消除國家貧弱的病根,而且俄、德等國會效仿瓜分中國,中國將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感受切膚之痛的張之洞,思想上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轉變:中日軍隊不是將士與槍炮數量的差距,而是軍事制度優劣造成的差異。必須以戰無不勝的軍隊作為強國後盾,倘若不清除兵營頑固不化的舊習、不掃除積存多年的腐化墮落,買來再多的大炮戰艦,軍隊也不可能有起色,強國也是空話。
深刻反思後,張之洞以戰略家的膽識、卓然不凡的政治智慧、果敢堅定的行動,成功取得慈禧的支持,開啟了從引進軍械到跳躍式的軍事變革的征程:改變依附將領帶有私人色彩的兵營,用徵兵制建立效忠國家、具有文化素養、能適應現代戰爭並由朝廷調動的常備軍,實現軍隊早期現代化。
軍事制度變革不可能孤立完成,要培養適應槍炮戰爭的將官,建立完善的軍工生產體系,涉及修築工事、佈設電線、安埋地雷、運用軍械等,需要多兵種配合,專業知識超出了靠力氣拉弓箭、揮舞大刀被錄取的武官,引發了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為此,張之洞以軍事變革為契機,推進相關的教育變革:奏請太后、皇上准許,選派留學生、大辦新式學堂,廢棄已固化的”代聖賢立言”的八股文,引入與強國富民相關的科目,摒棄空疏、浮華無用的文風。
到維新變法時,以張之洞、陳寶箴等為代表的穩健派,深知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更換滋生了幾千年的王權專政。他們先以實業救國為導向,循序漸進爭取太后、皇上、衙門(1901年9月,改為外務部)大臣,支持練兵、辦學堂、造鐵路等,以挽救風雨飄搖中的大清帝國。
與此同時,張之洞借《勸學篇》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以行動與理論為變法指明方向,迎合慈禧等權貴派,既保王權,又吸收西方實用技術強國的需求,有限度地帶動清王朝進行制度變革。
更大的變革動力來自義和團事件引發的八國聯軍攻佔。慈禧像一個沉睡在搖籃裡的嬰兒被驚醒,認識到要切實整頓政務,革除以謀私誤國、以言而無信危害人民的固守老祖宗的舊制。因而,她授權張之洞,起草推動新政的綱領。
對張之洞來說,只抄襲西方一點皮毛,是無實質的變法,終究不能改變中國的貧弱局面。他參考西方的經驗,在變法奏摺中向慈禧等提出,應變革現行的政治、司法、工商、學校、軍制、財政等制度體系,才能由農耕立國轉向工業立國。
慈禧不忘受到八國聯軍攻進,不得不流亡的恥辱,不再以塗脂抹粉自我欺騙,高度肯定張之洞等以三個變法奏摺設計的新政導向,吸收英、美等國有益的制度,打破自以為是、盲目排外的固化思維。
由此,張之洞、袁世凱等聯名奏請得到慈禧批准後,自光緒三十二年(1906)開始,終結自唐朝以來,私塾先生教導學生讀經史、寫詩文、練習書法等,經不同層級的考試獲取官位的科舉之路,開啟以小學至大學造就人才的時代。
與廢除科舉對應的是,張之洞深知大清帝國辦鐵路、礦產、商務、外交等,會有更多對外交涉,需要吸收西方先進的司法理念,將其移植到有深厚專政土壤的中國,修改或廢除沿用幾千年損害民眾權益的酷刑,制定刑法、民事、工商等法律,既約束中國人和洋人,又維護國家主權。
廢除野蠻的酷刑、制定維護民眾權益的法律,實現近代中國法政制度轉型,需要出臺憲法規範國家與各級政府運行,重新設置各級政府的權力、推選國家最高領導人等。
然而,張之洞以實業救國,推動軍事、教育、財政、司法、工商、外交、交通等變革,只是試圖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帝國,他內心還是堅持維護已在中國持續2000多年的王權。
但上述一系列的改革也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這體現在,張之洞不惜重金派遣留學生,寄託他們吸收西方技術後轉為強國的能量。但學生脫離清朝統治的封閉環境,到、歐美後,如同一隻只飛出籠子的鳥任意展翅高飛。
他們在西方呼吸到充滿民主氣息的空氣,接受了宣揚個性解放、自由平等的思想,很快置換了由四書五經塑造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成為具有多元價值觀,傾向以選舉取代世襲王權,構建民主國家的精英群體。
張之洞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應對,向他們灌輸忠君為本,力求利用他們的才能,局部更換大清帝國僵化的零件,實現強國的目標,這必然與留學生受到的取代王權、主張的觀念發生衝突。
繼續為王權解體創造條件的是,張之洞於1903年主持制定各學堂章 程,到廢除科舉、接管學部,帶動各省巡撫、知府、知縣轉變過去看守衙門、管治老百姓、徵收錢糧、重農輕商的思維,以政府投入與各方籌資結合,掀起了中國第一次創辦小學至高等學校的浪潮。
得益於有效的制度激勵,新式學堂才能遍地開花。據統計,光緒三十四年(1908),全年各省學堂47995所,共有學生1300739人。
教育引發的連帶效應是,大量理工科畢業生,為商人、資本家創辦企業提供了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催生了機械、鐵路、造船、採礦、紡織、陶瓷、食品、絲綢等產業,這又從另一層面以工業文明加速了大清帝國衰亡的步伐。
張之洞為終結王權創造了又一個條件:他花費高昂代價聘請、等教官,培養將官、湖北新軍,出其不意地造就了一個反抗專政的新式群體。他們吸納各學堂的學生,再輸送到各軍營,成為嚮往民主的青年軍官,形成連續性、穩定性、再接再厲的團隊,直至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
除了張之洞為終結王權提供了”溫床”以外,從體制運行看清朝衰亡的原因是,慈禧沒有構建一個緊密團結、高效運行的中央政府。軍機處(1911年5月,責任內閣成立後被撤銷)代表中央行使權力,但他們知識陳舊,創新精神、政治素養低下,成為傳達慈禧及皇帝旨意的秘書處,沒有隨著國內外各種挑戰及時更換職能。
火上澆油的是軍機大臣互相拆臺、爭權奪利,無法獨立決策並有效執行。鬧得不可開交時,只能請示慈禧裁決。慈禧利用他們對自己的依賴,從有利於維護王權出發,不受制約、不顧後果,在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維新變法、義和團事件、八國聯軍攻進、立憲法等關係國家興亡及民眾命運的大事上,一次又一次地作出錯誤的決定。
每當發生重大事件時,慈禧只是更換軍機處成員,挑選自己喜歡、服從自己命令的人任軍機大臣,更造成執掌中樞權力的人平庸無能、品質低劣、保守排外。這導致軍機大臣不能有效實施張之洞提出的練新軍、辦學堂、修改法律、開議會、出臺憲法等,制定一個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決策,直至各種危機接連爆發。
危機喚起新軍、學生群體的救國意識,對清朝沒有歸屬感、認同感,不可能與腐朽落後的專制制度和平共處,不允許以慈禧為首的權貴集團,將國家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壟斷,或以割讓領土保王權。他們認識到:必須用武力終結清王朝!
由此可見,歷史發生了與張之洞預期截然相反的變化:他受強烈的亡國危機感驅動,發起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軍事、教育、司法等變革,但同時,又如同在專制的母胎植入了民主的種子,一旦這個嬰兒降生長大,反過來自然成為推翻清王朝的力量。
清末亂世,百弊叢生。然而,張之洞不同于秦朝的商鞅、漢朝的張良、三國輔助劉備的諸葛亮、唐朝的魏徵、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張居正等,他想憑藉政治智慧幫助帝王穩固江山,突圍而出,卻一直不能帶動國家發生根本性的制度變革。
筆者閱讀千萬字的史料,以真實性、故事性、連貫性的敘述,呈現張之洞在清末艱難推動改革的歷程,揭示了歷史演變的一個規律:改革必須是系統的、全面的,在某一領域動手術,只是修修補補,無法挽救已病入膏肓的政權。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危亡引發軍事變革
應對打敗清朝引發的賠款割地等危機,張之洞開啟了艱難的軍事變革,他要建立忠於朝廷、適應現代戰爭的軍隊。不料,他花費高昂代價的湖北新軍,後來率先打響了推翻清朝的槍聲。
高價自強軍
站在劉公島上,北洋水師丁汝昌極目遠望,只見日軍以多艘兵艦並用威海岸上的炮臺連續轟擊孤島,發出震欲聾的轟隆聲,而自己喪失挽回局面的雄心壯志,無力指揮殘餘的軍艦冒險沖出敵軍包圍,只好坐等援兵,以致延誤時機,通信中斷,糧食、炮彈即將用盡。
此時,丁汝昌被一種悲壯與絕望的氣氛籠罩,心理防線頓時崩潰,覺得辜負了皇上賦予的重任,對不起李鴻章 一再大力提攜,無顏見江東父老鄉親,只能保全名節,以身殉國。他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正月十八日服毒自盡。
這意味著,自日軍陸海夾擊不到一個月,耗費國家財政千萬兩銀子,供養了10年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聽到這個消息,張之洞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