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 李.麥金太爾 978755967175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NT$31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後真相
ISBN:9787559671752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著編譯者:李.麥金太爾
頁數:24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509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社科類讀者。核心受眾為對社會學、傳播學、政治學等相關學科內容感興趣,或關注網路媒體傳播、后真相現象及社會熱點議題的讀者。
1 信,還是不信?解答現代人的基本困惑
在後真相時代,「拋開事實不說」是反諷,也是現實;「理中客」是工具,也是面具;有時,謠言比闢謠更深入人心!吸煙不致癌?疫苗致殘?全球變暖是發達國家的陰謀?我們應該相信什麼?「真相只有一個」是否終究只存在於虛構的世界?讀完本書,你將對以上問題有更加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2 優秀通識讀本,專業又好讀!
本書遴選自「麻省理工學院基本通識」叢書,該系列旨在提供由各領域專家撰寫的知識概述,從基礎原理出發,逐步切入關鍵論題,使讀者得以理解並探討更為複雜的觀念。本書同時榮獲2018年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新聞時間》(NewsHour)圖書、2018年《選擇》(Choice)優秀學術著作、《福布斯》(Forbes)雜誌「后真相時代」大學閱讀書目、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一周圖書,廣受媒體與讀者好評。
3 橫跨多種學科,結合生動案例,從源頭破除后真相迷思
本書不囿於技術層面的辨識真偽,而是致力於剖析后真相現象的形成根源,治標先治本,從認知上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並應對這一現象。作者運用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結合大量現實案例,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后真相的本質,觀點犀利,金句頻頻,頗具可讀性和啟發性。

內容簡介
究竟何為後真相?是自說自話的觀點、多數民眾的錯覺,還是政治操縱的工具、明目張?的謊言?這個世界存在真相嗎?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從否認關於吸煙、疫苗、進化論和氣候變化的科學事實,到認知偏差的心理根源,從社交媒體塑造的信息孤島,到後現代主義的哲學觀點,本書追溯了后真相現象的形成根源,揭示出后真相的本質:它是一種信念至上的斷言,其危險之處在於,製造者迫使他人接受觀點而無視證據,使人們陷入脫離現實的風險。因而,真相重要,一如既往。當有人試圖矇騙眾人,我們仍可以決定如何應對,能否及時明察真相,也取決於我們自己。

作者簡介
李·麥金太爾(Lee C McIntyre),波士頓大學哲學與科學史中心研究員,哈佛拓展學院倫理學講師。著有《如何與科學否認者對話》(How to Talk to a Science Denier)、《善惡的藝術》(The Art of Good and Evil)、《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食罪人》(The Sin Eater)、《科學態度》(The Scientific Attitude)、《尊重真理》(Respecting Truth)、《黑暗時代》(Dark Ages)等。

精彩書評
我的本周推薦圖書是李·麥金太爾的《后真相》。這是「麻省理工學院基本知識」叢書中的一本小冊子,它著眼於我們這個時代zui令人不安的趨勢之一:對科學、證據、事實和真理本身的日益否定。作者用睿智的語言向我們闡述了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並令人信服地提醒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反擊這種危險的虛無主義思想。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法里德·扎卡里亞(Fareed Zakaria)
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哲學之旅,我喜歡它的地方在於,作者並不僅僅關注特定事實或真理的命運,他認為真正受到攻擊的是我們確定真理或獲得真理的方法,尤其是科學。
——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新聞時間》 卡洛斯·洛薩達(Carlos Lozada)
李·麥金太爾的《后真相》是對我們國家意識中爆發的問題——另類事實——的完美反擊。麥金太爾就我們如何在這個后真相時代成為事實核查者所列舉的建議,應該在下一次選舉之前貼在美國每一位記者、政治家和讀者的電腦鍵盤上。
——《懷疑論者》雜誌 邁克爾·舍默(Michael Shermer)

目錄
前言
致謝
第一章?什麼是后真相?
第二章?科學否定論:理解后真相的路線圖
第三章?認知偏差的根源
第四章 傳統媒體的衰落
第五章?社交媒體的興起與假新聞問題
第六章?後現代主義是否導致了后真相?
第七章?抗擊后真相
詞彙表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索引

精彩書摘
「后真相」現象在 2016 年 11 月火速引起公眾關注,當年《牛津詞典》把它選為 2016 年度詞彙。看到這個詞的使用頻次與2015年相比激增2000%之後,這個選擇似乎顯而易見又順理成章。同時入圍的其他年度詞彙包括「另類右翼」與「脫歐派」,凸顯了該年度的政治背景。作為一個包羅萬象的短語,「后真相」似乎抓准了這個時代的主題。面對以事實的混亂、論證標準的缺失以及徹頭徹尾的謊言為標誌的 2016 年英國脫歐投票和美國總統大選,許多人都驚駭不已。如果唐納德 · 特朗普(Donald Trump)可以——無憑無據地—宣稱,要是他敗選,那就是因為選舉受到操縱,那麼事實和真相還有那麼重要嗎?[1]
選舉之後,情況甚至變得更糟了。特朗普—再次毫無事實依據地—聲稱如果扣除掉那幾百萬的非法投票,那他實際上是贏了普選(希拉里·柯林頓 [Hillary Clinton〕獲得了近 300 萬張選票)。即便美國 17 個情報機構已達成了共識,特朗普本人仍狂妄地宣稱,俄羅斯人並沒有非法干涉美國大選。[2] 他的一位顧問似乎欣然接受了這種混亂,聲稱:「不幸的是,再也沒有事實真相了。」[3]
在 2017 年 1 月 20 日宣誓就任總統后,特朗普說出了一連串新的假話:他贏得了自里根總統以來最大的選舉勝利(其實他沒有);他就職典禮的出席人數堪稱美國史上最多(照片證明這是假的,而且華盛頓特區的地鐵記錄顯示當天的地鐵客流量還減少了);他在中情局的演講讓聽眾們起立鼓掌(他從來就不讓軍官們落座)。二月初,特朗普聲稱美國的謀殺率達到 47 年來的最高水平(而事實上,聯邦調查局的《統一犯罪報告》顯示,美國的謀殺率接近歷史最低水平)。[4] 最後一點似乎特別離譜,因為在想方設法推動「犯罪率正在上升」這一觀點的過程中,特朗普早些時候在共和黨大會上說出的瞎話又被翻出來了。當在這個問題上受到質疑時,當時的特朗普代言人紐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記者艾莉森·卡梅羅塔(Alisyn Camerota)在鏡頭前進行了以下令人難以置信的對話:
卡梅羅塔 暴力犯罪減少了。經濟正在好轉。金里奇 在那些最大的城市,並沒有減少。
卡梅羅塔 暴力犯罪、謀殺率在下降。確實減少了。
金里奇 那芝加哥、巴爾的摩、華盛頓怎麼都在上升?卡梅羅塔 確實有個別地區還沒解決謀殺問題。
金里奇 這是你們的首都,你們的第三大城市— 卡梅羅塔 但全國總體的暴力犯罪減少了。
金里奇 我敢跟你打賭,今天上午,任何一個普通美國人都不會認為犯罪減少了,也不會認為我們更安全了。
卡梅羅塔 但事實正相反。我們確實更安全了,而且犯罪也確實減少了。
金里奇 不,那只是你的觀點。
卡梅羅塔 這是一個事實。這些是聯邦調查局提供的全國性事實。
金里奇 但我說的也是事實。目前的觀點是,自由派有一整套統計數據,這在理論上可能是正確的,但它並不是人類的真實狀態。
卡梅羅塔 請您稍等,議長先生,您的意思是,這些自由派在玩數字遊戲。可是,這些是聯邦調查局的統計數據。聯邦調查局並不是一個自由派組織,而是一個打擊犯罪的組織。
金里奇 是的,但我說的同樣正確。人們感覺威脅增加了。
卡梅羅塔 感覺到了,是的。他們感覺到了,但這種感覺並沒有事實依據。
金里奇 作為一個政治候選人,我會與人民的感受同在,而你卻和理論家為伍。[5]
你可能會想到,同樣令人不寒而慄的交流出現在喬治·奧威爾的反烏托邦小說《1984》之中,發生在仁愛部的地下室里。事實上,現在有些人擔心我們正在奔向那個黑暗的前景,威權國家的建立,第一個犧牲品便是真相。

前言/序言
前言
當我在2017年春天撰寫此書時,沒有比「后真相」更熱門的話題了。后真相在新聞頭條和電視節目中頻頻出現。在餐廳里、在電梯里,我們總是一遍又一遍聽人提起它。如何為這樣嶄新的、不斷演進卻又充滿爭議的話題寫一本書?這既有優勢,又挑戰重重。
本書的調性可能與「基本知識」叢書中的其他書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主題的獨特性使然。后真相的概念,源於一些人的遺憾感,他們對真相的消隱充滿焦慮。就算不帶明顯的黨派偏見,也至少提出了一點假設:在當今的政治舞台上,事實和真相岌岌可危。
鑒於這樣的背景,本書接下來的篇章可能不太符合人們對學術書籍的期望,即維持一種冷靜的中立。實際上,「冷靜的中立」會導致一種虛假的均衡(false equivalence),這正是后真相本身的標誌。后真相辯論的「另一方」,並非那些支持它的人—或者認為後真相是一件好事的人— 而是那些否認問題存在的人。(既然我的目標是揭穿真相,)那麼寫一本關於后真相的書,就是要承認問題存在。因此,在本書的闡述中,我將努力做到誠實,但我不能保證達成平衡。當錯誤不成比例地倒向某一方時,仍然假裝處處平等,就等於對真相這一概念的不敬。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后真相的概念確乎是個新概念嗎?不就是宣傳的同義詞嗎?「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不就是假話嗎?事情並非如此簡單。雖然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的確有若干歷史先例—我們將對其進行研究—但試圖將后真相簡化為其他東西無疑是錯誤的。至少在美國政治中,聲稱在塑造人們對經驗事物的信念方面,事實不如感覺重要,這一點似乎是嶄新的。過去,我們面臨嚴峻的挑戰—甚至對真相概念本身都提出了挑戰—但像現在這樣,公然以之作為一種使現實屈從於政治的策略,確實前所未有。因此,后真相概念的驚人之處,不僅在於真相因之受到挑戰,還在於挑戰真相成為一種維護政治主導地位的機制。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理解后真相這個概念的「基本知識」,就無法迴避政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