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梵文學課-世界文學視野下的中國現代文學 李歐梵 978754732231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NT$38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李歐梵文學課-世界文學視野下的中國現代文學
ISBN:9787547322314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著編譯者:李歐梵
叢書名:香江文學
頁數:19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477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為李歐梵教授多年積澱之作,全書共四個篇章,分別以林紓、魯迅、施蟄存和張愛玲為主題,從世界文學視野對中國現代文學乃至中國文學史重新思考,從文化的視角對中國現代文學加以關照,解讀了包括《野草》《鬼山狼俠傳》《魔道》《色,戒》等在內的諸多現代文學經典作品。

作者簡介
李歐梵,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評論員。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哈佛大學榮休教授,香港人文學院創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美國漢學界屈指可數的重量級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包括現代小說和中國電影在內的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代表作品有《鐵屋中的?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等。

目錄

第一講 晚晴跨文化翻譯:從林紓個案窺測帝末制文化心態 /1
第二講 反思魯迅:含傳統轉折的現代主義 /41
第三講 怪誕與著魅:重探施蟄存的小說世界 /73
第四講 背叛離散或回歸:張愛玲的雙語小說 /115
跋 /151

精彩書摘
2002年至2013年我在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任教,這在我生命中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印跡。十二年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記憶像一疊老照片,許多印象久經歲月浸泡而模糊起來,有關香港的碎片仍色調濃豔。幼時有幾部港片到上海,如《絕代佳人》和《新寡》,其女主角夏夢傾動一時,聽我父母與隔壁阿姨爺叔談起,比起周璿不知要好上多少倍,那種驚豔傾慕的情態難以描摹。那時我在上小學,該看的電影《雞毛信》《董存瑞》等都看過,輪不上看港片,因此最初閃現在我記憶裡的香港是一種聲音、一個名字。現在想起夏夢,腦中便浮現她的銀幕麗影,這些形象都是到了香港之後接收與儲存的。
20世紀90年代我在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陸,其間時不時與香港發生關聯,可說是種下了情緣。先是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參加了李歐梵先生主持的中國現代文學的討論班,開始讀到張愛玲的作品,大受震動。小說裡有幾篇是講香港故事的,她說是透過上海人的眼光來寫的。我好似受了優待,讀起來更覺親和。其實她筆下的香港景物,像山坡上的豪宅或大學校舍、淺水灣的酒店,跟我的上海弄堂環境落落寡合,而她的稠軟又富於嚼勁的語言,把我帶回了家。她說她喜歡”霧蘇”這個滬語,令我想起母親,她說我”霧蘇”,是責備我齷齪邋遢的意思,但因為張愛玲喜歡,就仿佛點石成金,把我過去不快的記憶也變得甜蜜起來。
後來在哈佛大學,我的導師李歐梵是十足的”張迷”,又對香港情有獨鍾。在講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的公共課上,他以電影作教材,這在哈佛大學是首創。第一部就是香港電影《刀馬旦》,後來還有《胭脂扣》。他在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建立了中國文化研究的工作坊,請來了不少香港學者,如鄭樹森、陳國球等,我也開始認識他們。那時李先生在興致勃勃地撰寫《上海摩登》,書中由張愛玲的小說激發了他的現代性想像,提出上海——香港”雙城記”,展望這兩座亞洲大都會在新世紀中的”世界主義”風采。曾幾何時,我也不知不覺在這”雙城記”中扮演了一個角色。
回想我的香港歲月,說不盡光風霽月、賞心樂事,但大部分時間和心力花在了教育與學術方面。這裡就最近二十年來香港的大學文科、學術機制與中國文學研究的發展談點個人的感想與反思。
1997年香港回歸後恰逢全球化經濟浪潮,香港的發展速度前所未有。或許可舉地鐵與大學為例,作個簡單的比較。20世紀初以來港鐵系統共有東鐵線、港島線、觀塘線、荃灣線、東湧線等五條線路,而自2002年至2016年新增了將軍澳線、西鐵線、屯馬線、迪士尼線、南港島線等五條線路,還不計在原來線路上延長或派生的短線。與過去百年相比,港鐵的發展速度可謂驚人。
從大學系統看,最早的是成立於1911年的香港大學,歷經半個世紀,方才於1963年有了香港中文大學,直至1991年有了香港科技大學。此後如雨後春筍,截至2020年1月,逐次增加了嶺南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樹仁大學和香港恒生大學,共有11所法定的大學,這些學校大多為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數量不算多,近二十年來呈加速擴張趨勢,那種力爭上游的勁頭令人矚目。如樹仁大學原先是樹仁學院,恒生大學原先是恒生商學院,均屬?私立學校。前幾年這兩校努力完善各項指標,先後向政府提出申請,經審核升格為”大學”。另外一個新勢頭是這些大學紛紛在深圳、珠海、廣州等地設立了分校。
香港的大學體量有限,能量不小,順應全球化潮流而追求國際化是一個共同特點。富於象徵意義的是如果打開各校官網,就可以看到無不顯示自己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QS世界大學”或”U S News世界大學”排名榜上的位置”。
很長一段時間裡,港大作為香港唯一的大學,只用英語上課,至中大成立,宣稱以中文為主教學,含有與港大對著幹之意。科大是後出,以美式教育為主,採用多元開放的方針。科大要求用英語講中國文學史,有人不以為然,覺得可笑。我在研究生班講中國文學史,用的是普通話。同樣有廣東籍老師,也可用粵語上課。後來校方改革課程,加強英語授課,研究生寫論文一律用英語,有的粵語課也不能開了。改革的理由是:培養人才應具世界眼光,應以海外市場為目標,要改變人才單向輸入的局面。想想也沒錯,豪言壯語令人動容。
凡事不止一個面。科大人文學院分科不分系,分語言、歷史、哲學、文學和人類學等學科,教師均為在美國獲得學位或曾在美國大學執教的,且幾乎清一色華人。學術上主要與美國的中國研究接軌,卻具明顯的本土姿態。教文學的有五六位,皆重視理論並從事跨學科研究,且強調各自的中國文學研究專長,同時在學術研究方面鼓勵用雙語寫作。記得我入職科大不久,在《二十一世紀》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院長丁邦新囑秘書從雜誌上複印下來,放在我的信箱裡。可見學術研究尊重自主選擇,如在北美研究分析哲學已經寥寥無幾,而在科大仍有一席之地。
只有五六個人專治文學,算一個小組吧,不消說不能跟港大、中大比,如果跟浸會或嶺南的文學院比,也小得像麻雀。儘管如此,卻五臟俱全,細碎而琳琅滿目,學生寫碩博論文在選題上十分自由,有的研究晚清”詩界革命”與南洋詩派,有的研究宋代”元祐”詩風,有的研究葉淺予漫畫,有的研究鴛鴦蝴蝶派的《紅玫瑰》雜誌,簡直是海闊天空,我也甘做”百搭”,樂收教學相長之果。
由於包容與開放,因此傳統與新潮並行不悖,現代與後現代的縫接之處時時可見。其實香港的傳統文化深有根底,如中大的中文教育與國學研究歷史悠久,也是”新儒家”的重鎮。但文學院有”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從”新批評”、法蘭克福批判理論到”後現代”,一應俱全,相當西化、前衛,因此形成明顯反差。李歐梵老師在那裡授課,倡導跨文化研究,可謂一枝獨秀。另如嶺南大學有一百多年歷史,是教學型大學,以”博雅”冠名,專注人文社會科學,曾被《福布斯》雜誌評為”亞洲十大頂尖博雅大學”之一。另如浸會大學的文科也很強,文學院有饒宗頤國學院,由我的朋友陳致教授主持,令人讚歎不已。像這樣的各種名目的文科機構在各校都有,如珠寶閃爍。
就中國文學研究方面說,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講1949年至1979年香港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在史料整理與作家作品研究、文學史書寫與魯迅研究等方面都非常繁榮,並產生國際影響(李城希):《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三十年,1949-1979》載《文史哲》,2020年第3期)。抗戰之後至20世紀50年代,許多文人從上海來到香港,如戴望舒、葉靈鳳、姚克、曹聚仁、徐訏、宋淇、劉以鬯、張愛玲等,打造了”雙城記”的一段文壇傳奇。當然不限於現代文學的研究,在古代文學研究方面也非常繁榮;也不限於1979年,尤其在新世紀都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
在香港從事中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絕大多數是華人,有的是”海歸”,有的來自內地高校。每所大學都有中國文學的教學與研究,無論古代、現代,還是詩文、小說和戲曲,皆為專家耕耘的園地,猶如一張中國文學地圖,在世界的中國文學學術共同體中傳播、流動與延伸。的確,在香港有關中國文學的學術活動頻繁而多樣,通過訪問交流、國際會議和講座等形式,尤其與內地學者保持密切的互動,在共同繪製這張地圖。
還須提到香港大學教育的另一特點,即管治機制十分理性,規章 制度的設置很細緻。為了提升大學的國際競爭力,教育局不斷改進管理手段,客觀上起到了推進教育全球化的作用。大約在2010年前後,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對於科研項目的年度申請改變了以往優先資助幾個重點大學的做法,放開讓八所公立大學公平競爭。項目申請成功率影響到大學之間的實力評估,科大明顯受到壓力,於是想方設法加強項目申請環節,動員每個教師遞交申請。另一環節 是科研成果申報,各大學先後列出各地學術期刊的名單,國際上的如SSCI和A&HCI有章 可循,主要是對大陸和港臺地區的學術期刊排名,用以評估教員的學術成就 項目申請和科研成果都通過網上填表,表格愈趨精細,使人非常頭疼 從某種觀點看這些量化的做法與人文精神背道而馳,雖然引起質疑,但成為趨勢,後來大陸有了CSSCI,臺灣也有了THCI和TSSCI。
香港的大學圖書館聯網系統對科研提供的服務是一流的。特別是館際互借制度,如果需要的書本校沒有,網上填一下,三兩天就會送過來,不用掏一個銅板。如果借書逾期不還,電腦自動給你累計罰款,教授和學生一視同仁。有一回我放假後返校,幾本書罰了兩百多塊。小我在嘀咕,大我說該罰,罰得應該,因為這個制度實在好。
那時我的朋友錢鎖橋在城大,有一段時間我們走得近。我們談起在香港教書做研究有得天獨厚之處,如和東南亞近在咫尺,學術交流至為方便, 用雙語寫作和發表,游刃於中西世界。雖然制度繁瑣,競爭激烈,然而事在人為,如果安排得當,得項目資助而生產論文,屆時結項又成書,照這麼做事半功倍,豈不善哉。大約是他的林語堂研究獲得大額資助,或許是那晚喝高了,我們說應該創造一個香港學派。過了幾天提起此事,他說忘了,我也說沒說過,於是哈哈一笑了之。
我認識劉佩英女士多年,一向佩服她的眼光與魄力。她告訴我她在策劃一套”香江書系”,其”香江哲學”系列已經啟動,此為”香江文學”系列,旨在為香港學人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藉以展示他們對中國文學的精彩想像與演繹,與讀者分享探索的艱辛與歡快。我忝為主編,僅略敘我的香港記憶,對這套叢書由衷表達美好的願景。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