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國的世界觀 王中江 978730032169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NT$63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國的世界觀
ISBN:978730032169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著編譯者:王中江
叢書名:出土文獻與早期中國思想世界
頁數:58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472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人們越是面對早期中國的世界觀,面對眾多子學家們創立的學派和學說,就越能感受到這一時代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創造性,越能感受到這一時代何以能夠成為中國哲學、思想和文化的突破時代,何以能夠成為中國智慧和思想的源頭活水。在新出土文獻與傳世文本相互印證的重要契機中,在深度視點和多種維度之下,由宇宙觀、天下觀和自我模式等構成的早期中國世界觀得以立體性呈現。人們從中看到的是解釋宇宙和萬物起源的各種生成論與演變論,是期望人類和諧共同體和良好秩序的天下體系論,是塑造人成為一個完整的、真實的和充實的自我的人生智慧論。

作者簡介

王中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凱原中圍法治與義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兼職教授,孟子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兼任中華孔子學會會長、華夏老子學研究聯合會會長、張岱年研究會會長。著有《近代中國思維方式演變的趨勢》《進化主義在中國的興起:一個新的全能式世界觀》《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會角色》《道家學說的觀念史研究》等。

目錄

上篇
第一章 道家的宇宙觀和人間觀
第一節 出土簡帛文獻的年代與自然宇宙觀
第二節 宇宙的開端、狀態和生成過程
第三節 萬物的內面性及其活力:「物性」如何可能?
第四節 「道」的「弱作用力」與萬物的「自發性」
第五節 自然的連續性:從宇宙到人間
第二章 「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論
第一節 現實實體和物的世界:「自然」即萬物和自然界
第二節 事物原本或固有的特質:「自然」即人和萬物的本性
第三節 本體及其本性:「自然」與「氣」、「道」和「佛」
第四節 「自然」和道、理、數及偶然、必然、因緣
第五節 非主使、非人為、非造作:「自然」即「莫為」
第六節 萬物的自主活動和自己造就:「自然」即「自成」
第七節 規範、準則和境界:「自然」即「因任」、「自如」和「忘我」
第三章 根源性永恆概念:老子的作為「道」的謂詞的「恆」
第一節 「道」之時間性:「道恆」的失憶及喚起
第二節 道永恆和永恆的道:「道恆」和「恆道」
第三節 與道合一:物恆久與道永恆
第四章 早期道家「一」的概念演變餘論
第一節 「萬物之始」和「執一無為」:《文子》中的「一」
第二節 「有一而有氣」和「以一度萬」:《鶡冠子》中的「一」
第三節 「造于太一」和「王者執一」:《呂氏春秋》中的「一」
第五章 楊朱的「人本主義」倫理學
第一節 人的權利和生命的價值
第二節 什麼是最好的生活、最大的快樂
第三節 克服「殉名」和「殉物」
第六章 「差異性」和「多樣性」的世界:莊子的「物之不齊論」
第一節 莊子的「差異性」世界圖像
第二節 萬物為什麼「不齊」:事物「差異性」的根據
第三節 「以差觀之」:事物的多樣性和視點(「觀」)
第七章 「別宥」辨正:以尹文「別形名」學說為中心的檢證
第一節 「別宥」詮解之「定說」
第二節 「別」「宥」之義和「別宥」另解
第三節 「別宥」和「別海內」之「名分」
第四節 「接萬物」和「別宥」
中篇
第八章 什麼最值得學習和知曉:論孔子的「學道」和「知道」
第一節 什麼最值得學習:「學道」
第二節 什麼最值得知曉:「知道」
第三節 什麼是孔子之「道」?
第九章 孔子好《易》和追尋「德義」:以帛書「易傳」類文本中的「子曰」之言為中心的考論
第一節 晚年的孔子為什麼好《易》?
第二節 《易》的整體特性和「德義」「道義」
第三節 《易》中卦辭的「德義」
第四節 《易》中爻辭的「德義」
第十章 孟子的倫理選擇論:從「可欲」到「能」和「為」
第一節 什麼是「可欲的」?
第二節 為什麼是倫理選擇?
第三節 人的相似性和能力:「能」和「為」
第四節 倫理實踐和操練:靈修和踐形
第十一章 「自我」與「他者」的相與之道:儒家關係倫理的多重圖像
第一節 兩個語境、文本與相與之道的表達
第二節 「我」與「他」:人應該如何相互對待?
第三節 「智者」的「相知之道」:「認識自己」與「認識他者」
第四節 「仁者」的「相愛之道」:自愛、愛人和被愛
第十二章 權力的正當性基礎:早期儒家「民意論」的形態和構成
第一節 權力的起源和目的:從君主「天設說」來看
第二節 權力的運用與「合民意」(「得民心」)
第三節 公眾、上天和君王的協同性:從「民意」到「天意」和「君意」
第四節 公眾的意願何在:什麼構成了「民意」?
第五節 政治後果承擔及反抗權
第十三章 「成就自身」的智慧:儒家的道德自主性和自我反思
第一節 儒家成就自身的智慧:人的道德自主性和自我反思
第二節 道德自主性和施於及勿施
第三節 「反求諸己」和自我檢證
第四節 自我反思和無怨論、羞恥感
下篇
第十四章 聖創論的圖像和形態:社會起源論的中國版本
第一節 誰是和何以能夠成為創建者?
第二節 匱乏、強權和混亂的原初狀態
第三節 文明、政府和國家如何被創建?
第四節 可識別性:對比中的「聖創論」
第十五章 世界公正和協同信念:中國「天下主義」精神
第一節 地理空間的廣大性:天下和地上
第二節 天下的「公共性」:共有和共享
第三節 天下相愛和平等:從個人到族群
第四節 天下和文化的共同性
第五節 天下主義和「天道」「心同」「理同」
第十六章 「心靈」概念圖像的多樣性:出土文獻中的「心」之諸說
第一節 心靈和意識的二重性:「心不勝心」和「心勝心」
第二節 心志和操習:「心無定志」、「心有志」和「習」
第三節 心的中心性和主動性:「心是謂中」和「心與天兩」
第四節 心的主體性和本真性:「心曰唯」、「中心」和「慎獨」
第十七章 「明同異」:中國古典語境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